海昏侯刘贺父亲墓被发现,盗墓者没能得手,出土了大量“保健品”
海昏侯父亲墓的新发现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深挖洞”的背景下,1968年中国考古有许多重要发现,最著名的是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在炸山时被炸了出来。
就在同一年,刘胜侄子——刘髆墓,也在山东被发现了。

刘髆墓地宫保存完好,同样没有被盗过。因为一直到1977年才由地方上正式发掘,故影响不大,圈外知道的人并不多。
刘髆墓有很多重要发现,特别是当时的“保健品”及相关用具、工具的发现,有的至今没有搞清楚!
刘髆是汉武帝刘彻的第五子,刘胜与刘彻是同父异母兄弟,都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所以说,刘髆是刘胜的侄子。
刘體为汉武帝与宠妃李夫人所生,汉武帝对他是另眼相看,格外照顾。天汉四年(前97年)封刘髆为“昌邑王”,设“吕邑国”。昌邑国的位置大约在今巨野、成武、金乡县一带。

刘髀在位11年病死,由儿子刘贺继位,成为第二代昌邑王。
有网友看到这里可能要问了,刘贺是2016年墓在江西南吕被考古发现的海昏侯吗?说得没错,就是他。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驾崩,因无子,刘贺被征召入朝,立为皇太子,随后接受皇帝玺绶,承袭“皇帝”尊号——成为西汉第9位皇帝。
谁想他的行为让权臣霍光不满,遂与张安世谋划废刘贺庶人,回到了山东的昌邑,昌邑王国也被废除,降为山阳郡。

刘贺前后在位仅27天,史称“汉废帝”。
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汉宣帝念亲情,又封刘贺为海昏侯,封地在豫章郡海昏县(今江西南昌新建区),随后刘贺来到了江西。
也因为这个原因,刘贺未能再葬回山东,已开始兴建的墓也废用了。

刘髆墓位于巨野县城东南45华里处的“红土山”,是凿山而成的崖墓。
1968年,当地农民开采石料时发现。村民从墓道中挖出了木车、车马饰、马骨。
1977年,时菏泽地区成立了“汉墓发掘小组”,对这座墓继续进行发掘。
从当年3月底开始,至6月底结束,历时三个月完成。发掘中发现,刘髆墓造得非常讲究,尤其在反盗墓规划上很有一套。

刘髆墓由封土、墓道、墓坑和墓室四部分构成。
选择崖墓本身就是为了防盗。造墓时,先在半山腰上凿出平面呈长方形的竖穴石坑,然后在砌筑墓室。
大墓充分考虑了日后盗墓者的光顾,采取了多层次反盗墓手段。
一是夯实封土层。
封土均经过历打,分层夯筑,非常结实。

二是铺放方石层。
在距墓室顶盖石层0.8米处,平铺方石一层,西高东低,呈一斜面,将墓堂、墓道全部覆盖在下面。
三是设置乱石层。
这层平铺石上 0.7米处,再置层乱石层,也是西高东低,呈一斜面,与平铺石层基本平行。
这样不只可以增加盗挖难度,还可以增加墓室的密封效果,有效地防止雨水渗透入室。

四是加砌石墙封锁墓道。
为防止盗墓者从墓道进入,特地墓道内筑了二堵石墙。这些石墙厚近1米,想挖可不容易。墓门前又并列垒筑两堵石墙,用168块方形石和条形石平铺而成,将墓门石墙紧紧封堵住。
墓道内也是用红褐土分层填筑夯实。
如此这般,想盗挖确非易事。

但是,盗墓者迎难而上,发掘时看见了2个古代盗洞,均位于两堵封门石墙的东边。
一个盗洞沿墓道南壁向西,距封门石墙2米处消失。
另一个沿北壁向西,直至封门石墙,并砸碎两块台阶石。
让考古人员兴奋的是,两个盗洞最后均未能进入墓室,也就是说盗墓者并没有得手,白挖了一阵子——两盗未遂。

墓葬保存完好——这完全得益于造墓所采取的防盗手段,如果太容易挖开,估计已被盗八遍了。
棺椁放后室的正中间,已腐朽无存。根据灰痕分布的范围,大体上还能看出椁棺的大小。
刘髆的尸骨早腐烂了,仅存粉末状骨渣。
除了墓室内放满随葬品外,棺椁内也有大量随葬之物。在尸体两侧,发现了3把铜剑,形制基本相同,但均残损,但刃薄而锋利。

因为盗墓者未能得手,刘髆出土了的丰厚随葬品,虽然没有儿子刘贺墓的随葬品那么奢侈。遗憾的是,由于墓室顶腐朽坍塌,室内大部分器物被砸碎,加上长年浸蚀腐朽,有些器物已难以辨识。
修整后统计,出土的随葬品共有1056件。
在这些随葬品,比较罕见的是一些服食工具和成品药丸。秦汉时流行黄老之术,贵族生前喜欢服食长寿类保健口,这在这一时期的贵族墓中都有发现,如广州南越王墓中、长沙马王堆墓中,都有“保健品”出土。

但刘髆墓中更特别。
铜药匙4件、铜臼1件、铜杵1件。另外还有制药、磨药用擂石、擂盘等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墓中还出土了大量的“保健品”。
在后室后壁二层台南端的大铜鼎、漆衣铜盆内,发现一盆特殊丸药150余粒,呈颗粒状,朱红色,直径0.7-0.8厘米左右,每粒重量0.7-1克。

为什么在刘髆墓发现了这些东西?最大的可能我认为有两点,一是出于长生需要,长期服用保健品;二是沉湎于男欢女爱,要借助“壮阳药”维持。当然,不排除刘髆生前长期有病。
应该是墓主生前服用的丹药,很可能是汉朝有钱人常服用的保健品——五石散。
当时,考古队将这些丹药送到北京,请有检测能力的机构化验。

北京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室进行光谱分析鉴定,结论是丸药内含有锰、铁、铅、镥、锂、镁、硅、镓、铝、钙、钼、钛等元素,其中以镁、钼、钛、硅含量最多。
又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化验室化验鉴定,但对它们都是什么东西,有什么功能,做什么用的,没有说法,称“究属何物很难断定”。

破译汉文帝独葬白鹿原之谜,传要“躲”吕雉,真实原因在感情之外
西汉文帝霸陵葬地之谜本文作者倪方六热点过后,冷静下来说霸陵。霸陵,是西汉孝文刘恒的陵墓,其在中国古代帝王陵中地位很特别,在西汉11座帝王陵中也与众不同。据明人赵廷瑞修《陕西通志·圣神帝王遗迹·汉》记载:“文帝霸陵,在西安府城东四十里白鹿原上,凤凰嘴下。”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9:41:060002“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 山西忻州尹村遗址新发现夏代晚期人骨坑遗存
尹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旭来街街道尹村西北约50米的云中河北岸台地上,该遗址南临云中河,北倚金银山。东南邻近尹村居民区,西北侧临近胡家垴流经岩口注入云中河的季节河。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8:55:390001砂龙:北美洲小型杂食性恐龙(长4米/距今1.87亿年前)
在恐龙时代,恐龙的种类和数量是很多的,除了大家熟知的食草恐龙、食肉恐龙外,还有许多杂食性恐龙,也就是那些既吃肉也吃草的恐龙,其中就包括今天要介绍的砂龙,它体长约4米,是蜥脚形亚目近蜥龙科恐龙的一个属,生活于1.87亿年前的北美洲,接下来一起去认识看看。砂龙基本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09 22:18:540000六安古墓巨大棺椁 胆小的人看都不敢看(诡异棺椁)
诡异的棺椁里都是红色的淤泥。我国安徽六安一个施工队施工的时候发现一个古墓,很快就找来了考古队进行挖掘。当考古学家用起重机将沉重的棺木盖掀开时,每个人都对眼前的景象感到惊讶。里面有一个黑色的棺材,看起来很怪异,一些胆小的旁观者不敢往下看。但还是吸引了很多的旁观者。发现古墓我要新鲜事2023-05-11 05:12:1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