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刘贺父亲墓被发现,盗墓者没能得手,出土了大量“保健品”
海昏侯父亲墓的新发现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深挖洞”的背景下,1968年中国考古有许多重要发现,最著名的是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在炸山时被炸了出来。
就在同一年,刘胜侄子——刘髆墓,也在山东被发现了。

刘髆墓地宫保存完好,同样没有被盗过。因为一直到1977年才由地方上正式发掘,故影响不大,圈外知道的人并不多。
刘髆墓有很多重要发现,特别是当时的“保健品”及相关用具、工具的发现,有的至今没有搞清楚!
刘髆是汉武帝刘彻的第五子,刘胜与刘彻是同父异母兄弟,都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所以说,刘髆是刘胜的侄子。
刘體为汉武帝与宠妃李夫人所生,汉武帝对他是另眼相看,格外照顾。天汉四年(前97年)封刘髆为“昌邑王”,设“吕邑国”。昌邑国的位置大约在今巨野、成武、金乡县一带。

刘髀在位11年病死,由儿子刘贺继位,成为第二代昌邑王。
有网友看到这里可能要问了,刘贺是2016年墓在江西南吕被考古发现的海昏侯吗?说得没错,就是他。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驾崩,因无子,刘贺被征召入朝,立为皇太子,随后接受皇帝玺绶,承袭“皇帝”尊号——成为西汉第9位皇帝。
谁想他的行为让权臣霍光不满,遂与张安世谋划废刘贺庶人,回到了山东的昌邑,昌邑王国也被废除,降为山阳郡。

刘贺前后在位仅27天,史称“汉废帝”。
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汉宣帝念亲情,又封刘贺为海昏侯,封地在豫章郡海昏县(今江西南昌新建区),随后刘贺来到了江西。
也因为这个原因,刘贺未能再葬回山东,已开始兴建的墓也废用了。

刘髆墓位于巨野县城东南45华里处的“红土山”,是凿山而成的崖墓。
1968年,当地农民开采石料时发现。村民从墓道中挖出了木车、车马饰、马骨。
1977年,时菏泽地区成立了“汉墓发掘小组”,对这座墓继续进行发掘。
从当年3月底开始,至6月底结束,历时三个月完成。发掘中发现,刘髆墓造得非常讲究,尤其在反盗墓规划上很有一套。

刘髆墓由封土、墓道、墓坑和墓室四部分构成。
选择崖墓本身就是为了防盗。造墓时,先在半山腰上凿出平面呈长方形的竖穴石坑,然后在砌筑墓室。
大墓充分考虑了日后盗墓者的光顾,采取了多层次反盗墓手段。
一是夯实封土层。
封土均经过历打,分层夯筑,非常结实。

二是铺放方石层。
在距墓室顶盖石层0.8米处,平铺方石一层,西高东低,呈一斜面,将墓堂、墓道全部覆盖在下面。
三是设置乱石层。
这层平铺石上 0.7米处,再置层乱石层,也是西高东低,呈一斜面,与平铺石层基本平行。
这样不只可以增加盗挖难度,还可以增加墓室的密封效果,有效地防止雨水渗透入室。

四是加砌石墙封锁墓道。
为防止盗墓者从墓道进入,特地墓道内筑了二堵石墙。这些石墙厚近1米,想挖可不容易。墓门前又并列垒筑两堵石墙,用168块方形石和条形石平铺而成,将墓门石墙紧紧封堵住。
墓道内也是用红褐土分层填筑夯实。
如此这般,想盗挖确非易事。

但是,盗墓者迎难而上,发掘时看见了2个古代盗洞,均位于两堵封门石墙的东边。
一个盗洞沿墓道南壁向西,距封门石墙2米处消失。
另一个沿北壁向西,直至封门石墙,并砸碎两块台阶石。
让考古人员兴奋的是,两个盗洞最后均未能进入墓室,也就是说盗墓者并没有得手,白挖了一阵子——两盗未遂。

墓葬保存完好——这完全得益于造墓所采取的防盗手段,如果太容易挖开,估计已被盗八遍了。
棺椁放后室的正中间,已腐朽无存。根据灰痕分布的范围,大体上还能看出椁棺的大小。
刘髆的尸骨早腐烂了,仅存粉末状骨渣。
除了墓室内放满随葬品外,棺椁内也有大量随葬之物。在尸体两侧,发现了3把铜剑,形制基本相同,但均残损,但刃薄而锋利。

因为盗墓者未能得手,刘髆出土了的丰厚随葬品,虽然没有儿子刘贺墓的随葬品那么奢侈。遗憾的是,由于墓室顶腐朽坍塌,室内大部分器物被砸碎,加上长年浸蚀腐朽,有些器物已难以辨识。
修整后统计,出土的随葬品共有1056件。
在这些随葬品,比较罕见的是一些服食工具和成品药丸。秦汉时流行黄老之术,贵族生前喜欢服食长寿类保健口,这在这一时期的贵族墓中都有发现,如广州南越王墓中、长沙马王堆墓中,都有“保健品”出土。

但刘髆墓中更特别。
铜药匙4件、铜臼1件、铜杵1件。另外还有制药、磨药用擂石、擂盘等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墓中还出土了大量的“保健品”。
在后室后壁二层台南端的大铜鼎、漆衣铜盆内,发现一盆特殊丸药150余粒,呈颗粒状,朱红色,直径0.7-0.8厘米左右,每粒重量0.7-1克。

为什么在刘髆墓发现了这些东西?最大的可能我认为有两点,一是出于长生需要,长期服用保健品;二是沉湎于男欢女爱,要借助“壮阳药”维持。当然,不排除刘髆生前长期有病。
应该是墓主生前服用的丹药,很可能是汉朝有钱人常服用的保健品——五石散。
当时,考古队将这些丹药送到北京,请有检测能力的机构化验。

北京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室进行光谱分析鉴定,结论是丸药内含有锰、铁、铅、镥、锂、镁、硅、镓、铝、钙、钼、钛等元素,其中以镁、钼、钛、硅含量最多。
又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化验室化验鉴定,但对它们都是什么东西,有什么功能,做什么用的,没有说法,称“究属何物很难断定”。

大型二齿兽类:肯氏兽 体长3米(酷似犀牛和鳄鱼)
肯氏兽是一种二齿兽类的远古爬行动物,诞生于三叠纪的中早期,体长2-4米,体重可达1吨左右,外形和原角龙非常相似,嘴巴是鸟喙状,鼻部非常的厚实,仅仅只有两颗大牙生长在上颌骨前端,但下颚肌肉发达,能够轻易的切断植物的根系。肯氏兽的外形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6:28:500000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 放大5倍 发现一“特殊”职业火爆至今
宋代画师张择端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开封汴京的繁华景象,记录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人民的生活情况。这幅国宝级文物,如今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整幅画卷宽24.8厘米,长度达528.7厘米,采用了散点透视头突发的绘画技巧,以长卷的形式呈现北宋都城的城市面貌。我要新鲜事2023-07-27 20:31:450000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甘肃敦煌旱峡玉矿遗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0:03:090000清西陵中,几座最具代表性的陵寝建筑,堪称绝无仅有的艺术珍品
清西陵,无论是从建筑规模,建筑技艺还是文化内涵,都堪称前所未有。其中,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的雍正泰陵,位于陵区的中心位置,是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泰陵始建于1730年,占地8.47公顷,内葬世宗雍正皇帝,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我要新鲜事2023-08-31 18:52:390000荐书 | 山右壁画,惊羡世人;美轮美奂,云谁之思——读《云谁之思——山西古代壁画研究》有感
近收到山西壁画艺术博物馆赠予的一册《云谁之思——山西古代壁画研究》(国家哲学社科青年项目“山西佛教壁画调查与研究”的成果之一),此书由张焕君、刘国华两位老师主编,侯慧明老师担任执行主编,汇集了大批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2015年9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云谁之思——山西古代壁画研究》主编:张焕君刘国华编著:山西壁画艺术博物馆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9月定价:189元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5:22:5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