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600

史载元朝皇帝用独木棺下葬,内蒙古发现一处古墓群,揭开源流之谜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3:55:550

考古证实元朝皇家葬俗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至今,元朝皇帝的葬处都没有找到,但史书上对元朝皇家的葬俗有详细记载。

《元史·祭祀志六》记载,“凡宫车晏驾,棺用香楠木,中分为二,刳肖人形,其广狭长短,仅足容身而已。”

蒙古贵族壁画

遗体收殓后合上,“用黄金为箍四条以束之。”

这一记载表明,元朝皇帝的葬具,与汉皇完全不一样,使用的是一段整木凿成的棺材,俗称“独木棺”。而中原皇帝的葬具都是木板棺,即将整木剖成一块块板材后,再合成所谓的“棺材”,更为讲究。

对于元朝皇帝使用独木棺的最早记载,见于明人叶子奇的《草木子》。书中“杂制篇”,在谈到历代帝王送终之礼时,特别提到了元朝皇帝的葬俗:“元朝官里,用梡木二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小大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送至其直北园寝之地深埋之。”

考古出土古代独木棺

从上述可见,不只葬具特别,连“盖棺”的方式也与中原贵族两样,棺盖与棺身之间不是用铆钉、插销栓死,而是用黄金做成的丝带捆扎起来。

除了葬具特殊外,下葬的方式也特别。

《元史·祭祀志六》上是这样说的:“至所葬陵地,其开穴所起之土成塊,依次排列之。棺既下,复依次掩覆之。其有剩土,则远置他所,送葬官三员,居五里外。”

蒙古骑兵雕塑

这种下葬方式,就是民间所谓“秘葬”——下葬过程和下葬地,都不希望被外人发现。元朝皇帝的陵墓,至今无一座被找到,就是这个原因。

元朝贵族死后为什么要用独木棺下葬?这种丧俗又是从哪来的?

可以肯定,这不是元朝皇家的首创和独有,而是有源流的。

史学界认为,元朝贵族葬具使用“独木棺”一俗,应该是受到了当时蒙古民间葬俗的影响。对这一观点和推测,现代学者一直想借助考古发现证明之,但因为风俗和信仰上的原因,想挖蒙古先人墓可非易事。

呼伦贝尔草原

所以,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境内——岗嘎墓地的发现,令人兴奋,不只证实了这一推测,也为元朝皇家的葬法找到了源头。

岗嘎墓地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被发现?这里有一个学术背景。

就在墓地发现的前一年,即2012年8月,“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被正式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

该项目研究手段,便以考古发掘作为主导。

考古人员有计划选择在蒙古人传统的生活地——呼伦贝尔,开展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为蒙古族源寻找考古实证。

岗嘎墓地所在的岗嘎镇,群山环抱

岗嘎墓地的发现,其实也不是考古人员找到的,而是根据陈巴尔虎旗民族博物馆知情人员提供的线索知道的。

2013年8月,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内蒙古文物考古所、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等四家单位,组成“呼伦贝尔联合考古队”,对岗嘎墓地及其周边区域进行了考古学调查,发现这里确是一处古墓葬群。

考古人员一眼望去,就知道地下有墓,有6座墓的墓口已暴露在地面上。

岗嘎墓地发掘现场,葬具打箱整体套取

考古队对这6座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收获令人惊喜,葬具竟然都是传说中的独木棺。当时有媒体闻讯后,还披露了信息,只是圈外人没太在意。

经碳14测定,这6座墓均唐宋时期墓葬(公元8-10世纪)。

为了进一步摸清情况,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4年联合考古队对岗嘎墓地进行了系统的钻探,并正式发掘,取得了更为重要的考古资料。

岗嘎墓地第18号墓独木棺(打开后)

在岗嘎墓地,考古人员共钻探出86座古墓,这是呼伦贝尔草原上迄今所知规模最大的古墓群。

联合考古队选择墓地东侧一块680平方米的区域,进行了发掘,挖出了16座墓,加上之前的6座墓,岗嘎墓地上先后清理、发掘了22座墓,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

在2014年发掘的16座墓中,15座墓使用木质葬具,其中有9座墓的葬具是独木棺。

第十三号墓内的独木棺

这些独木棺,全都是用北方常见的松木制作。独木棺的大小并不统一,往往根据死者身形大小、高矮、胖瘦,选好树段,将中部凿空成棺。独木棺短的也在1.7米以上,长的超过2米。第20号墓(M20)独木棺最大,长2.23米、宽0.45-0.56米。

下葬时,先将遗体和随葬品放置在棺内,然后用树皮或兽皮,将独木棺包裹起来。

岗嘎墓地出土随葬品
岗嘎墓地发掘现场,随葬品放在人脚附近

随葬品颇为丰富,有明显的北方“马上民族”的特征。主要是生活用具、装饰品、骑射用具等。生活用具主要有陶罐、陶壶、桦树皮罐等。

骑射用具是成年男性墓中必不可少的,主要有桦树皮箭囊、箭、木弓、木马鞍、铁马、铁马衔等。

岗嘎墓地埋葬的都会是什么族人?人类学研究揭开了谜底。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人类学实验室,对岗嘎墓地的18例人骨标本,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和人类学观测。

岗嘎墓地,遗骸暴露了出来

发现,墓主多是青壮年,其颅骨与中国东北地区的契丹、鲜卑等游牧民族的颅面特征颇为相似,均属于低而阔的颅型,面部较扁平,与现代蒙古人种中的中央亚细亚类型居民的颅面特征,存在传承关系。

现代蒙古人的表面特征是,面部高、宽,且极为扁平。

也就是说,岗嘎墓地的墓主是蒙古人的先民。

元世祖忽必烈与皇后像

这一发现,为“蒙古族起源于呼伦贝尔草原”一说,奠定了重要的学术基础,也为元朝皇家葬俗的形成,提供了充分佐证和研究方向。

岗嘎墓地是一处墓葬群,说明蒙古人也有聚族而葬的风俗,元朝皇帝们是不是也都葬在某一神秘的地方?有朝一日被发现了,便可验证这一推测。

所以有专家称,岗嘎墓地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考古重要发现!

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纪念冢)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