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伙汉朝盗墓者盗楚国贵族墓,挖出房间大的盗洞,只图一种随葬品
楚墓上发现的古代盗洞
本文作者 倪方六
都说古代盗墓者厉害,到底有多厉害?湖南境内一座楚墓上发现的盗洞显示,确实不一般。
这座楚墓在湘西北临澧县境内,具体位于时九里公社(九里乡)荷花大队九队、十队与官停公社青年大队十一队交界处,是湖南省考古发掘到的规模最大的一座楚墓。

发掘这座墓,既不是因为被盗,也不是生产建设需要,而是为了配合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
这次年会在武汉召开,主题是研究楚文化的有关问题。湖南省博物馆希望在年会上提供一些新的考古发掘资料,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于1980年6月至10月,对考古编号为“80临九M1”的大墓进行了发掘。
大墓所在是丘陵地带,整个丘陵约长20公里、宽15公里。经前期考古勘探,这一地段内有分布密集的楚墓群,是湖南省境内最大的楚墓群。

1980年代,有高大封土堆的墓葬尚有30多座,被平整或封土堆不很明显的中小型楚墓有100多座。被发掘的一号墓,原来应该有高大的封土堆,后因农业开垦和雨水冲刷,至发掘时封土堆已比较低矮,存高约5.2米。
挖开后发现,墓坑规模宏大,显示墓主不是一般的楚国贵族,后来考古报告认为是楚国派到江南的一个世袭封君。
从封土顶至墓底,深近20米,带有19米长的斜坡墓道。
墓口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2.8米,总面积为1131.6平方米。从墓口到墓室,有多达11层台阶,这是造墓掘坑时形成,可见此墓营造工程之大。

墓室尚存东西长13.7米、南北宽10米,中间放置葬具。
墓室密封手段是传统的楚人方式。在空隙间,填塞白膏泥,泥质细腻,防渗水性能极佳。椁底部下有一层15-20厘米厚的白膏泥;椁顶上铺有一层40厘米厚的混合青膏泥。
封土是原墓坑掘出的地,捣碎后再回填于墓坑。
这样的大墓,正常情况下应该保存很好的。
遗憾的是,在发掘封土时发现了一个圆形的巨大盗洞,也就是说,大墓被盗了——再一次验证了“十墓九盗”的老话。

这个盗洞,是古代盗墓者挖的。
盗洞开挖位置,选在封土堆顶部,直达木椁。盗洞上大下小,上口部直径在4-5米,这么大的开口,比一般的房间还大。往下逐渐收口,到底部时,直径减到1米左右。
这么大的盗洞,绝不是一个两个盗墓者可以挖的,是公开的有组织的发掘,其目标非常明确,就是直捣黄龙。如果是一般盗墓行为,是不可能挖这么大盗洞的,挖仅容一人上下盗洞即可。
这伙盗墓者非常有经验,显得专业,似乎对地下墓室情况也很了解。

在距离椁顶3米多处的位置,盗墓者分别向西、向南两个方向开挖洞穴,直接进入最核心的棺室和南、西两个边箱。
在将棺室和南、西两个边箱要想的随葬盗出后,又将东边箱、东边棺室和北边箱、南边箱和东边箱之间的隔板凿穿,搜找随葬品。考古人员在盗洞内的淤泥中,发现了当时凿挖盗洞地落下的腐朽木屑,及残损漆木器和破碎铜片等物。
从现场痕迹来判断,盗墓者盗墓时比较从容,不慌不忙。

在东边箱,发现一把保存完好的木锸,此物件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
锸即臿,是古代农人使用的一种挖土工具,相当于后世锹的功能。这是商代才出现的一种农具,当时是青铜锸,到进入铁器时代的战国时期,改用铁锸。
目前发现最早的锸是商代的青铜锸,锸头呈“凹”字形。春秋时期锸的样式已较多样,有平刃、弧刃、尖刃等。铁锸到秦汉时已十分普及,成为当时最主要挖土工具,兴修水利,取土挖河时离不了锸,故有“举臿为云,决渠为雨”一说。

自然,木锸也被用于当时的盗墓活动中。
临澧楚墓中发现的木锸,会不会是陵葬器?不会,它与随葬品的风格明显不一样,推测是盗墓者落下的工具。
这伙古代盗墓者是哪朝人?这件盗墓工具泄密了他们的身份——应该是汉墓盗墓者。
何以如此认定?
在墓葬考古中发现锸,这并不是第一例,如在广州南越王墓中、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都出土了铁锸。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的铁锸是从封土中出土的,是当年筑墓工人丢下的。


临澧楚墓中发现的木锸外观,与马王堆出土木锸很相似,故推测可能是汉朝盗墓者所遗漏。
随后发掘中发现的现象,似乎侧证了这一推测。
据考古报告,临澧楚墓内椁是外、中、内三层套棺,出土时三层套棺已被盗墓者掀开,棺内仅玉壁、铜攀钉、铜饼形器物等仍物内。整个墓中,出土了漆器木器、铜器、铁器、玉器、陶器、琉璃器、竹简等劫后遗物300余件,但大型的铜器、铁器不见一件。

所出土的铜器,都是些小型器物,如铜匕、铜刀等,另外还有器物上的铜构件。墓主下葬时,还随葬了编钟,但仅发现了编钟的架子,编钟没了。
推测不是墓主没有随葬大型青铜器,而是被盗墓者盗走了——盗墓者挖掘这座墓,就是冲着青铜器来的,而对漆木器、陶器没有什么什么兴趣。尚未发掘的临澧楚墓,如果被当时盗墓者盗了,也应该是这个原因。
为什么会这样?

西汉时,曾一度允许民间铸铜钱,此后虽然禁铸,但私铸铜钱之风不绝。而铸造生活用器、兵器等,很多地方也都需要铜,可铜料有限啊,于是民间想到了前人墓中随葬铜器,由此引发盗墓之风。
临澧楚墓大型铜器被盗,就应该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发生的。
盗取墓中铜器之现象,历代屡见不鲜,民间甚至官府都曾出现过,如后赵太祖石季龙便曾这么干过。

当年,石季龙指挥人盗挖春秋名人赵简子墓未遂,随后盗掘秦始皇的陵墓,盗出铜柱铸造器物,《晋书·石季龙载记》所记载,“又使掘秦始皇冢,取铜柱铸以为器”就是这么回事。
需要指出的是,正是古代盗墓者的这种“偏好”,才留下了大量的随葬品。如果是现代盗墓者,恐怕连一根毛都不会留下。

湖北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揭晓
2022年1月21日下午,“湖北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终评及新闻发布会在湖北省博物馆新馆研学中心举行。本次遴选推介活动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文物局)指导,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湖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联合主办。新闻发布会现场(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江汉考古”)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7:10:320002西域盗墓者一眼就能看出古墓是否被挖过,凭啥?日人滤坑捡大便宜
本文作者倪方六在上世纪初西域探险盗宝活动中,欧洲人无疑是最大赢家,盗得了大量的中国宝物。而日本人,虽然是后来的,跟着欧洲人的屁股后面滤坑,但收获也“大大的”。与欧洲人不同,日本人的盗墓行为比欧洲人更厉害,后期由发掘遗址变成专挖古墓。日本人一般不会自己挖,都花钱雇当地中国人,在挖墓前还会许愿祷告念几句。图:日本人在日军保护下盗宝⊙跟在欧洲人屁股后“滤坑”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4:28:590000荐书 |《镇江孙家村遗址发掘报告》:一座土墩的生长史和一个社会的生活史
孙家村遗址是近年来长江下游地区、长三角地区、宁镇地区商周时期考古的重大收获。最近喜得新出版的发掘报告。以下仅就本人拜读发掘报告后的些许想法略作阐发。编著:镇江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浙大城市学院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11月定价:460.00元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2:12:100000吐蕃化的阿柴王陵——2018血渭一号墓
(海报设计:崔晓雪)▲2018血渭一号墓视频资料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项目负责人韩建华#十大考古#▲墓葬位置及环境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8:02:000001倾头龙:蒙古小型恐龙(长2.5米/颅顶圆润倾斜)
倾头龙是一种肿头龙科恐龙,诞生于8350万年前-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体长可达2.5米,属于小型恐龙的一种,最大的特点就是头顶颅骨非常圆润且倾斜,边缘周围布满了骨刺和骨瘤,第一批化石是在蒙古国出土的。倾头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8:41:4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