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丧葬秘事,民间流行火葬遭打压,赵匡胤坚决要求实行土葬背后
中国古代火葬风俗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有几个国家的火葬场成为医院以外,最不堪重负的地方。
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来说说古代火葬风俗。
传统上认为,中国人崇尚死后土葬,实际上我们误会了,史料上反映的情况有不同,火葬在很多时候比土葬更受古人欢迎。
火葬,又称“火化”,说白了就是焚尸,宋朝时也称为“爇葬”。它是将死者遗体焚烧后,收取骨灰的一种丧葬方式。
先秦时,火葬已是中国流行葬俗之一,与土葬一样久远。据《墨子·节葬》,当年生活在今甘肃境内的羌人,死后便实行火葬,如果父母去世后不火葬,儿子则不孝。此即所谓,“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
仪渠在今甘肃庆阳一带,那时的仪渠人是古羌族的一支。《荀子·大略篇》记载,“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垒也,而忧其不焚也。”意下之思是,古羌人被俘后不怕死,最怕死后不被火葬。
考古发现证实了古籍记载。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在今甘肃临洮寺洼山遗址上,著名考古学家夏鼐曾发现3个大陶罐,其中一个罐中就盛装有火化后装入的骨灰。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发现者斐文中先生,也在寺洼山古墓葬中,发现了一个骨灰罐。
寺洼山遗址是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也就是说,中国火葬在四五千年前已出现,实际上应该很更早。
在古代,火葬其实一直在中原之外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流行,如北方突厥人就兴火葬。《北史·突厥传》记载,“(突厥人)择日取亡者所乘马及经服用之物,并尸俱焚之,收其余灰,待时而葬。春夏死者,候草木黄落;秋冬死者,候华茂,然后坎而瘗之。”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冉夷人,也行火葬,“死则烧其尸。”
如果说上述火葬现象没有普遍性,到两宋时期情况便不一样了,中原和内地皆兴起了火葬。
火葬在古代中原地区兴起,并成为民间最重要的遗体处理方式,还是在佛教传入中国的东汉以后,火葬首先在汉族僧人中间使用,至今如此。
宋元时期则普遍在民间流行,比土葬还受老百姓欢迎,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一样,成为一种葬俗。
当时,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些过去以土葬为主的传统地区,很多人家办丧事不再土葬。宋人江少虞《宋朝实施类苑》记载:“河东人众而地狭,民家有丧事,虽至亲,悉燔爇,取骨烬寄僧舍中。以至积久,习以为俗。”
北宋最盛行火葬的地方是当地的京城汴京,大多数人家丧事选择火葬。北方如此,南方也这样。宋人刘挚《忠肃集》有一说说法:“楚俗死者,焚而委其骨于野。”
在宋人南迁后,火葬风俗又在江浙赣一带兴起。
宋人周煇《清波杂志》“火葬”条称,“浙右水乡风俗,人死,虽富有力者,不办蕞尔之土以安厝,亦致焚如。”
宋人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记载:“近京承相仲远,豫章人也,崛起寒微,祖父皆火化,无坟墓。每寒食,则野祭而己。”
但是,民间火葬风俗却遭到了打压,朝廷甚至禁火葬。反对火葬,宋太祖赵匡胤生前最积极,最坚决。
对各地火葬现象,宋太祖赵匡胤认为有伤风化,下令禁止。据宋人王偁(称)《东都事略》(卷三),赵匡胤诏书称,“王者设棺椁之品,建封树之制,所以厚人伦而一风化也。近代以来,遵用夷法,率多火葬,甚愆典礼,自今宜禁之。”
早在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三月,赵匡胤已下敕令:“京城外及诸处京城外及诸处,近日多有焚烧尸柩者,宜令今后止绝。若是远路归葬,及僧侣、蕃人之类,听许焚烧。”
为什么火葬在宋朝民间能自发流行起来?赵匡胤认为是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但这只是表面的原因,根本上还是土葬成本太高。
正常的土葬有“三必须”,必须有墓地,必须有棺材,必须有随葬品。这对于小康之家不成问题,但对平民来说就是难事了,而火葬刚好可以解决一难题。
火葬比土葬省地省钱省事,不少古代老人生前主动要求死后火化,丧事从简,以减轻子女负担。为了省钱,有的甚至实行比火葬更节省的“水葬”方式,直接将遗体扔进江河湖海里。
南宋高宗时民政官员、户部侍郎荣薿臣,在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57年)上书中,直陈民间兴起火葬原因:“闻吴越之俗,葬送费广,必积累而后办。至于贫下之家,送终之具,唯务从简,是以从来率以火化为便,相习成风,势难遽革。”
呼吁禁止火葬的人士认为,火葬“伤风败俗,莫此为甚”、“惨虐之极,无复人道”。实际上,还是火葬与儒家文化和传统丧葬习俗之间有矛盾,冲突了。
《河南程氏遗书·二程生语》中记录有时理学家程颐反对火葬的观点。程颐认为:“古人之法,必犯大恶则焚其尸。今风俗之弊,遂以为礼,虽孝子慈孙,亦不以为异。”
实际上火葬并非不孝,当时民间人生观非常务实——厚生薄死,人们对老人的孝心用在他们活着的时候,逝者在生前受到敬重和善待,而非因虐待才“火烧”。
“厚生薄死”,这一观念在今天仍有相当积极和进步意义,满满正能量。但在当时不被理解,南宋高宗时监登闻鼓院范同言便称:“今民俗有所谓火化者,生则奉养之具唯恐不至,死则燔爇而弃捐之,何独厚于生而薄于死乎?”
到元朝时,因为蒙元本有火葬之俗,民间火葬之风不再被干涉。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包括都城大都(今北京)在内的中国各地,都看到火葬现象,并记入其《东方游记》中。
陕西村民盖房无意挖到武帝的宠妃墓 墓中有一桌“酒席”
陕西省洋县有一个名为魏家村的小村庄,这个村庄坐落在一座小山丘的附近。在2010年,当地一位村民在自家院子里挖井时意外发现了一个古墓,这座古墓引起了当地居民的广泛关注。经过专家的勘察和挖掘,发现这座古墓是一座汉代的皇家墓葬,里面出土了大量的文物。我要新鲜事2023-07-06 18:03:150000古人冬天给饭菜保温的一种器具,有点像电饭锅
古人冬天如何给饭菜保温?本文作者倪方六天气越来越冷,盛出的饭菜很容易冷掉。在没有电饭锅、微波沪、保暖箱的古代,这怎么办?这其实一点不用担心,从记载来看,古人食物保温方法很简单,更实用,即使在今天仍好使——先秦时已有专用器物“温鼎”,后来还有“温炉”、“染杯”、“温碗”等一系列加热、保温用具。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1:50:410000「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河西魏晋墓
魏晋时期酒泉、敦煌二郡境内的墓葬。酒泉附近的墓群,主要在甘肃省酒泉市西北、嘉峪关市东北的戈壁上。敦煌附近的墓群,以县城东南戈壁上的佛爷庙—新店台墓群最大。墓葬的特点是聚族而葬,排列有序,并在外面围筑平面方形的石围墙,均为凿建于戈壁砾岩上的有斜坡墓道的洞室墓,有的墓在洞室中再加砌砖室,地面有砾石起筑的截尖方锥形封土。规模较大的墓有前、后室和耳室,室壁嵌砌题材多样的画砖或绘有壁画。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7:32:180000河北发现苏麻喇姑墓 戳穿了康熙谎言(康熙骗局)
我要新鲜事2023-03-21 14:58:2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