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丧葬秘事,民间流行火葬遭打压,赵匡胤坚决要求实行土葬背后
中国古代火葬风俗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有几个国家的火葬场成为医院以外,最不堪重负的地方。
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来说说古代火葬风俗。
传统上认为,中国人崇尚死后土葬,实际上我们误会了,史料上反映的情况有不同,火葬在很多时候比土葬更受古人欢迎。

火葬,又称“火化”,说白了就是焚尸,宋朝时也称为“爇葬”。它是将死者遗体焚烧后,收取骨灰的一种丧葬方式。
先秦时,火葬已是中国流行葬俗之一,与土葬一样久远。据《墨子·节葬》,当年生活在今甘肃境内的羌人,死后便实行火葬,如果父母去世后不火葬,儿子则不孝。此即所谓,“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

仪渠在今甘肃庆阳一带,那时的仪渠人是古羌族的一支。《荀子·大略篇》记载,“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垒也,而忧其不焚也。”意下之思是,古羌人被俘后不怕死,最怕死后不被火葬。
考古发现证实了古籍记载。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在今甘肃临洮寺洼山遗址上,著名考古学家夏鼐曾发现3个大陶罐,其中一个罐中就盛装有火化后装入的骨灰。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发现者斐文中先生,也在寺洼山古墓葬中,发现了一个骨灰罐。
寺洼山遗址是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也就是说,中国火葬在四五千年前已出现,实际上应该很更早。

在古代,火葬其实一直在中原之外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流行,如北方突厥人就兴火葬。《北史·突厥传》记载,“(突厥人)择日取亡者所乘马及经服用之物,并尸俱焚之,收其余灰,待时而葬。春夏死者,候草木黄落;秋冬死者,候华茂,然后坎而瘗之。”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冉夷人,也行火葬,“死则烧其尸。”

如果说上述火葬现象没有普遍性,到两宋时期情况便不一样了,中原和内地皆兴起了火葬。
火葬在古代中原地区兴起,并成为民间最重要的遗体处理方式,还是在佛教传入中国的东汉以后,火葬首先在汉族僧人中间使用,至今如此。
宋元时期则普遍在民间流行,比土葬还受老百姓欢迎,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一样,成为一种葬俗。

当时,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些过去以土葬为主的传统地区,很多人家办丧事不再土葬。宋人江少虞《宋朝实施类苑》记载:“河东人众而地狭,民家有丧事,虽至亲,悉燔爇,取骨烬寄僧舍中。以至积久,习以为俗。”
北宋最盛行火葬的地方是当地的京城汴京,大多数人家丧事选择火葬。北方如此,南方也这样。宋人刘挚《忠肃集》有一说说法:“楚俗死者,焚而委其骨于野。”

在宋人南迁后,火葬风俗又在江浙赣一带兴起。
宋人周煇《清波杂志》“火葬”条称,“浙右水乡风俗,人死,虽富有力者,不办蕞尔之土以安厝,亦致焚如。”
宋人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记载:“近京承相仲远,豫章人也,崛起寒微,祖父皆火化,无坟墓。每寒食,则野祭而己。”

但是,民间火葬风俗却遭到了打压,朝廷甚至禁火葬。反对火葬,宋太祖赵匡胤生前最积极,最坚决。
对各地火葬现象,宋太祖赵匡胤认为有伤风化,下令禁止。据宋人王偁(称)《东都事略》(卷三),赵匡胤诏书称,“王者设棺椁之品,建封树之制,所以厚人伦而一风化也。近代以来,遵用夷法,率多火葬,甚愆典礼,自今宜禁之。”

早在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三月,赵匡胤已下敕令:“京城外及诸处京城外及诸处,近日多有焚烧尸柩者,宜令今后止绝。若是远路归葬,及僧侣、蕃人之类,听许焚烧。”
为什么火葬在宋朝民间能自发流行起来?赵匡胤认为是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但这只是表面的原因,根本上还是土葬成本太高。

正常的土葬有“三必须”,必须有墓地,必须有棺材,必须有随葬品。这对于小康之家不成问题,但对平民来说就是难事了,而火葬刚好可以解决一难题。
火葬比土葬省地省钱省事,不少古代老人生前主动要求死后火化,丧事从简,以减轻子女负担。为了省钱,有的甚至实行比火葬更节省的“水葬”方式,直接将遗体扔进江河湖海里。

南宋高宗时民政官员、户部侍郎荣薿臣,在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57年)上书中,直陈民间兴起火葬原因:“闻吴越之俗,葬送费广,必积累而后办。至于贫下之家,送终之具,唯务从简,是以从来率以火化为便,相习成风,势难遽革。”
呼吁禁止火葬的人士认为,火葬“伤风败俗,莫此为甚”、“惨虐之极,无复人道”。实际上,还是火葬与儒家文化和传统丧葬习俗之间有矛盾,冲突了。

《河南程氏遗书·二程生语》中记录有时理学家程颐反对火葬的观点。程颐认为:“古人之法,必犯大恶则焚其尸。今风俗之弊,遂以为礼,虽孝子慈孙,亦不以为异。”
实际上火葬并非不孝,当时民间人生观非常务实——厚生薄死,人们对老人的孝心用在他们活着的时候,逝者在生前受到敬重和善待,而非因虐待才“火烧”。

“厚生薄死”,这一观念在今天仍有相当积极和进步意义,满满正能量。但在当时不被理解,南宋高宗时监登闻鼓院范同言便称:“今民俗有所谓火化者,生则奉养之具唯恐不至,死则燔爇而弃捐之,何独厚于生而薄于死乎?”
到元朝时,因为蒙元本有火葬之俗,民间火葬之风不再被干涉。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包括都城大都(今北京)在内的中国各地,都看到火葬现象,并记入其《东方游记》中。

考古队挖开陕西一陵墓,证实墓主是新城公主,也证实了当年的传说
考古队挖开陕西一陵墓,证实墓主是新城公主,也证实了当年的传说。大家都知道,陕西是一个历史文化特别深厚的地方,在古代的时候,有很多大人物曾经在那里居住过,就连李世民的家族都有在那里生活的迹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新城公主的古墓就是在陕西发现的,新城公主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皇后最小的女儿,我们都说,第一个孩子和最小的孩子最有可能被大人所爱,所以新城公主是李世民21个女儿中最受欢迎的。我要新鲜事2023-07-03 21:05:160000拉伯龙:非洲小型腕龙科恐龙(长1.8米/生于侏罗纪中期)
拉伯龙是一种大鼻龙类的腕龙科恐龙,诞生于1.67亿年前的侏罗纪中期,体长1.8米,属于小型植食性恐龙的一种,目前已经发现了不同年龄的个体多达3-10个,但是能够鉴别的特征还比较少,第一批化石是在非洲东南部发现的。拉伯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3:22:300001南海I号沉船的铜镜,外贸日用品输出有品牌,竟与宋太祖有关?
前文书咱们说到《千万里海疆中国心,唐宋神韵东瀛情;中国水下考古第一潜始末》,南海I号在第一潜之后,经历了很多次调查,并经整体打捞,进入了自己的新家: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随即,全面发掘陆续展开,发现后三十多年,获得了十大考古发现奖;至今发掘接近尾声。从这篇开始,老李与大家一同到海丝馆,就一些有意思的文物给各位揭揭秘。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3:59:210000小型植食恐龙:平头龙 头盖骨像帽子(求偶时决斗利器)
平头龙是一种肿头龙类恐龙,诞生于72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最大的特点就是头上的颅顶骨非常的厚实且宽阔,看起来就像是男生剪的平头发型,不过上面布满了各种骨瘤和突起。平头龙的第一批化石是在蒙古发掘出来的,其中仅包含一个破碎的颅骨。平头龙的外形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8 23:51:180002战国竹简证实:马陵之战另有内幕,史记又一记载被推翻
战国初期,魏文侯率先进行变法,建立了强大的魏武卒制度,从而成为“战国第一霸”,当时是“天下苦魏久矣”。数十年后,孙膑横空出世,率领齐军连胜两场,尤其是马陵之战,一战歼灭十万魏军,杀死魏大将庞涓,俘虏魏太子申,重创了魏国,改写了战国局势,从此魏国沦为二三流国家。我要新鲜事2023-09-29 20:03:5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