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丧葬秘事,民间流行火葬遭打压,赵匡胤坚决要求实行土葬背后
中国古代火葬风俗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有几个国家的火葬场成为医院以外,最不堪重负的地方。
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来说说古代火葬风俗。
传统上认为,中国人崇尚死后土葬,实际上我们误会了,史料上反映的情况有不同,火葬在很多时候比土葬更受古人欢迎。
火葬,又称“火化”,说白了就是焚尸,宋朝时也称为“爇葬”。它是将死者遗体焚烧后,收取骨灰的一种丧葬方式。
先秦时,火葬已是中国流行葬俗之一,与土葬一样久远。据《墨子·节葬》,当年生活在今甘肃境内的羌人,死后便实行火葬,如果父母去世后不火葬,儿子则不孝。此即所谓,“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
仪渠在今甘肃庆阳一带,那时的仪渠人是古羌族的一支。《荀子·大略篇》记载,“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垒也,而忧其不焚也。”意下之思是,古羌人被俘后不怕死,最怕死后不被火葬。
考古发现证实了古籍记载。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在今甘肃临洮寺洼山遗址上,著名考古学家夏鼐曾发现3个大陶罐,其中一个罐中就盛装有火化后装入的骨灰。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发现者斐文中先生,也在寺洼山古墓葬中,发现了一个骨灰罐。
寺洼山遗址是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也就是说,中国火葬在四五千年前已出现,实际上应该很更早。
在古代,火葬其实一直在中原之外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流行,如北方突厥人就兴火葬。《北史·突厥传》记载,“(突厥人)择日取亡者所乘马及经服用之物,并尸俱焚之,收其余灰,待时而葬。春夏死者,候草木黄落;秋冬死者,候华茂,然后坎而瘗之。”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冉夷人,也行火葬,“死则烧其尸。”
如果说上述火葬现象没有普遍性,到两宋时期情况便不一样了,中原和内地皆兴起了火葬。
火葬在古代中原地区兴起,并成为民间最重要的遗体处理方式,还是在佛教传入中国的东汉以后,火葬首先在汉族僧人中间使用,至今如此。
宋元时期则普遍在民间流行,比土葬还受老百姓欢迎,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一样,成为一种葬俗。
当时,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些过去以土葬为主的传统地区,很多人家办丧事不再土葬。宋人江少虞《宋朝实施类苑》记载:“河东人众而地狭,民家有丧事,虽至亲,悉燔爇,取骨烬寄僧舍中。以至积久,习以为俗。”
北宋最盛行火葬的地方是当地的京城汴京,大多数人家丧事选择火葬。北方如此,南方也这样。宋人刘挚《忠肃集》有一说说法:“楚俗死者,焚而委其骨于野。”
在宋人南迁后,火葬风俗又在江浙赣一带兴起。
宋人周煇《清波杂志》“火葬”条称,“浙右水乡风俗,人死,虽富有力者,不办蕞尔之土以安厝,亦致焚如。”
宋人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记载:“近京承相仲远,豫章人也,崛起寒微,祖父皆火化,无坟墓。每寒食,则野祭而己。”
但是,民间火葬风俗却遭到了打压,朝廷甚至禁火葬。反对火葬,宋太祖赵匡胤生前最积极,最坚决。
对各地火葬现象,宋太祖赵匡胤认为有伤风化,下令禁止。据宋人王偁(称)《东都事略》(卷三),赵匡胤诏书称,“王者设棺椁之品,建封树之制,所以厚人伦而一风化也。近代以来,遵用夷法,率多火葬,甚愆典礼,自今宜禁之。”
早在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三月,赵匡胤已下敕令:“京城外及诸处京城外及诸处,近日多有焚烧尸柩者,宜令今后止绝。若是远路归葬,及僧侣、蕃人之类,听许焚烧。”
为什么火葬在宋朝民间能自发流行起来?赵匡胤认为是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但这只是表面的原因,根本上还是土葬成本太高。
正常的土葬有“三必须”,必须有墓地,必须有棺材,必须有随葬品。这对于小康之家不成问题,但对平民来说就是难事了,而火葬刚好可以解决一难题。
火葬比土葬省地省钱省事,不少古代老人生前主动要求死后火化,丧事从简,以减轻子女负担。为了省钱,有的甚至实行比火葬更节省的“水葬”方式,直接将遗体扔进江河湖海里。
南宋高宗时民政官员、户部侍郎荣薿臣,在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57年)上书中,直陈民间兴起火葬原因:“闻吴越之俗,葬送费广,必积累而后办。至于贫下之家,送终之具,唯务从简,是以从来率以火化为便,相习成风,势难遽革。”
呼吁禁止火葬的人士认为,火葬“伤风败俗,莫此为甚”、“惨虐之极,无复人道”。实际上,还是火葬与儒家文化和传统丧葬习俗之间有矛盾,冲突了。
《河南程氏遗书·二程生语》中记录有时理学家程颐反对火葬的观点。程颐认为:“古人之法,必犯大恶则焚其尸。今风俗之弊,遂以为礼,虽孝子慈孙,亦不以为异。”
实际上火葬并非不孝,当时民间人生观非常务实——厚生薄死,人们对老人的孝心用在他们活着的时候,逝者在生前受到敬重和善待,而非因虐待才“火烧”。
“厚生薄死”,这一观念在今天仍有相当积极和进步意义,满满正能量。但在当时不被理解,南宋高宗时监登闻鼓院范同言便称:“今民俗有所谓火化者,生则奉养之具唯恐不至,死则燔爇而弃捐之,何独厚于生而薄于死乎?”
到元朝时,因为蒙元本有火葬之俗,民间火葬之风不再被干涉。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包括都城大都(今北京)在内的中国各地,都看到火葬现象,并记入其《东方游记》中。
重庆发现恐龙化石群 化石群有六大特点(世界级化石群)
17年6月28日重庆举行了云阳县普安乡恐龙化石发掘成果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公布发现了世界级恐龙化石群。这个化石群化石资源规模大、地质时代横跨时期包括侏罗纪早中晚期、化石种类多、开发利用和科研价值大,是恐龙化石的一个重大发现。重庆发现恐龙化石群我要新鲜事2023-05-10 20:05:430000刘毅: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4:18:140000江西出土一个庞大墓穴 居然有几十个妙龄少女(陪葬品)
江西出头的一个大型墓葬,其中有46具妙龄少女的尸体。在江西的一个小村子里面,有村民经常能够听到风关进洞口的声音,而他们有几个胆子比较大的就找到了这个地方,发现有着几个黑黑的洞,当地的老人们还是有着一定的见识,很快的就认出来这些洞就是盗墓贼挖出来的,村长很快的就联系到了当地的考古工作人员对于这个墓穴进行抢救性挖掘。抢救挖掘我要新鲜事2023-04-27 19:04:0000002018年暑校录取公告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2018年中山大学“历史、考古与文明”研究生暑期学校录取公告本届暑期学校得到海内外学子的热烈响应,一共收到来自中国大陆、台湾、美国和韩国等海内外各高校学子提交的将近三百份申请。经暑期学校工作小组认真审核,抓紧工作,录取工作顺利结束,现将录取名单公布于下:(不反映录取先后顺序)说明: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3:58:220000宋仁宗认为河北大名风水好,“壮我中华”,遂升为陪都名“北京”
环抱护卫型“多京制”——古代中国陪都的选择规律(3)本文作者倪方六前面“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连续聊了汉唐时期,中国陪都的选择。这篇继续——在唐朝以后,古代中国又进入了一个分裂时期,即“五代十国”时期。一直到赵匡胤建宋,中国才又结束了划江而治的南北分裂状态。这一分裂状态的结束,以南唐后主李煜降宋为标志。北宋定都汴州开封府,即今河南开封市,命名“东京”。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0:06:1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