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三晋玉器之玉鱼的分辨
琢玉为鱼,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中,均已出现,然而,鱼形玉器流行的第一个高峰,则非商周时期莫属。

商代的鱼形玉器,主要发现于殷墟等地,尤以妇好墓出土最多,除极个别半圆雕作品外,绝大多数为扁平片雕,其形态与造型,大致分为四种。第一种,直身式玉鱼,轮廓近长方形,形体有大有小,鱼身有宽有窄,形体小者制作略为粗简,形体大而宽者则琢工精致,嘴唇、眼睛、鳃、鳞、脊线与尾巴,均一丝不苟,是商周鱼形玉器中细部表现最仔细写实的。第二种,拱背弯身式璜形玉鱼。此型玉鱼,形体小者居多,一般为圆周的三分之一左右,大者达圆周的二分之一。第三种,鱼形璜,形制与弯身式玉鱼相似,但头尾两端对称穿孔,改作璜用。第四种,鱼形柄刻刀或耳勺,在直身式或弯身式玉鱼的鱼尾末端,附加斜刃小刻刀或耳勺,这是商代独有的做法。

西周的鱼形玉器,比商代更为丰富,长安张家坡、晋侯墓地、虢国墓地等西周墓葬中,皆有为数可观的此种玉器出土,其形制承继商代,除鱼形柄刻刀与耳勺基本消失外,直身式鱼、拱背弯身式璜形鱼和鱼形璜等种类,均在西周早中期有了成系统的发展与演化。同时,还衍生出现了半圆形的拱背垂尾鱼、略具鱼形的简化玉鱼,以及状如细长圆棒、双鱼并联等形制特殊的鱼形玉器。其中,略具鱼形的简化玉鱼,用料杂,器形小,无纹饰,在西周多用作棺饰。

商周鱼形玉器,尽管同气连枝,一脉相承,具有不少共同特点,但形态多样,造型各异,功能有别,也在形制与技法上形成了明显不同的时代特征。
商代鱼形玉器的鱼眼多作单圈或双圈,很有神彩,也有穿孔作眼的;嘴唇部宽度普遍小于腮部,鱼鳃线的弧度较小;背鳍很长,占鱼背二分之一以上,琢刻精致者,背鳍上还见有扉棱,鳍线多刻平行小直线,舒朗却极具质感;尾巴分叉明显;造型与纹饰线条刚直方折,呈现出刚劲有力的时代风格。

西周鱼形玉器总体比商代写实,多见弯身形,器身薄于商代;鱼眼多单圈,眼前常另钻小孔用于穿挂;上嘴唇上翘,下嘴唇下坠有尖角,形成极富特色的“钉头形嘴”;鱼鳃线的弧度较大;背鳍短,不到鱼背二分之一,鳍内阴刻的短小直线纹有粗有细,长短不齐,没有商代美观整齐;尾端分叉较商代小。而在腹下第一个分水鳍(有时仅有一个分水鳍)前加琢伏爪,有爪鱼是西周最具创造性的表现形式,也成其一大特征。
关于山东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思考
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1:37:560001焦南峰:临其穴,惴惴其憟——秦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讲座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秦陵的考古研究历史,二是秦陵的具体考古发现,三是针对秦陵进行的相关考古研究。。我要新鲜事2023-05-29 03:46:510000学习:中国古代陶瓷专题:辽代陶瓷
辽代是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建立的政权,时间约在五代~北宋时期,与中原汉地及西域各国都有密切的关系。契丹人在文化上兼容并蓄,学习汉人设窑烧造陶瓷,开创出独树一格的陶瓷艺术。辽代陶瓷取材于当地黏土,大部分的器物用陶土制胎,只有少数仿定窑的白瓷用瓷土制作,但是坊间还是统称「辽瓷」。此时的产品既有中原类型,也有游牧风格的形制,本文选取五件典型器物,介绍它们的特色。1.黄釉长颈瓶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3:00:200000陈友谅墓葬长江大桥 有怎样的渊源(陈友谅墓)
陈友谅墓葬的位置和武汉长江大桥紧挨着。陈友谅作为元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其墓葬一直备受关注。他的墓葬位于武汉市武昌区,紧邻着举世闻名的武汉长江大桥。陈友谅墓葬位于武汉市武昌区蛇山西麓,紧邻着武汉长江大桥。这座古墓最初是在上世纪70年代被发现的,经过多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古墓宝藏我要新鲜事2024-01-05 19:44:400005张光直:融通中西的考古学巨人
编者按:2001年1月3日,享誉世界的美籍华裔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张光直先生离我们而去。我们在他逝世21周年的今天,推出此文,以缅怀他持之以恒地推动中美考古合作,培养人才,推动中国考古学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发展,以及对考古学和人类学做出的卓越贡献。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0:59:2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