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墓考古发现,男女墓主尸体被早期盗墓者拖出来,身上殓衣被扒
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发掘
本文作者 倪方六
1969年,河北定县43号汉墓被考古发掘。
墓主是谁?
这座墓位于定县(现在定州)城南北陵头村西约200米处,封土高12米,直径约40米。当时,发掘此墓的是定州博物馆组织的考古队。
打开后发现,这是一座砖室墓,地下规模宏大。墓室南北全长27米多,由墓道、东耳室、西耳室、前室、中室、东后室、西后室等部分组成。
墓道位于墓室南部,墓道直接与墓门相连,有一道单砖平砌封门。
在封门后东西两侧各有一门,通入耳室,东西耳室均为长方形,这相当于墓主的“车库”和“储物间”。
在距第一道封门5.6米处,发现了第二道封门,用扇面券砖,平砌而成。
封门后1米处甬道两侧各向外凸出20厘米,构成前室。前室南北长5米、宽2米——这里相当于“小室厅”或“餐厅”。
在前室北部有甬道,通向宽敞高大的中室。中室东西长10.5米、南北宽3.06米,两具人骨架散置室中——这是“大客厅”,功能相当于“起居室”。
在中室北部,还有两条甬道,分别通入东后室和西后室,这是两间“卧室”——放置棺材的房间。
西边的卧室是男墓主的,南北长4.3米、东西宽3.12米,较大,是“主卧”;东边房间为女墓主所有,南北长4.3米,东西宽1.72米,稍小,是“次卧”。
原来,这是一座带“车库”的“双厅双卧”大House,系夫妻合葬墓。
很可惜,在考古发掘时,大墓已被盗墓者光顾了。
根据室壁厚度及残存券顶知道,东西耳室为一层券顶,前室为双层券顶,中室和两后室均为三层券顶。各室地面用砖平砌,上下六层铺地砖。但是,不论是墓壁,还是券顶,均没发现盗洞。盗墓者怎么进来的?
直接从封门进来的!
考古中发现,墓道尽头的第一道封门砖,已被盗者拆毁。
封墓门高约1.6米,考古时封门残存约0.6米,也就是说,盗墓者拆了1米高的封门砖后,钻了进去。
这第一道封门后,就是东西两耳室。
东耳室是用来放置车马器、箱具和饮宴器具的,出土了大量鎏金铜箱饰、 鎏金铜车马器和陶质饮宴器具。
西耳室出土大量车马器和制作单薄的鎏金铜兵器,可见下葬时是安置车马器和仪仗用具的地方。
但盗墓者对“车库”并不感兴趣,第二道封门里面的几个房间才是要盗的地方。盗墓者如法炮制,将第二道封门砖拆除了。
拆了第二道封门后,就进入了前室,即“小客厅”,是放置陶质明器的地方。考古人员看到,两侧放置了大量陶俑、陶灯等器物。
过了“小客厅”就是“大客厅”,即中室,这里是盗墓者最感兴趣的地方,重要的随葬品大都放在这里的。43号墓的重要文物,大多是从中室出土的,有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石器、玉器、骨器、陶器等多种。
考古人员看到,中室里面的器物异常凌乱。很显然,盗墓者进来以后,在这里到处翻动,寻找他们想要的贵重随葬品。
在中室,还发现了大量四角穿孔的小玉片和小石片。
东西两个后室,即“卧室”,棺材早不存了。
两后室的地面中间隆起,四面渐低,地砖上铺设一层7厘米厚的白沙,当时棺材就是放在这上面的。所以,考古人员看到,白沙上覆盖有大量的漆皮朽木。漆皮上有朱绘花纹痕,散布在室内各处,这是棺椁腐朽后随积水漂移所致。
西后室内出土了金器、铁器、玉器、石器和大量有穿孔的小玉片及乳钉纹大理石片;东后室内发现了错金铁镜和大量有穿孔的小石片。
从出土器物推断,西后室“主卧”停放的男墓主人棺椁,东后室“次卧”停放女墓主的棺椁。
但蹊跷是,两个后室中均没有发现墓主骸骨!
哪去了?在中室,发现了两具散置的人骨架。
这是怎么回事?决不可能是墓主复活,从棺材内爬出来吧。惟一可能,就是盗墓者所为!
从出土物看,男女墓主下葬时分别着穿着玉衣和石衣。考古人员看到,地面上有非常明显的两条痕迹:从西后室到中室东部,一直散落有玉片;东后室到中室东部,则一直散落着石片,最后玉片石片互相混杂一起。
这说明什么?
盗墓者将两具尸体从棺材内分别拖了出来,拖到了中室,所以前室出现了两具人骨架。
当时,盗墓者使用了铁钳等工具。或者有网友会问,你怎么知道盗墓工具有铁钳?当然是考古发现,在中室内,便发现了盗墓者遗弃或是忘记带走的铁钳。
盗墓者为什么要将尸体拖出来?主要还是两个后室的操作空间太窄,不好翻找随身和棺内随葬品。
在拖尸的过程中,不少玉片脱落了下来。
收集到的玉衣散片有1100余片。大部分为长方形,小部分是三角形。玉衣的足底每只由两块玉片组成。玉片均青玉质,一面磨光。在一些玉片的穿孔内,残存有黑色丝缕,经化验知为银缕。据此知道,男墓主所穿为银缕玉衣。
收集到的石衣散片共 400余片,均用白色大理石制成,一面磨光,除一足底后部为半圆形外,余皆为长方形,大小不一。在一些石片的穿孔内有绿色铜锈及残存的铜缕。毫无疑问,女墓主所用的是铜缕石衣。
盗墓者将两具尸体拖到“大客厅”后,将殓服玉衣扒下,盗走了随身珍物,又抽走患起玉衣片的银缕、铜缕抽走了,所以看到的玉片和石片是混杂一起的。
结论:盗墓发生时间距离下葬不会太久,不然尸体会腐烂的,不排除盗墓者是“知情人”。
43号汉墓虽然被盗,还是出土了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陶器、骨器等共1000多件随葬品,其中金器多达80件,有掐丝金龙、掐丝龙形金饰片、掐丝金辟邪、掐丝金羊群等。
墓主会是谁的?因为没有发现任何带文字的东西,人们根据墓室结构、出土器物推断,这是东汉晚期墓葬。
墓室规模宏大,随葬许多价值昂贵、精制细作的金、银、玉质殉葬品,据此推测,墓主不会是一般贵族。
墓主使用银缕玉衣,暴露其王侯身份。
东汉时,下葬使用玉衣已有严格的等级限制,比西汉时严格。据《后汉书•礼仪志》,皇帝死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 皆令赠印玺玉樨银缕,大贵人长公主铜缕。”
可见,男墓主是“诸侯王”,而女墓是“长公主”。
大墓地处当年中山国,可见是中山国某位王。东汉中山国共有六王,最后推断,43号墓主是死于熹平三年(公元174年)的中山穆王刘畅之墓。
这一推断是有道理的。刘畅在位34年,因为无子,死后除国,断子绝孙的“无主坟”,更容易让盗墓者看到了机会。
再者,东汉末是中国又一盗墓高发期,曹操、董卓、孙权盗墓都发生在这一时期,挖坟掘墓成为那个时代的“致富”之路。
极简中国百年考古史(上)
“考古”一词在中国始见于北宋元祐七年吕大临的著作《考古图》,该书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进行了搜集和整理,虽然也是针对“文物”的研究,但与现代意义上的考古还是有很大区别。我要新鲜事2023-05-28 09:10:500000敏迷龙:澳洲小型甲龙(长仅2米/背部遍布硬瘤鳞甲)
敏迷龙是一种甲龙类恐龙,诞生于1.19亿年前-1.13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主要以当时的优势植物蕨类或者树叶为食,最大的特点就是长有乌龟状的脑袋,全身几乎遍布鳞甲,尾巴上的两侧长有两排尖刺。敏迷龙的第一批化石是在澳洲发现的,因此它也是南半球第一次发现的甲龙科恐龙。敏迷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6:19:340001秦大树:既是艺术家又是陶瓷学家的叶喆民先生
我要新鲜事2023-05-27 23:26:510001中国在宋朝便发明了一种鲜鱼保鲜技术,18世纪时被一印度船长偷学去,欧洲人吃新鱼才方便了起来
中国古代的冰养手段本文作者倪方六在眼下的大热天,最不容易保鲜的东西,鲜鱼要算一个,鱼儿离不开水,高温下出水死得更快。那么,渔民是如何对刚捕捞上来的鱼进行保鲜的?现代比较简单,有冰箱、冰柜等制冷、输氧设备,能保长期不坏,那在古代怎么办?(一家冰箱的广告宣传画)有一种手段叫“冰养”。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7:49:180001专题 | 纪念夏家店下层文化与夏家店上层文化命名六十周年文选
继往开来谱新章夏家店下层文化与夏家店上层文命名六十周年专辑夏家店遗址(由北向南)纪念夏家店下层文化与夏家店上层文化命名六十周年文选王巍(中国考古学会)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6:59:5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