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后陵墓三次被盗,考古人员笑了,盗墓者在墓壁上留下了几行字
北魏冯太后陵的考古发掘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有名的“皇太后”,她们影响了中国宫廷政治。其中以北魏冯氏和晚清慈禧二位太后最有名。巧合的是,二人的墓都让盗墓者挖了。

慈禧的定东陵位于河北遵化清东陵内,在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被军阀孙殿英盗了。冯太后的陵墓谁盗的?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就来聊这事情。
冯太后的陵墓叫“永固陵”,位于大同市城北25公里镇川乡附近西寺儿方山(现名梁山)南部。这里有两个春夏会长满青草的大土丘,一南一北排列,相距不到1公里。南边的大土丘就是永固陵,北边的土丘略小,是史上著名改革家、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寿宫“万年堂”。
据《魏书·文成文明皇后传》,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九月,冯太后病逝于平城(今大同),时年49岁。葬于永固陵,谥“文明太皇太后”。

永固陵在冯太后去世以前已建好。
永固陵始建于太和五年(公元481年),历经3年,于太和八年建成。
下葬后,孝文帝曾多次谒陵,祭拜祖母。出于孝顺,他干脆将自己的陵墓也建在这里,死后陪伴冯太后,即《魏书》上所谓“有终焉瞻望之志”。后来北魏迁都洛阳,这座陵墓才没有实际使用,成了”虚宫“,称为“万年堂”。
1976年4月-5月,大同市博物馆和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组成考古队,发掘了永固陵。

永固陵规模宏大,结构坚实。永固陵确实坚固,但并没“永固”,考古发掘时发现,早已遭盗墓者光顾,曾多次被盗。
永固陵和万年堂都建造在方山南部山顶玄武岩层之上,当年造陵时还是老费事的。到发掘时,仍有高大的封土堆,高达22.87米,呈圆形,基底为方形,南北长117米,东西宽124米。
永固陵当地人俗称“祁皇墓”。该陵为砖砌多室墓,地宫位于封土堆的正中心下方,由墓道、前室、甬道、后室四部分组成。

墓门外接墓道,为了防止土层塌陷,在东西两侧用石块垒砌长5.9米的两堵石墙。 南向墓道一直通到封土堆的边沿。
永固陵墓门高4.15米、宽3.95米。发掘时发现,墓门用条砖封闭,其中二砖在券门内,三砖在券门外,封门墙厚达2.10 米。
前室与后室之间有甬道,前后各有一道大型石券门,雕刻相当精美、壮观。
石券门制作工整细致,由尖拱门楣、 门柱、门槛、虎头门墩、石门五部分组成。但石门无轴,不能开合,直接嵌入尖拱门楣内。

墓室高大宽敞,南北长17.60米,后室平面近方形。
在石砌墓道内及距墓室外约5米处四周围,填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石块。在墓室南部墓道内也堆积很多这样的石块 ,显然是为反盗墓而设置的,这样可大大增加盗墓者挖掘的难度。
造墓时在两道石券门的内外及甬道中间,共设置了五堵封闭砖墙,这也是为了反盗墓。但发掘时发现,仅存甬道南端石门外的一堵,墙厚1.08米。
永固陵地宫规模很大,整个墓室用砖约达20余万块,是当时已发现南北朝时期最大墓葬。

这些均为宫廷特制的优质青砖,到发掘时虽历时近1500余年,但墓室仍保持原貌,与砖的高质量不无关系。虽然墓室结构完好,但里面的棺材已被破坏,随葬品更早被盗空。
清理地宫时,在后室内发现了大量漆皮残片和少量的人骨,还有小块的朽木、长铁钉,这应该全是冯太后的棺椁残存。由此可以推定,冯太后的葬具是一副朱漆大棺椁。

永固陵是什么时候被盗的?考古人员就现场发现的痕迹,结合对当地人的调查,发现永固陵在发掘前,至少被盗三次。
最早一次,盗墓者绕过墓道、甬道封门封墙,从后室西壁南端下部,挖出盗洞。这个盗洞很大,高达1.4米、宽也有1米。
盗墓者是从封土的西北方向,向下挖掘的,然后凿通后室西壁南端。考古人员从盗洞内还发现了一样特别的东西——当年盗墓者留下的铁锹头,洞壁上有清楚的挖凿痕迹。
这次盗墓,永固陵损失最大,后室内大部分随葬器物被盗走了。

这伙盗墓者还企图进入前室,甬道石门里的封墙已被拆掉,但盗墓者并未能如愿,石门太坚固,无法推开,所以最后并未能进入甬道,盗南边前室未遂。
盗墓者当时应该作了很大的努力,用大铁锤猛击石门,但丝纹不动。考古人员在石门框的里边,便看到了几处被铁锤击打的痕迹。
在后室西壁中间,看到了白灰写的三行字,每行4字: “大金正隆、□□六月、□□□□”。这是谁写的?考古人员笑了,不排除是盗墓者!
这伙盗墓者太猖狂,还“题壁留念”。当然,也可能是被盗后有人从盗洞进入后“到此一游”。

也正是因为这几行字,考古人员才知道永固陵在金正隆年间,或是之前被盗,而在此之前保存完好。
“正隆”是金海陵王完颜亮的的年号,从公元1156年至1161年。盗墓者具体是在哪一年光顾的,无从知道。
盗墓者再次光顾永固陵,也在金朝。他们从墓道挖盗洞,由正南面进入墓室。
考古人员在发掘墓道时,由封土堆南沿,向北清理到20米处,发现了金朝白瓷碟、碗的残片,还有一部分兽骨,和被破坏的残石俑、石雕兽、铁箭镰等。
这是盗墓者丢下来的。当年的盗墓者也许带着连骨的烤肉或煮肉,吃住在地下盗洞中呢。

清理到墓道25米处发现了盗洞。从横断面看,这个盗洞比第一个更大,高3.6米,宽2.5,如此大的盗洞不是一个人两个人所为,应该是如现代考古一样,“公开发掘”。
这次,盗墓者将墓门的外封门墙东部拆掉一部分,甬道南端石券门东侧石门柱也破坏了,石门柱旁边的青砖亦被拆毁一部分,石门里、甬道中间、甬道北端石券门外的三道封墙全被拆了。
随后,盗墓者将第一次盗墓者未能打破的石门砸坏,进入了后室。

这伙盗墓者进入后室后,应该是失望的,因为已有人提前光顾。但他们没有放弃寻宝的机会,“动土”了,在墓室内乱挖一通,看地下是否有宝。
在后室中部略偏西处,有一个被盗墓人挖掘又回填的坑,直径约1米,深达1.2米,一直挖到山体岩石,挖不动了才住手石,也不知道是否挖到宝物了。
后室北壁中部墓底,也被盗墓者挖一部分。
这伙盗墓者也学着第一批盗墓者,“题壁留念”。在墓室东壁中间用白灰书写下:“大定、初五、□道、□□”,字分四行,每行2字。在西壁也发现有“大定” 二字题记。

在甬道南端石券门的西门框左侧还有墨书题记:“兴严方僧怀备到此,戌十月永 耳”13个字。这不应该是盗墓者留下的,是一个和尚从盗洞进入墓后,留下的“墨宝”。由此可知,永固陵被盗后,盗洞长期没有封堵。
毫无疑问,第二次被盗也应在金朝,是稍后的大定年间。“大定”是金世宗完颜雍的年号,从公元1161年至1189年。
这次盗墓活动对永固陵破坏最为严重。推测盗墓者就是附近人,铺地用的大方砖都被掘走了,随葬的大小石俑、石兽或盗走或破坏,带不走的则扔弃墓道附近,这才有了考古人员的发现。

此后600多年间,永固陵似乎平安无事,但到了晚清光绪年间,清朝的盗墓者又来了。
在墓道深26米、上距封土表面5.2米处,发现了清朝晚期的酱釉小瓷坛、黑釉小瓷碗、铁刀、铁镰头等用具和工具——盗墓者也是带着吃饭家伙,住在盗洞中。
考古人员在当地调查了解后得知,光绪年间曾有人盗墓。

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 共同感受萨拉乌苏遗址(古代遗址)
萨拉乌苏遗址是我国旧石器时期的重要发现。在日前也是河套人发现的100周年论坛的开幕式。这个开幕式当中到来了不少国内外的学者以及考过爱好者,这些考古人事到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察一下萨拉乌苏遗址的博物馆以及遗址区域的考古体验,并且可以对于萨拉乌苏所发现的考古成果有更多的研究。可以看得出来,世界上有不少人对于萨拉乌苏遗址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当然萨拉乌苏一直对于整个世界的考古工作来说是很有价值的研究。我要新鲜事2023-08-16 20:48:060002石峁和中国国家形态的兴起:一种考古学、历史学和神话学的视角
【作者简介】伊扎克·杰夫(YitzchakJaffe),执教于以色列海法大学考古系。罗德里克·坎贝尔(RoderickCampbell),美国纽约大学古代世界研究所副教授。吉迪恩·谢拉赫-拉维(GideonShelach-Lavi)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教授。【译者简介】王嘉,陕西神木市人,文学学士,法律硕士,历史和考古爱好者。【来源】《当代人类学》2022年第1期第63卷。我要新鲜事2023-05-28 15:00:200000新时代青海考古工作回顾与展望
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8:46:150000甘肃出土一件西周青铜,上面铭文引人深思,难怪姜子牙投靠周文王
1973年,在甘肃平凉灵台县独店镇,考古专家挖出一件西周初期的青铜器(见下图),上面铭文“吕姜作簋”四个字,引起了学者的深思。青铜器上的“吕姜”二字,表明是一位吕氏姜姓的夫人,因为西周时贵族妇女,常以氏加姓来称呼,为了避免同姓结婚,妇女称呼中必须显示其姓。我们熟知的姜子牙,属于姜姓吕氏,但在先秦文献中通常被称之为吕尚。因此,“吕姜作簋”是吕姜出嫁到灵台县的青铜器。我要新鲜事2023-09-29 20:08:350000西安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使命与责任
汉长安城遗址承载着丰富的科学信息、历史记忆、文化精神和社会认同,其自身价值意义的重要性和丰富性,决定了汉长安城遗址利用工作的包容性、多元性和复杂性,只有将汉长安城遗址的价值载体与意义积极融入当代生活,不断丰富内容、提升品质、服务民生,才能促进文物事业走向更加开放、包容的永续保护利用之路。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