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葬地,同治易名九龙峪,光绪恰系第9位皇帝,还有一更玄说法
光绪皇帝崇陵
本文作者 倪方六
11月8日,我带“礼·遇中国”跨国文化交流国内段的嘉宾,来到了清西陵。特别去了光绪皇帝的崇陵。
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就来说说这处中国最后的帝陵。

光绪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第9位皇。
他名叫爱新觉罗·载湉,“光绪”是其在位时使用的年号,明清皇帝的年号相对固定,基本只有一个,故史家有用其年号代称皇帝的习惯,“光绪皇帝”即由此而来。
死后的正式谥号是:“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庙号“德宗”。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在慈禧太后去世的前一天,载湉突然死了,《清史稿·德宗本纪二》称:“癸酉,上疾大渐,崩于瀛台涵元殿”,对照公历,“癸酉”日是当年阴历十月二十一(公历11月14日),不少史书中多称光绪皇帝是“暴崩”,意思是死的太突然了。
光绪皇帝到底是怎么死的?说法太多,有的说是被自知不久于世的慈禧毒死的,让他死在自己的前面;也有说是太监怕日后被整下的毒,而医家则称是病死的。此事会在以后的“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聊,这篇还是来说说光绪皇帝死后葬地选卜经过和巧合之谜!

光绪皇帝在位34年,按道理说,陵墓早就应该建好的,为什么到死没建陵,甚至连万年吉壤都没有?一种说法是受到慈禧太后的压制,专权的慈禧一直不提给皇帝建陵之事,其他大臣也不敢提。此即《清朝野史大观》(卷一)“德宗晏驾异闻”条所谓:“上御宇三十四年,竟无敢议及者。”
慈禧专权是事实,但不给光绪皇帝卜地建陵不是事实。
在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光绪的陵址其实已定于现在的金龙峪。
这年,光绪皇帝17岁。慈禧带着他谒西陵,这次谒陵还特别目的,就是顺便给光绪皇帝相度陵址,随从有孙鼎烈、潘祖荫、翁同龢等大臣。反复比较、相度后,金龙峪被相中,当时还立了志桩,并绘《金龙峪图》。

这事一直到1980年代,才由时属文化部研究院的专家俞进化先生,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故宫档案中“扒”出来,他在《金龙峪图》上的金星宝盖旁,看到了“石桩系光绪十三年三月十四日立”字样。
光绪十三年三月十四日,系公历1887年4月7日,这证实,光绪皇帝陵址是这一天正式定下来的。
而在定下此地后,朝廷已准备营造寿陵。天津大学教授、古建专家王其亨先生从北京图书馆收藏的清朝样式雷家藏图稿中,便发现了光绪十九年绘制的《金龙峪金星宝盖图》,可见,光绪皇帝的陵墓建设,在其生前确有准备,应该是因为时局动荡和慈禧耽误了。
过去帝陵所在,是“万年龙虎抱,每夜鬼神朝”的风水宝地,是皇家一等重要和机密之事,天机不可泄露。到光绪死时已过了20年,由于他死得突然,对当年择地一事也没有交代,最知情的慈禧也处弥留之际,所以连新即位的3岁小皇帝——宣统皇帝溥仪的父亲、光绪皇帝的弟弟醇亲王载沣都不清楚大行皇帝生前已选好了陵址。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四日,即皇帝死后第三天,载沣以宣统皇帝的名义发出上谕,安排人员去寻找风水宝地——“大行皇帝尚未择有陵寝,著派溥伦、陈璧带领堪舆人员,驰往东、西陵,谨敬查勘地势,绘图说,奏明请旨办理。”
从谕诣“驰往东、西陵”的用语来看,为光绪皇帝寻找墓地一事还很急。
溥伦是道光皇帝的曾孙,陈璧时为邮传部尚书,曾多次承办过皇家陵寝工程。两人领旨后,带懂春寿、钟秀等一班官员和堪舆大师,在东陵、西陵界内踏看了许多地方,最后找出了4处吉地。其中清东陵有两处,分别是兴隆台和长龙岭两个地方;清西陵内两处则是丁家沟和金龙峪。

20年后,金龙峪再一次进入了备选陵址,这不能不说是冥冥之中的定数。
而且,金龙峪这块地,是当时所有风水师们一致看好的,为四块地中最佳,于是推荐朝廷将光绪的陵墓建在这里,风水师的意见被写进了《说帖》。
但是,金龙峪能否最后定下来,还是未知数。
溥伦和陈璧将《说帖》上报朝廷,恭呈御览。所谓“御览”当然是溥仪的父亲载沣等人来看了,最后,经一班朝臣集议,宣统皇帝于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颁布上谕,正式决定金龙峪为光绪皇帝的万年吉地,在此营造陵墓。

据《清实录·宣统政纪实录》(卷四),崇陵陵址是这样确定下来的——
“据前经降旨派贝子溥伦等于东陵、西陵附近地方,敬谨相度皇考德宗景皇帝山陵。昨据溥伦等奏称,谨看得附近西陵之金龙峪地势宽平,系属‘上吉之地’等语。金龙峪谨定为‘崇陵’,即行择吉兴工。著派载洵、海沦、载泽、鹿传霖敬谨承修,并著庆亲王奕劻助会同办理一切事宜。”

从上述看,光绪皇帝的陵号“崇陵”,也是在这次谕诣中定下来的。
但是,话题到时并没有结束,光绪皇帝崇陵所在的金龙峪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吗?当年便有懂地理人的称,这是一块“绝地”。
何以言之?这得从金龙峪的来历说起。
崇陵是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合葬陵寝,崇陵所在地金龙峪位于清西陵中第一陵——雍正皇帝的泰陵的东北约10里,位置比较偏。

此地有个村庄叫“梁各庄”,清朝时在此建有行宫,供当年清朝皇家从北京来易县谒陵时使用。光绪十三年慈禧谒西陵时,顺便踏看了金龙峪正是因为有这方便。
在梁各庄西部偏北方向,有一块平坦的谷地,周边丛山环抱,背阴朝阳,面积约五里见方,当地俗称“魏家沟”。魏者“喂”也,不只不吉利,也不好听,哪有皇家龙脉的气派啊!


皇家用地一般都有“龙”字,再一打听,魏家沟原名中还真有一“龙”字——“绝龙峪”。但这个地名比魏家沟更糟糕,太不吉利。于光光绪皇帝便将魏家沟易名为“金龙峪”,《金龙峪金星宝盖图》的叫法就是这么来的。
魏家沟这块地确实不错,早在乾隆年间就曾被皇家御用风水大师相中,并推荐给乾隆皇帝,作为端慧皇太子永琏的墓地,后因乾隆皇帝将自己陵寝选定于清东陵,才放弃魏家沟,将永琏葬在自己的身边,此即现在清东陵内的端慧皇太子园寝。
道光皇帝、咸丰皇帝时,魏家沟又先后被皇家御用风水师相中,作为皇帝备选葬。咸丰皇帝时为图吉利,将魏家沟易名为“九龙峪”。

其中,慈禧老公咸丰皇帝最看好这里。清陵研究学者徐广源先生,曾就此进行过调查研究。
咸丰皇帝即位后,即派大臣前往东陵、西陵卜择吉地,魏家沟作为宝地被推荐给皇帝。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二月二十七日,咸丰皇帝利用谒西陵的机会,亲自到魏家沟看了看,相当满意。但道光十二年进士、风水大师陆应谷,又推荐了清东陵的平安峪,咸丰皇帝相信了陆应谷,魏家沟这才落选。
后来,魏家沟这块地又被风水师推荐给了同治皇帝。
同治皇帝死后也同时在东西二陵区卜地,入选的是清东陵内的双山峪,和清西陵内已易名为“九龙峪”的魏家沟,但用哪快地由慈安和慈禧两宫皇太后定夺。
最后,确定同治皇帝葬于双山峪,即今清东陵的惠陵。

如此这般,阳差阳错,魏家沟这块风水宝地一直没有皇帝用,让光绪皇帝捡到了。
各位网友看到这里,是否发现了什么?迷信说是天意!
民间有一挺玄乎的说法:光绪是清朝入关后的第9位皇帝,葬于九龙峪,巧了!而更巧的是,这里原名“绝龙峪”,到了光绪这条“龙”,大清王朝的气数正好尽了,他死后三后,天下换成“中华民国”!
当然,这是民间的附会,不必当真!

三星堆是不是彝族的文明
三星堆文明与彝族文化之间并没有太多的直接联系,但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不同的文化之间可能会产生影响和借鉴。人们应该更加关注三星堆文明和其他文化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历史背景来看,彝族的祖先主要生活在云南地区,而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地区,距离彝族的居住地较远。三星堆文明与彝族文化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历史联系。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1:00:190000考古人的自画像:考古的温度——山西“十三五”考古成果展
本次展览的四个单元,从学术上也可以进一步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人类起源研究的山西新突破,涵盖将山西早期人类历史向前延伸至240万年的西侯度研究成果,以丁村为代表的早期智人生活营地探索,近年在大同李汪涧发现的东亚现代人本土起源新证据。我要新鲜事2023-05-29 04:44:520001木屐不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悲乎,足下!从一双三国漆木屐说起
三国东吴大将朱然墓的发掘曾震动日本,只因朱然的陪葬品中有一双漆木屐。这是世界范围内发现的最早的一双漆木屐,有1700多年的历史。我要新鲜事2023-09-20 21:41:010000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挖战壕,一战士竟然挖到了一件稀罕文物
螭纹铜匜背后的故事文/张珍、倪方六螭纹铜匜,现藏国家博物馆【名称】螭纹铜匜【年代】春秋【出土地】不确实【收藏地】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价值】国家珍贵文物1949年夏季的某一天,北京历史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前身)里迎来了两位珍贵的客人。他们是当时才来北京不久的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和他的夫人戴冠芳。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1:15:370000成功整体打捞出水: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2022年11月21日凌晨0时40分,长江口横沙水域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新的历史性突破,22根巨型弧形梁组成的长48米、宽19米、高9米、重约8800吨的沉箱装载着古船,经过近4个多小时水下持续提升后,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中部月池缓缓露出水面,古船桅杆清晰可见,古船时隔150多年重见天日。几天后,长江口二号古船将被“奋力轮”带入杨浦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开启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新阶段。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7:11:2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