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官定袁世凯墓为“林”,忌讳帝王陵,为何孙中山墓又称“陵”
袁世凯的墓号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中国人的葬地,一般称为“坟”,或“墓”,帝王墓称为“陵”。有一个现象是,孙中山没当过皇帝,他的葬地称为“中山陵”,而当过“皇帝”的袁世凯,其墓却不叫“陵”,民间称为“袁坟”,官方称为“袁林”。
这是为什么?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颇有争议人物。民国五年(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时年59岁。收殓时,头戴平天冠,身穿祭天大礼服,以“大行皇帝”礼仪入棺。当年8月24日,又以国国葬之礼,归葬于河南省安阳县(今安阳市)的洹上村。
民国二十二年《续安阳县志》记载了此事,民国五年袁世凯葬于安阳,“是年,袁世凯以现任民国大总统,改元‘洪宪元年’。国民党蔡锷等,兴师讨伐,袁病薨于北平。本年秋,国葬于洹北龙虎庄,建造陵基,东临官道,植有森林,名曰‘袁林’。墓前置翁仲仪式,规模宏大……”
看来,如今通称的“袁林”一名,在当年即定下了。
“袁林”一名,出自民国官方。
民国七年七月出版的《东方》杂志(第十五卷第七号)“中国大事记”一栏,记录了袁世凯墓号的由来:“内务部呈称前大总统袁公墓已告竣,定名为‘袁公林’,拟定祀典及保管规则,并请将墓地所占地亩应完丁银漕粮,永远豁除。本日奉指令照准……”
那么,“袁公林”这一名称又是怎么来的?出自袁世凯拜把子兄弟徐世昌。
徐世昌是袁世凯的心腹、幕僚,系前清举人出身,满腹诗书。他比袁世凯大4岁,出生于咸丰五年(1855年),拜把子时袁为“弟”,而徐为“哥”,所以,袁世凯儿子称徐世昌为“伯父”。
袁世凯是徐世昌的恩人,是袁世凯将他举荐给权臣李鸿章,徐世昌这才有了荣耀的官宦生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官至前清的军机大臣、东北总督。
袁世凯死后最希望的接班人,就是徐世昌。但考虑到徐是文人,恐压不住,于是列出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三位总统候选名单。
徐世昌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人,对形势看得很清楚,袁世凯称帝时有意远离,在袁世凯于民国五年(1916年)3月取消帝制后才出现在前台,袁世凯起用他为国务卿。
深得袁世凯青睐和信任的徐世昌,第一时间并没有能继承总统大位,而是由黎元洪出任中华民国第二任总统。但徐世昌在民国七年(1918年)10月还是如了袁世凯的愿,被国会选为民国大总统,成为中华民国第四任总统(第三任为冯国璋)。
徐世昌当了总统那年,袁世凯的墓也建成竣工。不论于公于私,徐世昌都是题写墓名第一人选。徐世昌题写了——“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墓碑至今尚存于墓地碑亭中。
但是袁世凯的大公子、本想当太子的袁克定不太满意,袁世凯是帝王,是“洪宪皇帝”,收殓下葬和陵寝规制都是按帝王规格来做的,所以他想用“陵”来命名袁墓,于找到了刚当总统的徐伯。
讲究“政治正确”的徐世昌明白袁克定用意,但明确不同意定名为“袁陵”。《洪宪宫闱秘史》一书中有一个说法,徐世昌称:“袁公生前称帝不成,未克身居大室,且已取消洪宪年号,设更用‘袁陵’名义殊未当。”
袁克定不死心,问徐世昌:“伯父所言,然则大殓时何以又用冕服乎?”
徐世昌是这么回答的:“冕置于柩中,人不见之,‘袁陵’两字则垂诸永久,未可相提并论。为今之计,惟有执两用中之。以愚见所及称之为‘袁林’可乎?‘林’与‘陵’同音,且古《说文》所载‘陵’与‘林’通,避‘陵’之名而仍行陵之实,无有善于此者。”
身为长辈,又是大总统的徐世昌这么一说,袁克定再也无话可说,不吱声了!
对《洪宪宫闱秘史》一书中的说法,显然有戏说之成份,但称“袁陵”为袁林,确是非常妙的。且无不可。
墓称“林”而不称为陵,乃圣人之墓,非平庸之辈可称。如孔子曲阜墓地称为“孔林”,洛阳关羽墓地称为“关林”。将袁墓称为“袁林”,既避免了敏感的“帝王陵”,避逆民意,又拔高了墓主的身份,更重要的是,还显示了对袁世凯的敬重。
自此,民国官方后来行文时,皆称袁墓为“袁公林”。如民国七年(1918年)内务部呈报的袁世凯墓工程报告,便以此名来呈报,称为《袁公林墓工程报告》。
袁公林习惯简称“袁林”。但是,袁世凯墓称为“袁林”合适吗?显然是不适合的,其非圣人,但事已至此,只能约定俗成。
事实上,徐世昌所言“‘陵’与‘林’通,避‘陵’之名而仍行陵之实,无有善于此者”,有忽悠袁克定的之嫌疑,为什么不能将袁世凯墓号上“陵”字,他心知肚明,怕招来是非,导致反对。
因为当时南方的革合党人一直认为,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才当上了“大总统”,后又复辟帝制,更不得人心。如果将其墓称为“陵”,等于事实上承认他复辟帝制的正当性,国人能答应吗!
民国十四年(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移葬于南京东郊紫金山,其墓官方便定名为“陵”——中山陵,由此而来。
为什么未当过一天皇帝的孙中山葬地能称为“陵”,而真的当过83天皇帝的袁世凯葬地却不可以?原因就在人心的向背,是政治和时势的需要和选择!
「考古词条」新石器时代 · 大何庄遗址
▲大何庄遗址位置图中国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齐家文化的遗址。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莲花城的西南部。与秦魏家遗址隔沟相望。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两次进行发掘。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随葬牛骨架我要新鲜事2023-05-28 10:55:470000易德生:科技考古视野下的商王朝锡料来源与“金道锡行”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0:38:500000最大的偷蛋龙下目恐龙:哈格里芬龙 体长达3米(像鸵鸟)
哈格里芬龙是一种兽脚亚目恐龙,体长可达3米,算是偷蛋龙下目中体型最大的恐龙,即便是手掌骨的长度也达到了33厘米。哈格里芬龙诞生于7600万-7500万年前的白垩纪坎潘阶末期,外形和鸵鸟很相似,第一批发掘的化石被保存在美国犹他州的自然博物馆中。哈格里芬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9:12:110005西汉皇家祭祀的选择和秘密,刘邦起义时用血将战旗浸成红色
西汉皇家“祭仪”本文作者倪方六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是一个极为迷信的人,起事之初,便重祭祀。刚被推举为“沛公”,便在县衙大堂上行祭,《汉书·高帝纪上》,“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廷,而衅鼓。”其行祭时,用牺牲的血祭祀战鼓。正式起义后,统一颜色,用血将战旗浸成红色,以表示推翻秦朝的决心,刘也自称“赤帝子”。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31:340005最早的龙和最早的凤
2016-11-1108:06联合报记者谢恩得/民雄报导历史学者郭静云花了10年完成123万字「天神与天地之道」研究专书。记者谢恩得/摄影中国人常自称是龙的传人,不过最早“龙”的造型,并非大家所想的雄伟飞龙。中正大学历史系教授郭静云发表新书《天神与天地之道》,研究中国古文明信仰的形成,最早的“龙”是以双嘴龙形态出现。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6:47:0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