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下到五方:礼仪的色谱与“五色”概念之形成
编者按:本文摘自郭静云:《天神与天地之道——巫觋信仰与传统思想渊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699-702页。本次编发时省略了注释和参考文献,若有参考或引用,务请查阅原著。
下 编第 四 章
从上下到五方:礼仪的色谱与“五色”概念之形成
一、上下和中方:礼仪中颜色的作用
前文阐明商文化信仰中含有很多抽象的宇宙观以及相关信仰和仪式。其中,上下相配是很多仪式的神祕目的。同时,中与方的相配,也是商周很多礼仪活动的神祕目的。这些礼仪经常有两种层面。第一是祭祀自然的活动,第二是作为宗庙礼仪整合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在前一个层面上人们祈祷天地之交而与其志同。在第二个层面上,社会中王侯等上位者对下位者的“赏赐”,具有天的“神德”意义,而下位者对祖先的奉享,乃是“明德”。自上往下赏赐,与自下往上奉享,乃共同组成“礼”的整体性。中华古文明的礼仪制度带有相当浓厚的信仰色彩,以“赐下”与“享上”为节律,追求达成天地、祖孙、君臣等一切上下关系的和谐,乃至于宇宙、家族、族团和国家的万年无疆。所以“赐”、“享”乃是彼此互补,共同构成“礼”的两个互不可缺之环节。并且“礼”的整体性包含上下以及中和四方的关系。因此从中央的位置禘祭边缘,负责各属地享上祖先,这样通过社会礼仪将上下中方合为一体。
前文也已论及甲骨文“下上若”、“呼神于明”、“方帝”、“禘方”等祈礼,以笔者浅见某些祭法其实隐含上下中方之交的象征,其中古人特别留意祭品的颜色对祭礼目的有关键作用。传世文献中如《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有关于玉器颜色分类与祭祀方向的礼仪:“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虽然《周礼》的这段文字只符合秦汉礼仪的结构,但其基础意义在于以色谱来作为空间和方位的象征。这种做法应该源远流长,滥觞于早期国家的时代,并在商文化中已明显可以探索。
由先秦文化中的“五色”概念观之,颜色在古代实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商代文明,虽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五色”概念结构,但甲骨文中已有用以表达颜色的字汇,并出现在祭祀词中。学者们大多同意,在此一时期的语言中,表示颜色的字汇皆与信仰祭祀有关,尤其是这些字汇均出现在选择牺牲的卜辞里,显然具有特定、神祕的象征意义。
如《屯南》2363卜辞载:
丁丑卜:妣庚史,
(惟)黑牛?其用隹(唯)?
(惟)
?
(惟)幽牛?
(惟)黄牛?大吉。
“黑”、“
”、“幽”、“黄”,都是颜色的表达字,在祭祀先妣妣庚时,巫师针对四种牺牲的皮毛颜色进行卜问选择。《屯南》139亦载:
庚子卜,祖辛岁□?吉。不用。
(惟)
?
(惟)幽?
(惟)
(犂)牛?
岁祭时卜问牺牲的颜色,是否需要用
、幽或犂色皮毛的牺牲。《合集》29511:“三牛?幽牛?
(惟)
(犂)〔牛〕?”也是类似选择牛牲皮毛颜色的记录
在《礼记‧祭义》中同样保留了这种注重牺牲皮毛颜色的传统,其谓:“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养兽之官,及岁时,齐戒沐浴而躬朝之。牺牷祭牲,必于是取之,敬之至也。君召牛,纳而视之,择其毛而卜之,吉,然后养之。” 金祥恒先生指出,殷墟卜辞中对牺牲皮毛色的占卜,正如《礼记‧祭义》所载。
在商代祭礼中,牺牲皮毛的颜色应含有固定的象征意义。汪涛先生认为,其“可能跟每种颜色的象征意义有关。”在甲骨文中,这些表色字汇多用于形容牺牲的皮毛,甚少用作它意(如人名、地名等)。可知颜色对商时代人而言,不仅是视觉感的表达,同时也显示出一种祭礼中的神祕象征系统。是故,若欲研究商代的颜色观念,势必要从祭礼与信仰探索着手。
不过,我们首先需要简单讨论人眼对光谱结构的观察,以及人类对颜色定义的若干原则,然后从这一大的脉络出发,进一步了解甲骨金文所载颜色的规律,以及传统思想中“五色”概念的形成过程。
二、光谱规律与五色结构的客观性及普遍性
由于视觉的关系,人类所见的每一种颜色都离不开光谱结构,也无法单独形成概念;因此,无论文化中有多少种颜色概念或语汇,对各种颜色的掌握,只能透过“互补色”间的彼此对比而同时被指称出来。所谓“不知黑,焉知白乎!”即是其理。由此缘故,若欲探讨商周时期表达颜色的字汇所指涉的颜色范围,以及了解相关意涵和象征意义,就必须先对商周人观念中的光谱结构有概略的了解。即需要从整体结构着手,方能进一步厘清某些颜色的独特意义以及相配颜色的象征所在。
据现代光学知识可知,天地间的缤纷颜色源于人类主观的视觉感,而非自然界中的客观存在。尽管如此,颜色仍为人类接收外在信息的关键所在。以生理学角度观之,古人的眼力与今人无异,均可察觉到微小的色调变化及差异,但语言词汇往往不足以表达、区别如此多样性的色彩。只有在文化长期的发展下,才慢慢累积人们对不同颜色的注意,甚至细微的变化慢慢开始被看作是带有意义的。一般在文化和语言的发展中,时间越早,可供表达颜色的词汇就越少。这说明早期人对万物的颜色关注不足,在远古文化中对颜色的定义没有深入的需求,尤其是色调细微的差异根本不被关注。
美国学者柏林(Brent Berlin)及克义(Paul Kay)分析不同语言中用来指称颜色的词汇,他们的研究成果显示:在语言的发展中,各文化对色光的分类都出现了相同的规律。在第一阶段的词汇中,仅有深色和浅色的相对分别而已。所有颜色均依其深浅被归为“黑/白”两类。第二阶段,从原来的“白”与“黑”中分出“赤”色,其范围可广泛地涵盖一切粉、褐、橘、绛、红、赤、朱、紫、棕等色彩,亦包括由绀青色调成的紫色及黄红色光。到了第三阶段,再从原来白、赤、黑三色范围中分出相对的“黄/青”色。此时的“黄”乃指一切深浅橘、棕、黄色调;“青”则指一切深浅蓝、绿、苍、碧等色调。当“黄/青”被分出后,赤色的范围就缩限到较接近今人所理解的赤红色,但仍涵盖粉、褐等色彩。直至第四阶段,蓝、绿两色才会从青色的范围里被分别出来。至于表达紫、灰、粉等色调的语汇,其形成时间则更为晚近。这种由广泛到狭义的发展规律,在各种语言的表色词汇中均有迹可循。
学者们发现,这些表色词汇的发展与人类的视觉感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就第一阶段而言,“白”与“黑”的概念必然是并肩而出的,唯有“黑/白”相对,人类才能藉之比较、辨识出深、浅色光的范围。就第二阶段而言,赤色是光谱中暖色系的极端,在人的生活中,其既是血色亦是火色,其色素、光亮度、浓度均强,无论与黑色或白色作对比,皆能构成色光相对的视觉感;因此,赤色能够独立分出,与黑、白共同形成早期较为鲜明的颜色概念。在第三阶段出现的青与黄,犹如早出的“黑/白”色一样具有对比效果,是一组需要相互对照才能产生的色彩概念。是故,青色也必定会与黄色相偕而出,不可能出现用以表示黄色概念的词汇已单独形成,却迟迟没有青色的情况。
我们可以从前述的语言研究中发现,在前三个阶段,已有五种基本的色彩概念出现。而先秦文化中的“五色”概念,同样指涉黑、白、赤、青、黄这五种基本色光,与柏林、克义的前三个阶段五色光系统说法相吻合。可见,“五色”确是古人分类色彩的基础。也因为人类对颜色的认识是以五色为本,纵使后世已发展出许多足以更精准地表达、区别色彩间细致差异的词汇,但仍离不开由这五色组成的基本结构。
由于颜色观念会藉由不断地发展而日益丰富,周人所认知的光谱结构当然也较商代复杂。然本文既以探源为目的,笔者仍将从商代入手,逐步推论在商周期间的颜色表达词的变化,以及象征意义的演变。
本章目录
第四章
从上下到五方:
商周色谱与“五色”概念之形成
一、上下和中方:礼仪中颜色的作用
二、光谱规律与五色结构的客观性及普遍性
三、从光谱结构看殷商卜辞中的颜色
(一)第一阶段:白与黑
1、殷商祭礼用白色的牺牲
2、殷商祭礼用黑色的牺牲
3、相配白与黑牺牲的祭礼
(二)第二阶段:“赤”字与赤色的表达字
1、对“赤”字的疑虑
2、“
”字所表达的颜色与相关礼仪的通考
(1)“
”:甲骨文赤色的表达字
(2)“
”为“
犅”(骍刚)的牺牲
(3)殷商用
牺牲的“囗”(祊)祭法
(4)
与羊、
与黑、祖与妣、阳与阴:形象的关系与观念的演化
(5)
与犂:纯色、吉色与纯洁牺牲的概念
(6)王室宗庙的祊祭与殷商帝国盟会的关系
3、小结
(三)第三阶段:黄与青
1、甲骨文黄色的记录
2、甲骨文无青色的问题
3、传世的文献中的青色牺牲
四、殷商祭礼中“幽”色的色素与形象
(一)甲骨文幽色的色素考
(二)幽与玄:甲骨文与传世文献的线索
(三)殷商时期幽色的象征意义与“幽”字的结构
1、幽黄与玄黄
2、“上界”颜色的概念
3、“幽”字字形论考
4、“幽”字非仅作颜色的用意考
5、白幽及黄白
(1)白幽之“大有”
(2)黄白之“晋”
(3)小结
五、关于殷商五色概念的总结
六、西周时期的“天色” 概念及其相关的形象
(一)玄黄
1、传世文献玄天与天地玄黄概念
2、西周晚期铭文“玄黄吉金”概念
(1)铭文中表达金属颜色的用词
(2)甲骨金文“黄金”、“
金”、“赤金”、“白金”的意思
(3)“其金孔吉,亦玄亦黄”
(二)春秋钟、戈铭文“玄翏”隐义考
(三)玄武的信仰与形象
1、先商各地虫龙与龟鳖崇拜并存的遗迹
2、商文明龙与龟造型的若干规律及其隐义考
3、神话中“玄武”与圣王的关系
4、殷周以来信仰中玄武与王位的神祕关系
(四)玄衣的形象与概念
1、玄衣天盖:礼仪与观念
2、玄衣与玄武的关系
(五)从上到天:周文化以“玄”取代“幽”的信仰演化
七、西周“幽”字的新义以及幽、朱、冏三色关系
八、浅探战国后“幽”、“玄”、“青”的字义变化问题
九、结语
【著者】郭静云
【书名】《天神与天地之道——巫觋信仰与传统思想渊源》
【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年 4月
【说明】上、下二册,共919页,123万8千字,插图313幅,平装全二册定价189元。
秦始皇陵中的跪射佣 各方面细节满满(兵马俑)
跪射佣使用的泥条盘筑的方式制作的活灵活现。下图中是一尊秦朝时期的跪射俑,他头上挽着发髻,身上披着铠甲,双手置于腰间,眼睛注视着正前方。他曾在黄土下静静地沉睡了2000多年,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被陕西临潼的打井农民无意中发现。那么,这一尊跪射俑身上到底有着怎样的神秘?人佣细节我要新鲜事2023-04-10 12:33:240001古代工匠艺人易绝种之谜,长期使用毒原料致精子质量下降?
原题:工艺失传是因匠人“绝种”么?本文作者倪方六有一种现象,大家可能都注明到了:古代留下了好多精美绝伦的工艺品,但是其独门绝技却失传了,这就是俗话说的“绝种现象”。比如,商周青铜器制造技术,现代可以仿得很逼真,熔炉温度、模范都可以达到,都做得很好,就是铸不出原味儿。图:中国古代精美青铜器图:古代匠人工作场景(木匠)图:古代匠人工作场景(瓦匠)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6:28:190000非洲植食恐龙:优肢龙 能像人类直立站立(长达9-12米)
优肢龙是一种原蜥脚下目类的半双足恐龙,它诞生于三叠纪的末期,化石目前在非洲大陆有广泛分布,尤其是在南非、津巴布韦以及布莱索托等地,它是一种植食性恐龙,体长可达9-12米,成年体的重量一般在1.8吨左右,算是原蜥脚下目恐龙中最为庞大的一种。优肢龙的外形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1:53:030000鱼肠剑是谁的佩剑 鱼肠剑是谁铸造的(阖闾)
鱼肠剑据说是阖闾专门用来刺杀吴王僚的所使用的剑。鱼肠剑的铸造者是著名的铸剑大师欧冶子。鱼肠剑的介绍:鱼肠剑也被称为鱼藏剑,指的是可以塞在鱼的肚子里。这把剑是著名的铸剑大师欧冶子为了越王而铸造的。当时越王想要刺杀吴王僚,于是邀请欧耶子为其铸剑。在刺杀吴王僚时,这把剑被藏在了鱼肚子中,所以被称为鱼肠剑,这把剑也被称为勇决之剑。我要新鲜事2023-06-24 19:22:020000长江水利文化遗产——荆江分洪闸的价值解读与保护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荆江分洪闸是荆江分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文物构成包括进水闸(北闸)、节制闸(南闸)和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纪念亭等;其蕴含着历史、艺术、科学、社会、生态和旅游等价值,保护好这独特的水利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荆江分洪工程历史沿革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1:19:46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