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壁崖墓中棺材是咋弄上去的?有三大“秘法”,但操作细节已失传
崖洞葬三大秘法与盗墓选择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前面聊了几篇中国南方特殊葬俗“崖洞葬”,很多网友问,洞窟大都在高高的大山峭壁上,崖边就是江水,这棺材是怎么弄上去的?有三大“秘法”,我这里简单说一下。

一是“升吊”,即通过船,将棺从水上运来,在山上或洞中,通过一种支撑杆,将棺往上拉升,吊起进洞窟。这方法适合洞窟较低的崖洞,如过高就不方便。
有的崖墓景区,曾用此法进行悬棺起吊解密试验,获得成功。

二是“下缒”,将棺材运到山顶,用绳子将棺材慢慢放下。放到洞口位置停下,由预先已进入洞中的人,手持器具,将棺材拖进去。这方法适合洞窟较高,又方便上山的。
唐人张鷟《朝野佥载》(卷二)记载:“五溪蛮父母死……尽产为棺,余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即终身不复祀祭。”这里的“自山上悬索下柩”,就是下缒。
下缒,也是现代考古人员对绝壁高处崖墓进行调查时,使用的方法。

三是“明修栈道”,在通往洞窟的悬崖壁上开凿栈道,顺栈道将棺材送入洞中。考古人员在考察广西龙州县崖洞葬时发现,当地棉江花山崖洞葬侧边,有不少桩孔和木桩,旁边又无他建筑,那这是做什么用的?推测就是崖洞葬运棺使用。
这样的栈道遗迹,在不只一处的崖墓葬区都可以看到。

栈道是在升高和下缒均无法采用的情况下使用的,一般洞窟较大,可以葬入多棺后才会这么干,否则成本太高。
葬毕,洞窟满棺后,便会将栈道拆除,亡人在洞中就可以安息了,也符合人类“下葬为安”的丧事心理。
上述三大“秘法”仅是经过对史料的整理研究,推测出来的,毕竟真的崖洞葬谁也没有亲眼见到过。实际上,具体操作的细节早已随着崖洞葬俗的消失而失传。

当然,崖墓运棺方法肯定不止这三种,如洞窟比较低矮的话,可以在下面搭脚手架或是堆出高台,将棺材送入洞中。
民国人刘锡蕃《岭表纪蛮》记载,凌云岑氏祖坟就是从山下垒土至洞口,将棺柩送进山洞的。有权势的当地头人,“殚民之力,筑土架台,运棺其中,事后台卸土撤,而棺乃独立岩际。”
另外,也不排除将尸体与棺材分开送入洞窟中,再收殓的可能性。

还有网友问,葬这么高怎么扫墓祭坟?崖墓封葬后,是忌去洞窟中打扰亡灵的,祭祀都是在山脚下进行,此即《岭表纪蛮》所记载的,“每逢清明,其子孙必祭于塔下”。
还有网友问,现代有“找宝人”专门盗取崖墓中的随葬品,古代有人盗崖墓吗?当然有的。
崖墓一般处于高山峭壁之上,在古今想盗宝皆是很难的。但再难的事,难不住取宝心切、急于发财的盗墓者。

因为崖墓太高,很少有人能上去,崖墓藏宝的传说就多了起来,以致于崖墓被传成了藏宝洞,洞中那些棺材成了藏宝箱——这更诱惑了盗墓者和找宝人。
广西全州一处山上的崖墓,被传藏有诸葛亮的兵书。明人郎瑛《七修类稿·奇谑类》中“武侯兵书”条称:“广西全州山上,有武侯兵书木匣,岁或一换新板于外。予旧曾闻之未信,今大中丞顾东桥云亲见也。”
有意思的是,这种民间传说竟然连皇帝都相信了。

据明人朱国桢《涌幢小品》,明世宗朱厚熜,即常说的嘉靖皇帝听说后,派遣南昌姜御史前去当地访取兵书。姜御史架起云梯,找来身强力壮的士卒攀梯而上。
进入洞中一看,根本就不是什么藏宝洞,所传收藏武侯兵书的木箱子,实是一副大棺材。
棺壁有尺把厚,黄黑色。打开棺盖后,看到内有白骨,“头颅大如车轮,两牙长一尺馀,锋利如刀”。

这可是巨人头骨!也许是为了交差吧,士卒把这头颅取出,带下交给姜御史。姜御史据实奏报朝廷,并将头颅埋葬在山侧。
怪事出现了,当夜姜御史做了一个梦,说这是水神之子的头颅。考虑到姜御史是奉天子之命而来,没有害他,但会惩罚取骨者。说来也蹊跷,次日那个士兵真的死了。
姜御史害怕了,赶紧将头颅送回洞窟中棺内。
此荒诞不经的故事,其实是演绎盗崖墓。

盗崖墓,在古代似乎也一直没有断过。
清人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九)“武夷”条,说的也是一个盗崖墓故事。
武夷山是中国有名的崖墓群葬区之一。古时,常有人在绝壁下拾到沉香、玉块什么的。当地太守听说后心生贪念,便欲到洞中盗宝,遂找来几百人,制作云梯。
花了3年时间,云梯才搭起来。太守亲自登梯而上。但快要到山顶时,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眼前伸出一只大脚,脚拇指有捣衣杵那么粗,并传来很大的警告声音——“如果不快下去,马上将堕下去。”

那只大脚已吓着太守了,再传出这诡异的警告声,太守魂都惊走了,赶紧下来。刚到地面,架子就折了。
《聊斋志异》所记都是民间传说,“武夷山太守盗崖墓”,也许是作者蒲松龄依据当时的坊间盗崖墓故事改编的,其意在劝人不要盗墓。
上述两个盗崖墓方法,都是通过搭梯而上的。墓理论上可行的,合法的“官盗”可以这么干,民盗可不能这样。再者,如果墓下山脚是陆地还方便搭架云梯,如临水根本就无法操作。事实上,崖墓大都在临江临水的绝壁上,怎么搭架子?

所以,民间盗墓者不会采访取这种“笨法”。那盗崖墓有什么聪明的办法?有,答案就在本文开头说的、将棺材弄进洞窟的“秘法”中。
不论是从山下“升吊”,还是山上“下缒”,或是“明修栈道”,都可以顺利进入绝壁上的崖墓洞中。而崖墓盗者最常用的,是下缒,现代考古人员进行崖墓调查,也是用这方法入洞。

清朝时,秀山县(今属重庆)有处崖墓,多传说是藏书洞。盗墓时便是从山顶上入手,借绳索下滑,而成功弄出宝物的。
此事见于《酉阳直隶州志·地舆志》:“峭壁千仞,中庋红木柜……乾隆三十二年巡检郭良相悬布缒人而下,启视,见蝌蚪文数部。”

考古学史:贺云翱: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创建和发展历程
一南京大学考古专业正式创立于1972年,今年正好是五十周年。然而,作为一门现代科学,考古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在南京大学的缘起要更加深刻而久远。中国现代考古学有两个来源,一是本土从北宋时代就已兴起的金石学;一是西方国家在19世纪中叶发育成熟的考古学。南京大学的考古专业与中国现代考古学一样,起自金石学,后又融入西方考古学,经几代人的努力奋斗,遂成为中国现代考古学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3:36:250001工人施工时发现黑洞 考古队闻讯火速赶来 “加班”43天挖出王陵
最近,在广州市番禺区,一座被认为是南越国第二代国君的王陵被考古队挖掘出来了。这座王陵的发现让人们对南越国历史上的王陵之谜产生了更多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南越国是西汉时期占据了岭南一带疆域的一个封建政权,虽然南越国只有短短的九十三年历史,但在那九十三年中,南越国的成就也是不少的。而南越国历史上的王陵一直是一个谜,多年来都未曾真正解开。我要新鲜事2023-05-17 21:27:260000笔记与随感|郭静云:“什么是历史?” 讲座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2017年中山大学“历史、考古与文明”研究生暑期学校暨考古人类学工作坊笔记与随感“什么是历史?”讲座主讲人:郭静云教授(台湾中正大学)整理人:周毅(河南大学)校对:吕炳庚编辑、配图:赵柏熹编者按:文本由暑校学员整理,并由本号工作人员校对及编辑。如有错漏,恳请讲者或读者指正!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5:28:250000女子结婚五年没怀孕 检查结果让人吃惊(合约夫妻)
女子和丈夫结婚后五年都没有夫妻生活。来自河北石家庄的妻子小谢明明已经结婚了五年时间,和丈夫却一直都没有生下孩子,婆婆对小谢也一直都是很关照,并没有发现小谢有什么疾病,于是婆婆就带着小谢去当地的医院检查,可是医生在经过简单检查后表示小谢怀孕不了是很正常的,并不是小谢有什么疾病而是小谢至今为止还是一个处女根本没有过夫妻生活怎么可能会怀孕。亲密接触我要新鲜事2023-09-22 20:46:180007十大考古进校园 | “接地气玩梗”,发掘领队破解千座墓群知识点
一场看似“按头强学”的考古讲座,咋“破圈”走出去?这一次,贵州考古人“接地气玩梗”,破解千座墓群知识点!5月11日,由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主办,中国文物报社、学习强国贵州学习平台、多彩贵州网协办,《强国讲堂“十大考古进校园”——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发掘与收获》开讲。这是一场“自带流量,长在热点”上的学术讲座。我要新鲜事2023-05-22 12:40:3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