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人阴雨天穿的一种鞋子是布做的,却能防水,怎么做到的?
油靴,古代的防雨鞋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说到古人阴雨天出行(见《越南妇女流行头上戴笠,中国侠士也爱这副装束,有什么讲究?》一文),除了头上戴的,身上披的,脚上也有穿的。
这种雨天脚穿之物,就是现代所说的“雨靴”,但古人通称“油靴”。
油靴在隋唐时已出现,宋元时开始流行。南宋灌圃耐得翁撰《都城纪事·诸行》一书中,便提到当年在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街头有卖油靴的商铺:“都下市肆,名家驰誉者……彭家油靴、南瓦宣家台衣、张家圆子、候潮门顾四笛、大瓦子丘家筚篥之类。”
油靴也称“油膀靴”,这种靴子的穿法与现代的雨靴不一样,一般不直接穿在脚上,功能相当于鞋套。
古代油靴分有筒(靿)的和无筒的两种款式,其实就是鞋帮的高低差别。有筒称为“油靴”,无筒称“油鞋”。
油鞭一般多用木片做底,木底钉上钉子以防滑。靴面多用细绢制作,外涂上桐油或蜡,以防水——古人阴雨天穿的这种布鞋不湿脚,就是这原因。
桐油是桐树果实压榨、提炼制成的一种工业用植物油,用途广泛,是制造油漆、油墨的主要原料,也是一种极好的防水、防腐、防锈涂料,古代的油布、油纸都是涂桐油制成的。
古人为什么把雨天穿的鞋子称为“油靴”,也是因桐油涂抹。
南方雨多,古代南方人多称油靴为“雨靴”——与现代叫法相同。
雨靴也是军需。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三月,大理路蒙古千户忽都、大理路总管信苴日、总把千户脱罗脱孩,奉命征南征,与缅国军队在一条河边相遇,最后元军抓到了很多俘虏。怎么处理?以物换俘。缅方只要用一顶帽子、或一双雨靴、一件氈衣,就能换回一个俘虏。此即《元史·外夷传三》中所记载的:“捕虏甚众,军中以一帽或一雨靴、一毡衣,易一生口。”
要注意的是,《元史》中刻成“一两靴”,“两”应是“雨”之误。
用一双雨靴就能交换一名俘虏,就说明缅国的雨靴质量上乘,为蒙军看好,也是在南方作战所需。
据明人刘若愚《酌中志》,明代宫里也请允许穿油靴,“或雨雪之日,油靴则不禁也。”从这个记载来看,古代油鞭似非高档之物,平日或穿之不雅,不然宫中也不会只有雨雪天才不禁穿。
明清时,还出现了专供小脚女性雨雪天出行用油靴,俗称“油壳篓”。
油壳篓分为夹层和棉两种,皆黑色。棉油壳篓能防雨水,还能御寒,为冬用油靴;夹层油壳篓则不同季节都可以穿用。
夹层油壳篓也叫“油鞋”,鞋底比一般夹鞋厚一倍,鞋帮用多层布铺衬,密缝细纳。做好以后,用桐油反复涂刷,使其坚硬,这样既防水,鞋又不容易变形。
油壳篓有两种穿法,一是“套穿”,穿鞋后再套进油壳篓;一是“骣穿”,穿袜子穿油壳篓,与穿毛窝子差不多。
油壳篓在1960年代的中国农村还流行,估计上了年纪的头条网友应该穿过或见过。
当年不少人家买不起,就自己动手做。为了让油鞋光滑好看,每涂上一次桐油,干后就用石头擦磨,让鞋面光滑,一般反复涂三四遍即可光亮照人,漂亮还耐穿。
鞋底再钉以盍头钉,下雨时穿上既不透水,还防滑。不只男的爱穿,女的也穿油鞋。一直到后来胶鞋出现,油壳篓才没有人做了。
荐书:赵辉:《史前文化与社会的探索》自序
在李伯谦先生的一再催促甚至是命令之下,加之上海古籍出版社全心全意做成此事的执着,让我越来越感到压力,我终于把文集的文稿整理出来了。我要新鲜事2023-05-28 07:22:380000地下文物看陕西:大秦帝都,千古咸阳
如果说雍城是秦人的“圣都”,那么荟萃六国建筑艺术精华,凝聚天地渭河神韵,“表南山之巅以为阙”,气势磅礴,规模宏大,并为中国历代帝都建设树立样板的咸阳城就毫无疑问是“天下第一都”。我要新鲜事2023-05-28 20:17:540002古墓中出土医术 居然揭开了他的身世(扁鹊身世)
专家认为,扁鹊在古代是一种名医的称谓在我国古代也出现过很多的好医生,比如说张仲景,李时珍,孙思邈,华佗,扁鹊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历史课本或者是语文课本当中学习过的,但是我们在前段时间却听说了一个消息,就是名医扁鹊已经被移除了相关教材。其实会被移除,主要就是因为在之前四川的一个古墓当中发现了扁鹊的身世。扁鹊古墓我要新鲜事2023-05-17 22:16:570000翁偶虹:北京中秋节的兔儿爷
#中秋挑战赛#“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亮给予人的美的享受,有着各种不同的意境。“月到中秋分外明”的中秋之月,以“分外明”标志出积极的愉快。无怪从“以农立国”的古代起,广大人民就把八月十五的中秋,视为仅次于春节的愉快节日。我要新鲜事2023-05-28 04:12:5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