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人阴雨天穿的一种鞋子是布做的,却能防水,怎么做到的?
油靴,古代的防雨鞋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说到古人阴雨天出行(见《越南妇女流行头上戴笠,中国侠士也爱这副装束,有什么讲究?》一文),除了头上戴的,身上披的,脚上也有穿的。
这种雨天脚穿之物,就是现代所说的“雨靴”,但古人通称“油靴”。

油靴在隋唐时已出现,宋元时开始流行。南宋灌圃耐得翁撰《都城纪事·诸行》一书中,便提到当年在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街头有卖油靴的商铺:“都下市肆,名家驰誉者……彭家油靴、南瓦宣家台衣、张家圆子、候潮门顾四笛、大瓦子丘家筚篥之类。”
油靴也称“油膀靴”,这种靴子的穿法与现代的雨靴不一样,一般不直接穿在脚上,功能相当于鞋套。

古代油靴分有筒(靿)的和无筒的两种款式,其实就是鞋帮的高低差别。有筒称为“油靴”,无筒称“油鞋”。
油鞭一般多用木片做底,木底钉上钉子以防滑。靴面多用细绢制作,外涂上桐油或蜡,以防水——古人阴雨天穿的这种布鞋不湿脚,就是这原因。

桐油是桐树果实压榨、提炼制成的一种工业用植物油,用途广泛,是制造油漆、油墨的主要原料,也是一种极好的防水、防腐、防锈涂料,古代的油布、油纸都是涂桐油制成的。
古人为什么把雨天穿的鞋子称为“油靴”,也是因桐油涂抹。


南方雨多,古代南方人多称油靴为“雨靴”——与现代叫法相同。
雨靴也是军需。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三月,大理路蒙古千户忽都、大理路总管信苴日、总把千户脱罗脱孩,奉命征南征,与缅国军队在一条河边相遇,最后元军抓到了很多俘虏。怎么处理?以物换俘。缅方只要用一顶帽子、或一双雨靴、一件氈衣,就能换回一个俘虏。此即《元史·外夷传三》中所记载的:“捕虏甚众,军中以一帽或一雨靴、一毡衣,易一生口。”
要注意的是,《元史》中刻成“一两靴”,“两”应是“雨”之误。
用一双雨靴就能交换一名俘虏,就说明缅国的雨靴质量上乘,为蒙军看好,也是在南方作战所需。

据明人刘若愚《酌中志》,明代宫里也请允许穿油靴,“或雨雪之日,油靴则不禁也。”从这个记载来看,古代油鞭似非高档之物,平日或穿之不雅,不然宫中也不会只有雨雪天才不禁穿。
明清时,还出现了专供小脚女性雨雪天出行用油靴,俗称“油壳篓”。
油壳篓分为夹层和棉两种,皆黑色。棉油壳篓能防雨水,还能御寒,为冬用油靴;夹层油壳篓则不同季节都可以穿用。

夹层油壳篓也叫“油鞋”,鞋底比一般夹鞋厚一倍,鞋帮用多层布铺衬,密缝细纳。做好以后,用桐油反复涂刷,使其坚硬,这样既防水,鞋又不容易变形。
油壳篓有两种穿法,一是“套穿”,穿鞋后再套进油壳篓;一是“骣穿”,穿袜子穿油壳篓,与穿毛窝子差不多。

油壳篓在1960年代的中国农村还流行,估计上了年纪的头条网友应该穿过或见过。
当年不少人家买不起,就自己动手做。为了让油鞋光滑好看,每涂上一次桐油,干后就用石头擦磨,让鞋面光滑,一般反复涂三四遍即可光亮照人,漂亮还耐穿。
鞋底再钉以盍头钉,下雨时穿上既不透水,还防滑。不只男的爱穿,女的也穿油鞋。一直到后来胶鞋出现,油壳篓才没有人做了。

小头龙:南美小型恐龙(长4米/带有特殊碟状骨)
小头龙是一种鸟脚亚目下的棱齿龙科恐龙,诞生于7000万年-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体长可达4米,和橡树龙的整体外形非常相似,脖子极为修长,占到身体比例的大半,但脑袋异常小,第一批化石是在南美洲的阿根廷地区发现的。小头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8:44:520000银龙:阿根廷最大的恐龙之一(长21米/距今6500万年前)
在阿根廷目前发现的81种恐龙中,阿根廷龙无疑是最大的,它长达40米,其次就是巴洛莎龙,它体长也达到了惊人的30米,另外银龙也不可忽视,它是阿根廷最大的恐龙之一,体长可达21米,生活在65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接下来一起去认识看看。银龙基本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6:56:550000三国时期墓葬,除了马鞍山朱然墓,还有这些人的,曹氏家族墓最多
已发现的三国时期的名人墓葬并不多,所以,一座小小的朱然墓才能震惊考古界。马鞍山朱然墓为砖室墓,规模不大,墓室由南至北依次为甬道、前室、后室,总长8.7米,宽3.54米。出土物140余件。朱然墓出土的重要文物已明确的三国名人墓葬中曹魏的比较多,尤其是曹氏家族的墓,已确定的就有曹操墓、曹植墓、曹腾墓、曹嵩墓、曹宪墓、曹休墓。安阳西高穴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曹操的随葬品山东东阿曹植墓我要新鲜事2023-09-08 18:49:350000商朝为何又叫“殷”,甲骨文上发现反常现象,史记又错了一次
商朝为何被称之为“殷”,古今学者的主流观点,在于盘庚迁都殷地,“殷”为地名,即如今的河南安阳,在此建都270多年,于是就以商都所在之地——“殷”或“殷商”来指代商朝,比如《尚书·盘庚》记载“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我要新鲜事2023-09-27 19:54:330000学伍子胥盗墓掘陵,焚烧皇帝尸体,喝“骨灰汤”解恨,到底啥仇?
原题:朝廷命官盗南朝陈武帝万安陵本文作者倪方六事情往往都是一环扣一环的,大概这也就是民间所谓的因果相连,冤冤相报吧。特别是在盗墓现象中,这情况似乎特别地明显。前面文章中说到的,昭明太子萧统的儿子把杜崱的祖坟挖了,杜崱收把萧统的陵刨了。这里要说的,也是一件因果盗墓。图:陈霸先画像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7:20:4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