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妇女流行头上戴笠,中国侠士也爱这副装束,有什么讲究?
笠,使用最广的雨帽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春思淡,暗香轻,江南雨冷若为情。”
这是宋代元祐年间文人孔矩《鹧鸪天·却月凌风度雪清》词中的一句,倒颇适合2019年的初春江南。自春节以后,几乎都是阴天,冷雨连连,出行的心情都打折了。

雨天,怎么出行?现在人们都喜欢打伞,在过去是贵族的作派,靠劳动谋生养家的人,可没有打伞的,手里拿着伞还怎么干活?所以,除了着蓑衣外,最流行最常见的是戴雨帽。
古人使用的雨帽中,最普遍的是“笠”,笠与蓑衣是过去人雨天出行的最佳组合。《聊斋志异》的作者、清人蒲松龄在其《日用俗字·庄农章》即称:“蒲笠蓑衣防备雨。”

“笠”又称“笠帽”,形状有方圆之分。材料与制作蓑衣差不多,用草编织的叫“草笠,用蒲葵编的叫“蒲笠”,另外还有“竹笠”、“棕笠”、“藤笠”、“毡笠”等,都因制作材料的不同而得名。
笠并不仅为雨天所用,它是晴雨两用帽,遮阳用叫“凉笠”,蔽雨则称“雨笠”。这在多雨的热带国家越南那边,笠特别流行,所以一提越南人,就会浮现出戴笠的形象。

我几年前与叶兆言、雷颐、李银河等一起去越南时,看到大街上挑担兜售、骑车贩卖的女贩子,头必戴笠,有的靓女也手持竹笠,大家还议论了这现象。
在越南,日常身边带笠不麻烦,而不带才真的麻烦,因为雨说来就来,而雨停太阳马上照射下来,很晒人的,笠的作用很大。

中国人戴笠,其年代与穿蓑衣一样久远。
《诗经》中多处提到先秦人穿蓑戴笠的情况——
《良耜》诗:“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这是农人头戴草笠干活的情景,手持锄头在翻土除草。
《无羊》诗:“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这是牧人的装束,身上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有时背上还要背着干粮。

草笠在今天是最不值钱之物,但在早期不同,草笠被称为“黄冠”,老百姓只能扎巾,而不能戴笠。到后来有变,如明代一度正好相反,有点身份的人是不准戴笠的,只能扎巾。此即《明史·舆服志三》所说的:“今农夫戴斗笠、蒲笠,出入市井不禁,不亲农业者不许。”
明朝为何出此规定?李时珍《本草纲目·服器部》“败天公”条道出了真相:“笠,乃贱者御雨之具。”言下之意,笠是穷人戴的。

确实,戴笠是古代农人、渔夫、樵翁这类下层劳动人民的形象。但在古代,还有一个人群特别喜欢披蓑戴笠,那就是江湖侠客、隐士一族。在已故意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的笔下,有很多这样的人物形象——披蓑戴笠,仗剑走天涯。
唐人陈陶有首诗,叫《避世翁》,诗中避世的隐士就少不了蓑笠——

海上一蓑笠,终年垂钓丝。
沧洲有深意,冠盖何由知。
直钩不营鱼,蜗室无妻儿。
渴饮寒泉水,饥餐紫朮芝……
在唐代,不少文人雅士也喜欢戴笠,视之为超尘脱俗的“雅服”。唐人皮日休有首诗《添鱼具诗·蓑衣》,将着蓑衣之形象写得清新脱俗——

一领蓑正新,著来沙坞中。
隔溪遥望见,疑是绿毛翁。
襟色裛艓霭,袖香褵褷风。
前头不施衮,何以为三公?
蓑衣、斗笠很接地气,朴素归真。逐渐地成了古代的“隐士服”,于是一袭蓑衣一斗笠,成了侠客、隐士的必备,意思是从此归隐江湖,辞绝尘嚣。

除了笠,唐朝时还出现了新式雨帽——“油帽”。
这种帽子加面纱后也称“苏幕遮”、“飒磨遮”,系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传来。其原本是回鹘妇女戴的蔽日遮雨帽。自传入中原后,男人也戴起了油帽。

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考古取得重大收获——揭示大型公共建筑基址、墓地西侧发现燎祭遗存 出土一批独特的玉石器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铜闸镇长岗村,东距长江25千米、西距巢湖30千米。遗址北望太湖山,南临裕溪河,坐落于太湖山向南延伸的十里长岗的南端及两侧平地上,海拔6-25米。是一处距今5800-53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6:33:290000天“夏”粮仓——河南淮阳时庄遗址
(海报设计:曹秉进)发掘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周口市文物考古所项目负责人曹艳朋#十大考古#▲时庄遗址及发掘探方(上为北)▲发掘遗迹分布图时庄遗址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四通镇时庄村,北临太康县。遗址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钻探和发掘表明,遗址的南部是一处夏代早期的粮仓城。粮仓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8:35:170000古代怎么打土地官司?这件农民意外挖出的青铜器上有记述
与邦君厉的土地诉讼案本文作者吴艳倪方六前面的“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聊过五祀卫鼎:1975年2月,陕西岐山县京当公社董家生产队农民,意外挖出一批珍贵的西周铜器。其中有西周中期贵族裘卫所作的4件青铜器“裘卫四器”——卫簋(又称穆王廿七年卫簋)、三年卫盉(又称卫盉)、五祀卫鼎(又称五年卫鼎)、九年卫鼎。这些文物经专家鉴定,全是国宝。(五祀卫鼎)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9:34:180000邹衡:殷墟发掘与殷商考古学
殷墟发掘在中国考古学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中国现代的考古学基本上就是从早年殷墟发掘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新兴科学。殷商考古学,作为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开端于殷墟发掘,并随其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殷墟开始发掘至今已整整六十年了,回顾这漫长的历程,我们也可看到殷商考古学所走过的道路,对于这门学科今后应该如何继续发展将会从中得到一些启示。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