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妇女流行头上戴笠,中国侠士也爱这副装束,有什么讲究?
笠,使用最广的雨帽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春思淡,暗香轻,江南雨冷若为情。”
这是宋代元祐年间文人孔矩《鹧鸪天·却月凌风度雪清》词中的一句,倒颇适合2019年的初春江南。自春节以后,几乎都是阴天,冷雨连连,出行的心情都打折了。
雨天,怎么出行?现在人们都喜欢打伞,在过去是贵族的作派,靠劳动谋生养家的人,可没有打伞的,手里拿着伞还怎么干活?所以,除了着蓑衣外,最流行最常见的是戴雨帽。
古人使用的雨帽中,最普遍的是“笠”,笠与蓑衣是过去人雨天出行的最佳组合。《聊斋志异》的作者、清人蒲松龄在其《日用俗字·庄农章》即称:“蒲笠蓑衣防备雨。”
“笠”又称“笠帽”,形状有方圆之分。材料与制作蓑衣差不多,用草编织的叫“草笠,用蒲葵编的叫“蒲笠”,另外还有“竹笠”、“棕笠”、“藤笠”、“毡笠”等,都因制作材料的不同而得名。
笠并不仅为雨天所用,它是晴雨两用帽,遮阳用叫“凉笠”,蔽雨则称“雨笠”。这在多雨的热带国家越南那边,笠特别流行,所以一提越南人,就会浮现出戴笠的形象。
我几年前与叶兆言、雷颐、李银河等一起去越南时,看到大街上挑担兜售、骑车贩卖的女贩子,头必戴笠,有的靓女也手持竹笠,大家还议论了这现象。
在越南,日常身边带笠不麻烦,而不带才真的麻烦,因为雨说来就来,而雨停太阳马上照射下来,很晒人的,笠的作用很大。
中国人戴笠,其年代与穿蓑衣一样久远。
《诗经》中多处提到先秦人穿蓑戴笠的情况——
《良耜》诗:“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这是农人头戴草笠干活的情景,手持锄头在翻土除草。
《无羊》诗:“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这是牧人的装束,身上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有时背上还要背着干粮。
草笠在今天是最不值钱之物,但在早期不同,草笠被称为“黄冠”,老百姓只能扎巾,而不能戴笠。到后来有变,如明代一度正好相反,有点身份的人是不准戴笠的,只能扎巾。此即《明史·舆服志三》所说的:“今农夫戴斗笠、蒲笠,出入市井不禁,不亲农业者不许。”
明朝为何出此规定?李时珍《本草纲目·服器部》“败天公”条道出了真相:“笠,乃贱者御雨之具。”言下之意,笠是穷人戴的。
确实,戴笠是古代农人、渔夫、樵翁这类下层劳动人民的形象。但在古代,还有一个人群特别喜欢披蓑戴笠,那就是江湖侠客、隐士一族。在已故意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的笔下,有很多这样的人物形象——披蓑戴笠,仗剑走天涯。
唐人陈陶有首诗,叫《避世翁》,诗中避世的隐士就少不了蓑笠——
海上一蓑笠,终年垂钓丝。
沧洲有深意,冠盖何由知。
直钩不营鱼,蜗室无妻儿。
渴饮寒泉水,饥餐紫朮芝……
在唐代,不少文人雅士也喜欢戴笠,视之为超尘脱俗的“雅服”。唐人皮日休有首诗《添鱼具诗·蓑衣》,将着蓑衣之形象写得清新脱俗——
一领蓑正新,著来沙坞中。
隔溪遥望见,疑是绿毛翁。
襟色裛艓霭,袖香褵褷风。
前头不施衮,何以为三公?
蓑衣、斗笠很接地气,朴素归真。逐渐地成了古代的“隐士服”,于是一袭蓑衣一斗笠,成了侠客、隐士的必备,意思是从此归隐江湖,辞绝尘嚣。
除了笠,唐朝时还出现了新式雨帽——“油帽”。
这种帽子加面纱后也称“苏幕遮”、“飒磨遮”,系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传来。其原本是回鹘妇女戴的蔽日遮雨帽。自传入中原后,男人也戴起了油帽。
一直认为墓里埋的是张飞,挖开后见到两副铜皮棺,意外揭开真历史
四川成都张飞墓考古本文作者倪方六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封张飞为车骑将军。同年,为报结义二弟关羽被孙权杀害之仇,派三弟张飞出兵江州,攻打孙吴。谁也没有想到,因为张飞说话太冲,平时又不会哄下属,临出兵前,被部下张达﹑范强谋杀,将他的头割下来,拎着投奔孙权。刘备收尸,给张飞制作了一个头安上,下葬,追谥“桓侯”。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9:54:440000山西文保的实践与思考:灾后文物保护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文物建筑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经历代水患、地震、强风等外力作用和自然的剥蚀,文物建筑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风雨兼程一路走来,满目沧桑而依然挺立,弥足珍贵。我们常常会不经意地发现,不知在哪一天身边文物建筑或招致破坏或面临消失。这些与文物本身健康状况有关,与自然界强大的外力有关,与日常保养跟进不及时有关。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3:37:550000林木龙:北美洲小型食草恐龙(长4米/距今1.13亿年前)
恐龙主要分食肉恐龙和食草恐龙,其中食肉恐龙的代表是恐龙之王霸王龙,食草恐龙的代表是剑龙。为了丰富大家的恐龙知识,小编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个冷门恐龙,它就是林木龙,一种北美洲小型食草恐龙,接下来一起去了解看看。林木龙基本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08 03:06:100000荐书 | 从平民阶层看吴越地域文明特色——《宁国灰山土墩墓》读后
2022年9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国市文物管理所编著的《宁国灰山土墩墓》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和发行,书中发表的是2012年在安徽宁国市港口镇灰山村发掘的36座土墩,共86座单体墓葬的考古资料。全书共分为五章四十三节以及附表、彩色图版,全书图文并茂,是关于江南地区先秦时期土墩墓研究的重要资料。《宁国灰山土墩墓》编著: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国市文物管理所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7:55:2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