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的厕所考虑了如厕男女的隐私保护,古代公厕围墙有标准
中国古代早期公厕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前几天我在“梧桐树下戏凤凰”微头条中,说了几句考古中发现的“厕所带猪圈”现象,不少网友觉得好奇,私信问我。
就此,我这篇头条号来详细聊聊古代的厕所问题。


不必讳言,厕所与食堂一样,是人们每天都要去的地方。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厕,清也。”意思是,厕所是清除污物的地方。厕所有公厕和私厕之分,哪一种出现早些?可能有人会说私厕,但学术界有一种观点,最先出现的应该是公厕。

公厕又叫官厕,中国最早的一种公厕,是建于道路旁边的厕所,即所谓“路厕”。
《周礼·天官》中有这样的记载:“宫人,掌王之六寝之修,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宫人专门负责给周王打扫房间卫生,建厕所,清除不洁之物,消除臭气。

周王家的厕所不是公厕,谁都可以去王家方便,那还了得!
所谓“匽”,就是古代的厕所,它又称“偃”。
依东汉学者郑玄注解,匽,就是路厕。清代江苏高邮籍学者王念孙则认为,“井匽”是隐蔽的厕所。
其实这两种解释并不矛盾,厕所即便修建在路边,也是讲究隐蔽的,最简单要有一道围墙做拦挡屏障,不然有伤风化,成何体统?
先秦时期的公厕有具体的选址和建筑标准。

《墨子·旗帜》中称,“于道之外为屏,三十步而为之圜,高丈。为民溷,垣高十二尺以上。”所谓“屏”,就是围墙作厕;“溷”,则是古人对厕所的另一种叫法。
古今厕所的围屏都比较简单,就是遮蔽用的。1998年,在湖北襄樊城东街第四中学学生公寓建设中,曾发现7座汉晋时期的古墓,考古出土了好几种厕所冥陶器,其中有一简易厕所,就是圈上一圈,里面放两置脚的砖块,就成了厕所。虽然简易,但遮蔽功能很好(见下图)。
公厕的标准化建设,似乎是现代城建的事,其实不是这样,中国在先秦时公厕已讲究标准化。

如墨子生活年代的公厕,便应是一种标准化厕所,规格统一:围墙周长“三十步”,越过了40米;高一丈,超过了2.3米。
这种厕所是供部队军人使用的,如果是民用公厕,即“民溷”,围墙则要增高,达一丈二,越过了2.7米。厕所有这么高的围墙,想偷窥是很困难的,可见中国古人很有心,充分考虑到了对如厕者的隐私保护——考古中发现的厕所,设计时基本都很注意这一点。
从“民溷”一说中还可知道,古代厕所除了建在路边,还流行建在猪圈附近。

“溷”,即猪圈旁边的厕所,这种厕所选址和建设观念,古今通用。
《汉书·刘旦传》记载,燕剌王刘旦在谋夺皇位失败前,从家里厕所中跑出了一大群猪,被视为“凶兆”,凶兆背后反映的,是厕所与猪圈建在一起的社会风俗。
厕所与猪圈连在一起,北方人俗称“连茅圈”,在汉魏时的中国南北各地,尤其是华北地区普遍流行。

因为这个原因,作为必不可少的陪葬品连茅圈模型,在现代考古中已出土很多。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藏品,有一件连茅圈文物(见上图)特别精美,上绿釉的,当年的高级厕所应该就是这样的。
至今在中国北方一些农村还可以看到这种安排,还有农户在使用连茅圈。
为什么厕所与猪圈要建在一起?一般认为,这是古人积肥种田的考虑,方便人便猪粪集中管理。同时,把厕所和猪圈建在一起,既可有效用空间,又方便污秽处理,有利于环保。

其实还有一个“只做不说”、心照不宣的原因,就是“猪吃屎”。古人的排泄物直接用来养猪,节约饲料。在几十年代,还有专门收集人的粪便供养殖户喂猪。
这在现在看来,太不卫生了,喂出的是“垃圾猪”,但在过去就这样的。

夏朝之前是尧舜 那考古发现的石峁人怎么解释 DNA揭中国人族源
这也让我们反思历史书籍的局限性和选择性,历史的记录并非完全客观准确,总会受到时代和地域的影响。石峁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不仅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华夏文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和思考。石峁古城作为一个庞大的政治实体,为何在史书中没有留下痕迹?它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还是与夏朝有关联?石峁人的身份和起源是什么?我要新鲜事2023-06-02 20:08:010000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1:26:180000曾雄生:103岁游修龄:一生甘为“稻田守望者”
很多考古人都记得他——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一堆沉睡7000多年的稻谷和骨耜,游修龄应邀去鉴定这些炭化稻谷。他将这些稻谷和骨耜与亚洲栽培稻的起源联系起来,认为河姆渡遗址稻谷的出土证明了中国是迄今为止世界最早的水稻发源地,当时的农业已进入到“耜耕农业”阶段。也就是从那时起,中国稻作史开始发展为一门“显学”。我要新鲜事2023-05-28 02:21:270001从新石器到国家时代长江中游礼器所见“四方”观念刍议
[编者按】《从新石器到国家时代长江中游礼器所见“四方”观念刍议》一文作者为赵柏熹、郭静云,刊载于《人文论丛》2019年第2辑128-141页。若有出入,请以期刊为准。转载或引用,务请说明出处。摘要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2:37:410001地下文物看陕西:凤鸣岐山,周人起源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在中原地区建立起来。与此同时,生活在泾渭流域的姬姓周族部落,在辗转迁移并与周遭部落的纷争融合过程中,慢慢发展壮大起来,开始迈入文明的大门。我要新鲜事2023-05-29 01:26:3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