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家里夏天必备一种东西,争着用,有它不怕蚊子可睡个安稳觉
古代的蚊帐有什么讲究?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夏日之夜最恼人的是什么?不是热,而是小小的蚊虫。
蚊虫是自然界无法赶尽杀绝之物,早期蚊虫对人们威胁很大。西汉刘安《淮南子》称:“上古之时,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夏日则不胜暑热蚊虻。”

为了不被蚊子袭击,最早是直接使用可以驱蚊的植物,如《周礼》中提到的莽草,就是一种驱逐蚊虫很有效果的植物。据《山海经·中山经》,“葌山”上便长有莽草,“其下多青雄黄,有木焉,其状如棠而赤叶,名曰莽草,可以毒鱼。”
莽草气香烈,味辛,有毒,“山人以毒鼠,谓之鼠莽。”连老鼠都能毒死,用莽草来熏蚊虫自然不在话下。因对人不安全,古人驱蚊虫不会用莽草,最常用的是蒿、艾叶一类植物。北宋诗人梅尧臣《和江邻几景德寺避暑》诗中 “屋头朝爨作饮食,枕底夕艾驱蚊虫”一语,说的便是用艾草驱蚊虫,直接把艾草放在枕头底下。

还有一种常用方法,就是焚烧蚊香驱蚊,称为“熏”,这也是古人夏天对付蚊虫最早也最流行的方法之一。《周礼》“翦氏”条记载:“翦氏掌除蠹物,以攻禜(yíng)攻之。以莽草熏之,凡庶蛊之事。”
用“熏”的手段来驱蚊虫又叫“熏香”,在先秦时使用很广,包括室内环境消毒、祛味、衣物增香都会“熏一下”,甚至连老鼠这样大点的动物都可以用熏的手段将之驱逐。如《诗经·豳风》中那首《七月》诗便称:“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在条件稍好后,古人开始使用“蚊帐”防蚊,这是古人想出的最环保最安全最有效的避蚊防蚊方法,至今乃有不少人家使用。
梁元帝萧绎《金楼子》记载了齐桓公说过的一句话:“白鸟(蚊)营饥而求饱,寡人因之开翠纱之帐,进蚊子焉。”从齐桓公的这句话可知,先秦时人们夏天已使用蚊帐防蚊。
东汉刘熙《释名·释床帐》称:“帐,张也,张施于床上也。小帐曰斗,形如覆斗也。”帐,古称“帱”或“裯”,均读作chóu。帱是单层的帐子,即夏季用蚊帐,又称蚊帱,还有床帐、帷帐、单帐等多种叫法。唐诗有不少以“蚊帱”为题的诗,如白居易的《和元九悼往 感旧蚊帱作》、元稹的《张旧蚊帱》。

帐有厚薄之分,蚊帐多用锦、罗、纱、绮、缣等丝织品制作,讲究通风透气。据东晋陆翙《邺中记》,后赵君主石虎有一张方三丈的大床,“春秋但锦帐,表以五色,总为夹帐。夏用纱罗或綦文丹罗,或紫縠文为单帐。”
石虎用的帐子一年四季各有不同,但一般老百姓是用不起的,民间帐子多用葛、布等制作,有的人家甚至根本置办不起帐子。古代孝子事迹中有一则说的就是“以身饲蚊”,萧广济《孝子传》记载,一个叫申屠勋的孝子,“夏天多蚊子,(申屠勋)卧母床下,以身遮之。”

古代的帐子什么样?这可以从古人留下的一些绘画中看到。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就有一顶隋唐以前的豪华帐子,看起来与后世并无多少区别,正门可以分开,但无帐钩:皇帝与皇后坐在床帐中说话,旁边有一行字:“出其言善,千里应之;苟违斯义,同衾以疑。”意思是提醒君王不要听“枕边风”。

唐宋以后,使用蚊帐已十分普及。北宋张耒《离楚夜泊高丽馆寄杨克一甥四首》诗称:“备饥朝煮饭,驱蚊夜张帱。”足可见蚊帐已是当时古人的家常夏用必备之物,家人急着用,有它可以睡个安稳觉。
此外,古人还会如现代人一样在窗上、门上布置窗纱,阻止蚊虫侵入,这种窗纱古人称为“蚊幌”。唐代诗人元稹 《景申秋》诗中便提到了“蚊幌”:“蚊幌雨来卷,烛蛾灯上稀。”

学习:中国古代陶瓷专题:唐代加彩俑
我要新鲜事2023-05-29 01:32:410004从墓中盗出青铜器,称是“祖传之物”,430万卖给陕西一家博物馆
盗墓挖出青铜器给博物馆本文作者倪方六山西闻喜,是近些年盗墓活动多发的地方。2014年腊月的一天,朱士钟和王朝阳、丁学谦等碰面,想找点活做做,王朝阳提议去酒务头村盗墓,又后拉来了牛国安、魏建国,组成了“盗墓五人组”。2015年清明节前后,几个人决定行动。谁想,这极寻常的一次盗墓,竟然盗到了一座商代晚期贵族大墓,日后文物部门跟进考古,成为201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1:07:420001黄昏龙:目前最小的肉食恐龙(身高仅45厘米/不如猫大)
黄昏龙是一种目前发现的体型最小的肉食恐龙,诞生于1亿2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体型非常的小巧,甚至还不如现代家猫的大小,身高只有45厘米,生长着镰刀爪和匕首状的牙齿,主要以小型哺乳类或者昆虫为食。黄昏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6:51:270000鸟脚龙:欧洲大型翼龙(翼展达12米/头部占到体长一半)
鸟脚龙是一种白垩纪初期的翼龙类恐龙,诞生于1.3亿年前,体长可达3.5米,不过翼展全部打开之后则可以达到12米左右,是白垩纪初期非常罕见的一种会飞行的肉食恐龙,这主要是它为了自己能够进行长途的迁徙,第一批鸟脚龙化石是在欧洲发现的。鸟脚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7:18:060000良渚考古发现以前我国人是怎么知道有五千年历史的
我国历史悠久,人们常说“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指的是我国的文明史,也就是人类脱离原始的氏族群居阶段,进入文明社会、出现国家和高级社会组织的阶段。中西方对于“文明”的定义标准存在差异。古代典籍中将文明解释为“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经学家孔颖达解释说:“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简而言之,当有善行且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人治理国家时,就代表文明的出现。我要新鲜事2023-06-11 20:56:07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