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吕字:甲骨文改写认知,史书又一记载被推翻
大约4000多年前,炎帝的后代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为大禹“心吕之臣”,故被封为吕侯,吕之姓氏由此而来。相传在夏商周三代,吕国均为诸侯国,其中在商朝晚期,吕国出了一位奇人姜子牙(吕尚)。
所谓“心吕”,就是心与脊骨,“心吕之臣”意为“心腹重臣”。
因此,西汉启蒙书籍《急就篇》中说“尻髋脊膂腰背吕”,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吕,脊骨也。象形。膂,篆文吕”。从古书中看,吕为脊骨已成定论,且“膂”(脊骨之意)是篆文“吕”。
问题在于,“膂”与“旅”似乎关系更为紧密,在“旅”的基础上演化出“膂”才对,为何许慎却说“膂,篆文吕”?随着地下文物的不断挺身而出,甲骨文出土之后人们发现,吕字本义并非脊骨,许慎搞错了吕字本义。
甲骨文中的吕字(见下图),由两个方块形“口”组成,小篆在两“口”中间加了一撇。对于这个字形,主要有两种解读:
1,两块脊骨的模样,恰如许慎所说“吕,脊骨也。”伯夷辅佐大禹治水,立下巨大功劳,由此被称之为“心吕之臣”,在历史文献上说得通。
2,两块金属的象形,即古“铝”字。《史记》中有“使赵重于九鼎大吕”,其中“大吕”就是周庙大钟。总得来说,古文中的吕字,与金属的确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总之,单看吕字的字形,很难判断吕字的造字本义,但古代文献更倾向于“脊骨”。

然而,从甲骨文相关记载来看,吕字本义应是两块金属的象形。
首先,甲骨文卜辞中都对“吕”的运用
在甲骨文卜辞中,商人用“吕”除了表示祭名、方国名、地名之外,还用之表示金属原料。
《甲骨文合集》6567:“丁亥卜,亘贞:勿乎(呼)取吕。王占曰:吉,其取。”
《甲骨文合集》29687:“丁亥卜,大……其铸黄吕……。”
显然,上述文中的“吕”代表金属原料,或者至少说与金属有关。因此甲骨文中的“吕”,应该表示多块金属锭重叠放在一起。
其次,“膂”是由“旅”演化而来
甲骨文中的旅字(见下图),像众人聚集在旗下,本义是指军队,后来引申指军队的编制单位,五百人或二千人为一旅。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军队是王朝统治的专政工具,其重要性犹如人之脊骨,因此“旅”就有了脊骨之义。《诗经·小雅·北山》“旅力方刚,经营四方”,《周礼·考工记·函人》“权其上旅与其下旅”,其中的“旅”都是脊骨之意。
但旅字毕竟有其“本职”含义,且属于使用较为频繁的汉字,或许为此古人专门造出一个代表脊骨之意的文字,即在旅字下面加了一个“月”(代表肉)——“膂”。
如果“吕”本义为脊骨,那么“旅”为何也代表脊骨,为何后来还专门造出“膂”来表达?显然,吕字本义原本不可能为脊骨,大概是字形与两节脊骨比较相似,加上与“旅”读音相同,于是被借用为脊骨之意,故而通“膂”。尤其篆文时,吕字上下部被“一撇”相连,就更含有脊骨节节相连之意,许慎见到的是篆文吕字,所以错误地认为“吕”是代表脊骨的正体字,“膂”是异体字。

除了甲骨文上的证据,“吕”为金属在考古上也有一些佐证。
2018年,在山西西南部运城绛县一带,距离二里头遗址大约200余公里的地方,考古发现夏商时期冶铜遗存——西吴壁遗址,该遗址是中国已知最早、规模最大的冶铜遗址之一。
通过遗址考古研究,学者指出上古先民在中条山中开采铜矿后,将之运到西吴壁遗址冶炼成铜锭,最后再运往其他都邑性的聚落进行进一步铸造。西吴壁遗址将之炼成铜锭后,存放、运输铜锭时,它们必然是几块摞在一起,或许由此形成了“吕”,当地被称之为吕地。
有些巧合的是,夏商时代的吕国,大致位于山西西部或西南部,与西吴壁遗址位置有可能重叠。关于吕国的位置,古人认为是在河南南阳,但甲骨文中“丙辰卜,谷贞曰,吉方及口方敦吕”等记载,吕国遭到吉国入侵,说明吕国与吉国相邻,由此李学勤等学者综合考证认为吕国在山西西部或西南部,周宣王时迁徙到了河南南阳。
也就是说,可能就是西吴壁遗址的存在,演化出了“吕地”,后来再进一步形成了“吕国”。
搞清楚吕字本义之后,那么就推翻了史书上吕国之吕的由来。
对于吕国的国号来历,《史记》说 “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没有给出答案,但其他一些史书认为原因在于伯夷是大禹“心吕之臣”,比如《路史》说“共工之子噎鸣,又叫伯夷,为寞心吕,且功于水,封吕”。
但根据甲骨文记载,吕字本义为堆放起来的金属,因此无疑就不能用“心吕之臣”来描述伯夷。既然如此,怎么能说因“心吕之臣”而封“吕”?可见,所谓“因心吕之臣而封吕”的说法,大概是后人臆测的历史,并非原本真相。

以笔者之见,或是上古吕地善于冶炼铜块,或是姜子牙先人善于冶炼铜块,在储存或运输时,他们往往将两块金属堆起来,于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吕”、“吕地”、“吕国”,以及后来的吕之姓氏。
值得一提的是,商代后期的吕国,是羌人的一个分支所建,可以称之为“姜姓吕国”,他们到底是不是自大禹时代流传下来的吕国,其实是值得怀疑的,或许是姜子牙先人占据了吕地,灭掉了原先的吕国,于是又建立了一个“姜姓吕国”,根据封地名称叫“吕氏”。
兵马俑身上发现神秘指纹,研究后揭秘了其真实身份,年龄只有14岁
五一小长假,已经拉开序幕,蠢蠢欲动的人们,早已经磨刀霍霍。要怎么度过好不容易拼凑起来的小长假?有的人已经在堵在了路上……这着实需要好好计划一番,毕竟枯燥的生活,需要假期来调剂。世界那么大,我们总不能买个地球仪转着玩,还需要亲身去走一走才能不负时光,不负青春。那么五一假期,您想好要去哪里耍了吗?我要新鲜事2023-06-06 20:47:260000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 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
01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02项目负责人赵益超临淄赵家徐姚遗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晏婴路以南,庄岳路以东。遗址北距齐国故城约5千米,东距后李遗址约4.2千米,南距淄河约1.2千米(图1)。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4:02:440000NASA网站发布的照片出现神奇物体
NASA网站发布的最新照片中发现了这2个奇怪的物体,为了看的更清楚。前两张图片做了染色处理。NASA发布的图片左侧的物体和我百度来的电动发动机图片是不是非常相似,几个拐弯状的管道结构连接在主体机构上,真的匪夷所思,不得不信。火星上的这个似乎螺旋状的机械部件,好像是发动机上使用的。地球上人类机械中使用的泵轴。是不是有些相似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3:30:550000考古发现秦宫取暖设施相当先进,王妃们洗浴间都有壁炉
古人过冬的取暖本文作者倪方六天冷了,北方城市都早已开始供暖。在没有空调、没有取暖器、没有集中供暖的中国古代,人们是怎么过冬的?从史料记载和现代考古发现来看,古人法子也很多,有的取暖设施比现代还先进。比如冬天洗澡,古人的取暖方式便很好。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3:02:370000人死后要及时报丧,报丧文告为何称为“讣告”?写法有讲究
古代报丧和讣闻的讲究本文作者倪方六这篇文章,来说说白事中的报丧问题。在传统丧事中,人死后要火速、及时把丧讯通知至亲好友,不得疏漏,更不得“匿丧不报”,否则,即是最大的违礼和失礼。这就是报丧,有的俗称“传事禀”。(亡人殓尸)一般在倒头当天,最迟第二天早晨,就要派专人分头报丧。报丧人可是家中晚辈、亲邻或佣人,也可以雇请专人报丧。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4:45:4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