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做饭是如何淘米的?有一种淘法能把差米淘成精米,饭好吃
魏晋人推崇“白米饭”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米饭,又称白饭、饭,是中国人的日常主食,特别是南方人,天天离不米。其做法是把加工好的米,洗淘后与加入一定量的水,煮熟而成。古人如何做米饭?怎么淘米?

(米饭)
把米饭吃出花样来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现代人们所吃的各式米饭,在这一时期基本都出现了。如现代城里人喜欢吃的菜饭,就是魏晋人最早吃出来的。
菜饭,在当时叫“蔬饭”,或“蔬菜饭”,做法很简单,就是将蔬菜剁碎混合在米里,然后烹饪成饭。与现代城里人吃菜饭是为了换口味不同,在魏晋时,吃饭菜饭是为弥补主粮的不足,以菜充饭,填饱肚皮。
好米饭必须有好水稻。目前,中国栽种的水稻主要有粳稻和籼稻两大类。
粳米碾出的米叫粳米,米粒圆短,米质好,碎米少;籼稻碾出的米叫籼米,米粒细长,米质较差,碎米多。显然,籼稻没有粳稻好。但相比之下,籼稻分蘖力强,生长茂盛,耐瘠薄土壤,脱粒省工,米的胀性好,出饭多,所以南方稻谷产区大部分是以籼稻种植为主,在古代也是这样。

(农村晒稻谷)
而古代普通人家消费的,更是糙米。
糙米是指脱壳后仍保留着一些外层组织,如皮层、糊粉层和胚芽的米,由于口感较粗,质地紧密,煮起来也比较费时,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吃了。
精白米则是糙米经过精磨、去掉外层组织得到的,也就是我们平常吃的比较多的大米,它不但看起来雪白细腻,而且吃起来也比较柔软爽口。
但是,因为稻米产量的不足,“白米饭”因稻米产量不足,普通人家不能常吃。到南朝中后期,随着水稻种植推广,稻米增加,普通老百姓也能吃上白米饭了。
魏晋时,中国最著名的大米是“新城粳稻米”,这种粳米做饭时,飘出的饭香五里外都能闻到。时人做米饭的技术也有很大的进步,米要精选细淘,用甑蒸而不能用铛炙,这样烹饪出的米饭才能色香味俱全。

(粳米)
白米饭是用精米做出来的上好米饭,受到魏晋人的推崇。而让较差的杂色米、糙米做出白米饭的味道,是时人的创新。
《齐民要术·飧饭》记载有“治早稻赤米令饭白法”:不论冬夏,都用温热水浸米,泡约一顿饭功夫后再用手搓;水冷后倒掉,再用冷水淘,再搓,直到米发白为止。这样淘洗做出的饭,“饭色洁白,无异清流之米。”
隋唐以后,古代米饭吃法与现代几无不同,特别在宋代,米饭的吃法最为丰富,宋人喜欢用米与其他食材一起做饭,根据配料的不同,有青精饭、蟠桃饭、金饭、玉井饭、盘游饭、二红饭、蓬饭、石髓饭、大骨饭、淅米饭……
正是宋人对“米饭”的深度开发,稻米的消费量激增,国产稻米已不能满足民国消费,于是“进口米饭”开始端上了中国人的餐桌。

罗二虎:中国西南汉代画像内容分类
中国西南地区的汉代画像墓主要分布在包括四川省东部和重庆市在内的四川盆地中,此外在四川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四川盆地南面的贵州省北部和云南省东北部的昭通地区也有发现。其中,尤以四川盆地中西部(汉代巴蜀地区的核心地区)画像墓的数量为多。这些画像墓的年代基本为东汉时期,少量的为蜀汉时期,个别还延续到西晋时期,以东汉中晚期最为盛行。0000研究、保护、利用,新时代圆明园的故事这样说
张孟增2010年10月,圆明园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首批1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掀起了新时代圆明园遗址研究保护利用的新篇章。将坚持守正创新,推进融合发展,探索圆明园未来发展路径,助力北京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圆明园沧桑变迁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6:55:330000民间埋坟的秘密,从坟头能看出坟里埋一人还是两人,咋看出来的?
中国民间坟头考本文作者倪方六有关坟墓的话题,我在以前的“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说过,但专就坟头而言,还没有。这篇头条号就来说说中国民间的坟头。坟墓现在不分,但在古代早期,坟与墓完全不同的。地面上无封土堆的谓之“坟”,反之则称为“墓”。即西汉人扬雄在《方言》所谓:“凡葬而无坟谓之墓”。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9:24:320001盗墓中发现的特殊葬俗,有的挺怕人,死者的头用“大锅”套起来
盗墓中发现的特殊葬俗本文作者倪方六盗墓中总会有奇奇怪怪的发现,有的挺怕人的:死人的头上套着一只大锅,有的胸部压着大石头,有的手足被绑起来,还有的周身包裹“铁丝网”……这些,其实是古代的葬俗,不少在现代已消失了,所以觉得特别奇怪。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3:12:300003诸葛亮到底算好人还是坏人?有一恶俗传与他有关,罗贯中说法相反
“人头祭”与诸葛亮本文作者倪方六在中国历史上,东汉皇家人丁不旺,远没有西汉当年的盛景,末年还为董卓操纵。自群雄并起,魏、蜀、吴“三国鼎立”,永无东汉。再后,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建晋,并于公元280年灭掉吴国,进入了两晋时期。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8:16:1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