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嫁女除有压箱底,富家还陪丫环,还有一样大家现在都想不到
古代流行的特殊嫁妆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这两天的“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我一直在谈结婚的事情。结婚的话题除了办酒席,还有一个“置嫁妆”,也古今都关心的话题。
在古代,能当嫁妆的东西不少,似乎比现代嫁妆的种类还丰富。除了家庭日常生活用品外,房子、土地、生产工具都可以当嫁妆。

(送嫁妆,民俗塑像)
我在以前我《北京晚报》“一方钩沉”专栏稿中提到过:清人徐珂《清牧类钞·婚姻类》记录了一条当时黑龙江的陪嫁风俗,当地有钱人家置办的嫁妆,一般有“鞋四十只、衣三十袭,包金首饰两事”,另外“洗衣盆、手巾、胰子”什么的,也都列入清单。
这样的嫁妆并不出格,古代嫁妆虽然比现在丰富,但差别并不是太大。但是从史料上看,古代还有几种特殊陪嫁,在今天来说有点不可思议了,在现代已见不到了。
一是“陪丫环”。

(丫环,现代影视形象)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嫁女都会让女儿的侍婢,即后来所说的“丫环”一起陪嫁,有的还会让妹妹跟着过门。这些陪嫁女子,大概是丈夫最喜欢的“嫁妆”了,往往照收不误,纳为媵妾,让她们当小老婆,成为侍妾。
陪嫁丫环的风俗,在古代颇为流行。成书于东晋年间的《华阳国志》中有这么一个记载:孔珪的两个儿子所娶的媳妇都是富家女,陪嫁来的侍婢便有七八个。
一直到清代,陪嫁丫环的现象都还很常见,如《红楼梦》中的“凤姐”王熙凤,她出嫁时丫环平儿便陪嫁进了贾府,后被丈夫贾琏纳为妾。
二是“陪丧资”。

(嫁妆)
我前几年曾在四川卫视的节目中谈过这个话题,观众还挺有兴趣的。
其实,把女子当嫁妆并没有什么稀奇,一夫多妾是古代家庭的正常结构,真正另类是把凶服、棺材这些与喜庆气氛格格不入的不祥之物当嫁妆。
据《余姚六仓志·风俗》记载,在过去浙江宁波慈溪一带,嫁妆中“必预备凶服”。所谓“凶服”,即办丧事穿的缞衣麻裙,是女儿在将来公婆去世时要穿的丧服。而公婆对此“嫁妆”不仅不觉得晦气,还很高兴,觉得亲家想得真周到,体贴女儿。

(打棺材木料)
与丧服一样另类的嫁妆,算是棺材板了。在过去广东大埔一带就有“陪棺材板”的婚俗。据《民国新修大埔县志》记载,当地嫁女“铺排妆奁等物,多者或至新人夫妇百年后所需寿板均备。”
如果不方便陪送棺材板,有的地方还会变通一下,如在过去的台湾省台北市,便有用金子打制一只与棺材板价值相当的小金棺材当嫁妆的现象。

(金棺)
三是“陪性指南”

(红烛 梳妆)
这个现代适婚男女大概不需要的,但在古代,这是做娘的必须为女儿的准备的。
在古代,女孩在出嫁前获取性知识的途径非常有限,做娘的得让女儿嫁人后知道怎么过夫妻生活。但又不好开口明说,特别是无法对女婿说,便将一些春画或是性偶当做”性指南“,放在女儿的嫁妆里,让女儿在新婚之夜拿出看看,再傻的人看了都知道怎么过夫妻生活。
这类物品讲究隐私,往往放在箱子最隐蔽的最下层,俗称“压箱底”。
这个可能不少读者都听说过,但是古人给女儿陪压箱底的动机并不单纯,表面上是出于“指导女儿女婿性生活”考虑,但在民俗学上还有另外的用意,就是——辟邪,有这东西,魔鬼不敢在新娘子身上作祟。

(压箱之物)
明朝时安徽发生一起离奇盗墓大案,只盗尸骨,高手外号“穿山甲”
明代一则离奇盗墓故事本文作者倪方六都说盗墓者坏,坏在哪?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来说一个这方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古代中国生意人有几大派别,如晋商、徽商、浙商(甬商)、粤商(潮商)等,其中的徽商,是指今天安徽境内的徽州商人,这是中国最早的商帮之一,南朝时已很活跃。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9:18:440001双足食肉恐龙:彩蛇龙 体长2米(化石仅一根破碎胫骨)
彩蛇龙是一种双足行走的肉食恐龙,种属存在一定的争议,一般认为它属于兽脚亚目中的窃蛋龙科恐龙,它的体长只有2-3米,有着非常修长且高挑的后肢,第一批化石是在澳洲南部的安达摩卡发掘的,但其中只有一根非常破碎的胫骨。彩蛇龙的化石发现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4:46:060000「考古词条」金石著作 ·《考古图》
宋代金石学著作。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而又较有系统的古器物图录。吕大临撰。书成于元祐七年(1092)。书中著录了当时宫廷及私人收藏的古代铜器和玉器,每器皆摹绘图形、款识,记录尺寸、容量和重量,并作一定的考证,其收藏处和出土地可考的也加以说明。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0:33:580000荐书:《村史留痕——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口述历史》
近日电影#电影《隐入烟尘》#相当火爆,各种相关的短视频不断刷屏,让大家也开始关注到广大农村那些平凡的贫苦人民的生活与人生。最近小编看到一本关于农村生活和历史的口述史的书相当有意思,所以推荐如下!我要新鲜事2023-05-28 06:57:4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