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过年时为什么喜欢蒸制食物?
过年蒸糕蒸馒头的历史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俗话说,“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这眼瞅着就过年了,在过去的农村,这个时候忙热乎了。一个年过得是否舒心,就要看这馒头、发糕、包子三大过年面点蒸得足不足,蒸得好不好看。
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就来说说这方面的讲究,估计不少上了年纪的网友都记忆深刻。

(吃年饭)
过去过年必不可少的是发糕,因为面是发酵后的制作的,故名。过年时蒸的发糕,又称“年糕”。
糕在汉魏时已出现,南北朝开始流行,当年重阳节时发糕就是一种节日食品,时称“蓬饵”。要注意的是,这种发糕与叫“糍粑”的那种用黏米蒸熟后,打制出来的年糕是不一样。
发糕是面粉蒸出来的。做年糕必须用活面,将面糊平摊在蒸笼里,有一寸多厚,蒸熟后变得更厚,吃时用刀切成一块一块的。

(发糕)
南方与北方的糕在做法和吃法稍有不同,南方的吃法更讲究。清顾禄《清嘉录·十二月》“年糕”条称:“黍粉和糖为糕,曰年糕。有黄、白之别。大径尺而形方, 俗称‘方头糕’;为元宝式者, 曰‘糕元宝’。黄白磊砢,俱以备年夜祀神、岁朝供先及馈贻亲朋之需。其赏赍仆婢者,则形狭而长,俗称‘条头糕’。稍阔者,曰‘条半糕’。富家或雇工至 家磨粉自蒸,若就简之家,皆买诸市。春前一二十日,糕肆门市如云。”
年糕一般以用米面为主,也有用玉米面、豆面等杂粮做的,米做的发糕叫米糕,是白争的,如果是玉米面做,则是黄色的。
为了让孩子爱吃,妈妈们都会变子法样做,如在和面时放糖进去,糕吃起来甜甜的,这种叫“甜糕”。还有的放红枣、红绿果脯丝什么的,就成了“花糕”,现在城市街头卖的多是花糕。

(枣糕)
而在糕上放枣子是很有历史的,汉朝时山东人就是这样的吃法。
汉崔寔《四民月令》中有这样的说法:“齐人呼寒食为冷节,以曲为蒸饼样,团枣附之,名曰枣糕。”齐人当年有在清明节时蒸枣糕的风俗,过年时发糕上放枣子便不意外了。
与发糕一样,馒头更是过去过年时少不少的,中国人过年如果没有馒头是不可想像的。

(家常馒头)

(豆泥馒头)
过年蒸馒头风俗,应该在唐宋以后流行开的,但馒头的出现时间应该早于此。馒头古称“曼头”,魏晋时已有这一叫法,西晋束皙《饼赋》中即提到了馒头,称,“寒气既消,温不至热。于时享宴,则曼头宜设。”
传说馒头是诸葛亮发明的,宋高承《事物纪原》称: “诸葛公之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于神,假阴兵以助之,然其俗必杀人以其首祭,则神享为出兵。’公不从,因杂用羊、豕肉,而包之以面,象人头以祀,神亦享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

(开花馒头)
诸葛亮发明馒头一说显然并不可靠,可能是后人根据当年西南少数民族多见的“人首祭”想像出来的,在魏晋时代的史料从没有见到这方面记载。
通过“蒸”这方法,让面点熟化,在汉朝已流行,当时已有“蒸饼”,这种蒸饼是不是馒头的早期叫法?很有这种可能。
据《太平御览·饮食部》引《赵录》:“石虎好食蒸饼,常以干枣、胡桃瓤为心,蒸之使坼裂,方食。及为冉闵所篡幽废,思不裂者不可得。”后赵皇帝石虎喜欢吃的这种蒸饼不就是馒头嘛,而且是开花馒头。
过年时蒸的馒头与平常做的有点不太一样,一般做得要大一点,显得“富余”。馒头同样是发酵后活面做的,分包馅和不包馅两种。不包馅的俗称“实心馒头”,包馅的叫“带馅馒头”。

(发面)

(制作好的生馒头,待上笼蒸)
馒头馅有菜有豆有糖,包糖的叫“糖馒头”、包红豆的“豆泥馒头”。包馒头豆泥制作时有讲究,选用红豆,先在大锅里煮熟,捞出来后撒入白糖,捏成豆泥就成馅了——这种馒头,孩子们很爱吃。而过去因为糖紧张,很少能吃到糖,所以农村孩子过年时最爱吃的还是糖馒头。
带馅馒头应该是包子的前身,仅在面的加工方式有区别同,包子擀成圆形面皮包馅,而馒头是面团中空,填充馅料进去,外面不留褶子。

(蒸馒头)
要注意的是,过年时的面点一定要用活面制作,和面时都得用“面头”这种酵母菌种“发”一下,蒸时会膨大,口感松软。当然,这并不仅仅因为这种活面好吃,更图的是一个“发”字——要发财啊。如果蒸时,糕和馒头都没有膨胀到足够大,尤其是面被“烫死”了,迷信认为一年不吉利。
过年时为什么少不了年糕?不仅仅图个“发”——年年发,还因为“糕”谐音“高”,新年有糕——节节高。而蒸年糕时上面放些枣子,也不仅仅为了好吃,还图——早早高升。
过年制作食品为什么喜欢蒸制?除了熟化方式省事,方便批量制作外,也是图吉利——图的是蒸蒸日上!

(注,部分图源网络)
支锅组织20多人,从唐朝皇后陵里盗棺,卖了100万美元被抓
陕西“盗棺”案本文作者倪方六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来说一起盗棺事件。这个事件发生在10多年前,事发地点在陕西,被盗的是大唐贞顺皇后的敬陵。可能不少网友能记得,当时的媒体都有报道,被盗石椁——俗称外棺被追回后,中央电视台还进行了现场直播,影响很大。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2:08:120000济南最新出土的唐三彩 证明山东考古的重要发现(山东考古)
在济南挖掘结束的墓穴可以推动山东的考古发展。在日前山东济南的考古队在济南历城的一个村落当中有了全新的发现,出土了很多的唐三彩,并且还有一个墓志铭,这一次考古工作十分重要的发现。这一个考古工作从2021年7月~2022年6月一直都在不断的进行。只不过之前发现的文物数量比较少,没有太过于出彩,在之前才有了比较有研究价值的文物。出土文物我要新鲜事2023-02-27 10:32:290001清道光年间,一邻居闻喊“捉贼”打死强奸犯,初判无罪,再判死缓
清代邻居“捉奸”案本文作者倪方六河南开封市总商会副会长赵志勇,于2019年6月4日被执行死刑。赵奸淫25名女学生,其中幼女14名,行为太坏,影响恶劣,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被处死,罪有应得。性犯罪,古今都是要严惩的。在特讲究人伦和贞操的古代,这种奸事更是重点要打击的,民间见到这种事也不会袖手不管,强奸犯人人喊打,往往会“见义勇为”,强奸犯被打死的事情时有发生。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9:14:320000袁靖:兔年说兔
自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开始,就发现兔子的骨骼,但那些兔子都属于旷兔,我们现在看到的家兔属于穴兔,是明代中期由欧洲传入中国的。文物中展示的兔子形象往往神态安详,我们很难把它们和“动如脱兔”联想到一起。2000多年前的古代先哲就开始思考月亮和兔子。今天,我们的科学家在现代空间科学技术上贴上中国古代美丽的传统故事的标记,让人情不自禁地感叹我们祖先深邃的思想和伟大的想象力给我们今天带来的荣光。兔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4:51:140000洛阳发现的魏晋墓葬群 揭开了下葬的限制
中国封建王朝时期,社会阶层等级森严,这种等级制度不仅贯穿人们的生活,甚至延伸至死后。洛阳发现的魏晋时期墓葬群,特别是其中的规模和陪葬制度,为我们揭开了古代封建社会下葬的限制。一、魏晋时期的社会等级在魏晋时期,社会等级的严格划分在历史记载中有所反映。在洛阳发现的墓葬群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帝王墓穴,其中文帝曹丕和明帝等人修建了铃木。墓葬的规模、形式以及陪葬制度都表现出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我要新鲜事2023-08-17 18:04:5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