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用“寒”字称最冷节气?从西周铜鼎上发现的一个字,给出说法
古人为何用“寒”字定义最冷节气?
本文作者 倪方六
1月5日,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寒”。
俗话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小寒的到来意味着真正的严寒到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天寒地冻”模式。小寒在时历和民俗学上均有重要意义,为什么选择“寒”字定义节气?为什么又说“寒以成物”,特别在意小寒?均有讲究。

(小寒,天寒地冻)
1月4日,我《北京晚报·五色土》“一方钩沉”专栏2018年第一期,将发表我的观点。
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两个,也是最冷两个,分别叫“小寒”、“大寒”。明陈阶《日涉编》引《历义蔬》称:“小寒,月之初气也,阴气小极,故曰小寒。”元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亦称:“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小寒,红梅花开)
小寒与大寒相承,与小暑相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85°。小寒到后人们最大的感觉就是两字,一是“寒”,一是“冷”,两字合起来的“寒冷”,乃一年中气温最低节食的气候特点。
与这两字相近的,还有“冻”、“冰”字,反映最低温时节的物候现象。可以说,“寒”与“冷”、“冻”与“冰”,构成了整个冬天的全部。

(柳公权书“冻”)
“寒”、“冷”、“冻”、“冰”四字均表示非常的低温天气,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
所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冷”称:“冷,寒也”;
而释“寒”则称:“寒,冻也,冻当作冷”;
释“冻”、“冰”又绕回来,出现了互释现象,“冻,冰也”、“冰,水坚也”,这“水坚也”不就是水冻结成冰嘛。

(柳公权书“冰”)
不只可以互释,四字原始字型里均有表示古“冰”字的“仌”。既然如此,为什么定义这个节气时,古人不用其它三字中的一个?特别是“冷”字,早期与“寒”一个意思,称“小冷”、“大冷”是不是也可以?
其实,理由全在“寒”字本身。
“寒”与“冷”在中国最古老成熟文字甲骨卜辞里,至今都没有发现。“寒”字最早出现在金文中,考古专家在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西周大克鼎上发现的,有“易女田于寒山”一语,后又在西周青铜器寒姒鼎铭文中找到“寒”字。

(大克鼎拓片)
虽然金文发现的“寒”字不是出现在表示天气寒冷的语句中,但字的造型却把冷的程度表达得淋漓尽致。
大克鼎铭文中的“寒”字写成这样——

(大克鼎上“寒”)
这是会意字,有代表屋子的“宀”、表示干草的“茻”、象征水结成冰的“仌”,中间则是一个光着脚的“人”。这意思相当明了:气温低得连屋里都结冰了,一人抱来干草打地铺,并覆盖到身上,以此取暖御寒。
“冷”字原始造型写作——

(小篆“冷”字
则远没有“寒”这么丰富的意思,况且“寒”字比“冷”字更冷,正如《列子·汤问》所说:“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如此这般,用“寒”来定义最冷的节气,是不是十分恰当!
这与古人选择“暑”字来定义最热节气,而不用“热”字是一个道理。

(发现“寒”这的大克鼎)
1k是多少具体含义是什么 一般指的货币单位(一千)
k的含义非常丰富,涉及范围广泛,并且在不同场合的含义不同。k可以被视作是kilo的缩写,表示千,也就是用作货币价值的单位。k还可以表示字节,作计量单位,表示储存空间及容量大小。k还可以用来表示温度,并不是类似人体温度的普通温度,而是特定领域使用的开尔文温度。一、k是货币单位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9:43:470002倾齿龙:巨型沧龙科动物(超过14米长/以2.9米海龟为食)
倾齿龙是一种庞大的沧龙科生物,属于海洋爬行动物的一种,诞生于白垩纪末期,最大体长可以超过14米,有着惊人的强劲咬合力,甚至连长达2.9米的巨型海龟也成为了它的猎物,常年生活于深海之中,化石主要是在北美洲和欧洲发现的。倾齿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2:37:560000挖出金乌龟鉴定为文物 农民上交给国家(上交文物)
1981年,家住江苏的陶秀华在地里挖土时,无意间挖出一个硬疙瘩,拿回家用清水把泥土洗干净后,发现原来是一个金乌龟,在他的底座上还刻着看不懂的文字。此时,陶秀华挖出宝贝的消息在村子里传开,很多人都赶到他的家里来,特意看看这件宝贝,每个人都会对这件文物赞叹不已。文物贩子收购我要新鲜事2023-11-12 19:50:380001日军截获美国海军陆战队专列,中国一无价之宝从此失踪,咋回事?
原题:截获载有“北京人”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专列本文作者倪方六接着上篇文章,继续聊日军侵华期间一大悬案——北京人头骨失失踪之谜。中国人早看出日本人的歹意,提前采取了对策。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7月,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考虑到时局不稳,有关工作人员便将“北京人”化石打包装箱,寄存在北京美国花旗银行仓库中。在日美关系一度缓和之后,才运回北京协和医学院。图:中华民国时在华美国花旗银行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3:59:220000民国三起大规模盗墓,组织农民挖掘,有的挖到按实价十分之一奖励
民国年间3起规模公开盗墓事件本文作者盗墓,以单干或数人团伙为主,人多了容易暴露。但在民国年间,大规模的公开盗墓活动,即所谓群盗却不时发生,组织者找来当地农民,如生产队社员集体上工劳动一样,参与发掘,至少有这么三起,参与人数众多,少近百人,最多的达千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盗挖河南卫辉潞简王墓——近百人大白天公开盗墓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31:1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