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用“寒”字称最冷节气?从西周铜鼎上发现的一个字,给出说法
古人为何用“寒”字定义最冷节气?
本文作者 倪方六
1月5日,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寒”。
俗话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小寒的到来意味着真正的严寒到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天寒地冻”模式。小寒在时历和民俗学上均有重要意义,为什么选择“寒”字定义节气?为什么又说“寒以成物”,特别在意小寒?均有讲究。

(小寒,天寒地冻)
1月4日,我《北京晚报·五色土》“一方钩沉”专栏2018年第一期,将发表我的观点。
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两个,也是最冷两个,分别叫“小寒”、“大寒”。明陈阶《日涉编》引《历义蔬》称:“小寒,月之初气也,阴气小极,故曰小寒。”元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亦称:“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小寒,红梅花开)
小寒与大寒相承,与小暑相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85°。小寒到后人们最大的感觉就是两字,一是“寒”,一是“冷”,两字合起来的“寒冷”,乃一年中气温最低节食的气候特点。
与这两字相近的,还有“冻”、“冰”字,反映最低温时节的物候现象。可以说,“寒”与“冷”、“冻”与“冰”,构成了整个冬天的全部。

(柳公权书“冻”)
“寒”、“冷”、“冻”、“冰”四字均表示非常的低温天气,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
所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冷”称:“冷,寒也”;
而释“寒”则称:“寒,冻也,冻当作冷”;
释“冻”、“冰”又绕回来,出现了互释现象,“冻,冰也”、“冰,水坚也”,这“水坚也”不就是水冻结成冰嘛。

(柳公权书“冰”)
不只可以互释,四字原始字型里均有表示古“冰”字的“仌”。既然如此,为什么定义这个节气时,古人不用其它三字中的一个?特别是“冷”字,早期与“寒”一个意思,称“小冷”、“大冷”是不是也可以?
其实,理由全在“寒”字本身。
“寒”与“冷”在中国最古老成熟文字甲骨卜辞里,至今都没有发现。“寒”字最早出现在金文中,考古专家在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西周大克鼎上发现的,有“易女田于寒山”一语,后又在西周青铜器寒姒鼎铭文中找到“寒”字。

(大克鼎拓片)
虽然金文发现的“寒”字不是出现在表示天气寒冷的语句中,但字的造型却把冷的程度表达得淋漓尽致。
大克鼎铭文中的“寒”字写成这样——

(大克鼎上“寒”)
这是会意字,有代表屋子的“宀”、表示干草的“茻”、象征水结成冰的“仌”,中间则是一个光着脚的“人”。这意思相当明了:气温低得连屋里都结冰了,一人抱来干草打地铺,并覆盖到身上,以此取暖御寒。
“冷”字原始造型写作——

(小篆“冷”字
则远没有“寒”这么丰富的意思,况且“寒”字比“冷”字更冷,正如《列子·汤问》所说:“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如此这般,用“寒”来定义最冷的节气,是不是十分恰当!
这与古人选择“暑”字来定义最热节气,而不用“热”字是一个道理。

(发现“寒”这的大克鼎)
马王堆挖出失传古籍 记载的“天文现象” 西方学者:绝不可能
考古工作时常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发现,其中马王堆汉墓成为最令人惊叹的遗址。除了出土两千多年的不朽湿尸和保留形态的莲藕汤,还有28本失传的古籍。这些古籍中记载着丰富的内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关于天文学的文字,尤其是西汉初期的天文学成就。1、马王堆挖出失传古籍,其中包含大量帛书竹简我要新鲜事2023-07-31 20:03:390001两万人一起挖掘的古墓 有巨大的收获(楚国高官)
墓葬里发现了楚国的百科全书。上个世纪80年代,在修建金沙铁路的时候,施工队发现荆门市沙洋县十里铺镇有一处名为包山的小土丘。施工队原本想着这小小的土丘用推土机很快就能将其消灭掉,可刚一动工,却发现土丘下很有可能埋着一座古墓。考古专家得知消息以后,立马赶到现场进行勘查,抢救性发掘随即展开。万人挖掘我要新鲜事2023-12-20 18:35:230000山西挖出的晋国墓 墓主腹中居然有动物(古墓疑惑)
古墓中墓主肚子中的残骸是未出生的婴儿。之前一段时间,我国考古学家在山西挖出了一座千年古墓。在进入墓室后,专家惊奇地发现,墓主身怀六甲,姿势诡异,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肚中的孩子竟然疑似动物的残骸,专家至今都没能揭开墓主人的死因和身份。山西晋墓我要新鲜事2023-04-15 00:10:150000裘锡圭:董作宾小传
董作宾,字彦堂,又作雁堂,别署平庐;清光绪二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1895年3月20日)生于河南省南阳县,1963午11月23日卒于台湾省台北市;是一位在甲骨学上有重要贡献的学者。董氏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幼读私塾,1915年春考入南阳县立师范讲习所,次年冬以第一名毕业。1918年春赴开封,考入河南育才馆(培养县政府工作人员的学校),1919年冬毕业。毕业后留在开封与友人一起办报。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3:46:0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