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事入殓封棺只用4根钉,为什么一定要买5根?估计不少人都不懂
传统丧事入殓风俗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前面“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说过不少传统丧事风俗,这篇文章接着往下讲,在传统丧事中的入殓风俗。
人倒头后,暂时放在地铺(灵床)上,但遗体不宜暴露在外时间太长,得及时移进葬具(棺材)中。遗体放外时间过长,一是对亡人不尊重,二是加大守尸难度。老话说,人死后体内还有最后一口气,如果让猫狗靠近,“换气”了会“走尸”,成为游尸鬼。

(已备好收殓葬具)
所以人死后,要立用“蒙脸纸”将脸遮起来,这一风俗一种说法是让鬼魂见不到亲人,不要再恋家,安心跟小鬼去阎王爷那里报到去。另一便考虑防遗体被“换气”。
为了避免意外,一般在第二天,最迟不超过三天,就要把遗体放入棺材内,这种程序叫“入(收)殓”,又叫“含殓”,俗称“上材”。亡人如果有直系亲属,或女性亡人的娘家人没有及时赶回来参加收殓仪式,可以先入殓,但暂不封棺盖。等亲人赶到,开棺瞻仰遗容后,再封上棺盖,但决不能迟到出殡下葬的前一天晚上,如果在出殡前一天仍不能赶到,也要封棺。

(收殓前彩绘)
要过去,入殓有大殓、小殓之分。在苏北一带,大殓要用桐油和石灰先把棺材内壁搪一遍,并用五寸长的石灰包,把尸体牢牢地镶嵌在棺材内,只露出鼻尖和脚尖;封棺后再用桐油和石灰抿缝,使棺材不透气不透水,这对保护尸体有好处。还有不少地方会请匠人来家,彩绘棺材。
小殓则用纸包泥土,把尸体与棺材之间的空隙塞紧,以免尸体在棺材内晃动。有的地方不讲究大殓、小殓,按亡人的年龄,一岁一个土包放在棺材内。收殓时亡人的所有亲人必须都在现场,如果是女性亡人,一定要娘家亲人见上最后一面,否则决不可以封棺。

(收殓成收拾棺材)
为什么要一定等娘家人到,这当然是出于亲情的考虑,但在过去男女不平等,也是防止女性在夫家遭罪,被虐待死后隐瞒真相。如慈安太后钮祜禄氏死后,慈禧便不通报慈安娘家人,任宫女将其草草收殓。所以民间一真传慈安是被慈禧下毒害死的
收殓是一个很严肃、庄重的仪式,遗体上材后有讲究的,一定要摆放在棺材板正中心线上,如果放歪了,要拉线吊一下,歪了就正过来,这根线俗称“千金”。如果遗体放进去正巧在中线上,叫“天落向”,大大吉祥,是喜兆,主子孙后代升官发财,丧家要给负责上材的人一个红包(俗称“喜钱”)。

(遗体入棺)
诸事停当后合上棺材盖,这叫“盖棺”。盖后亡人便与人世间永久分开,从此阴阳两隔,人的一生就此打住,好也罢坏也罢都定下来了,评价一个人的所谓“盖棺定论”,就是这么来的。
入殓盖棺时,也有许多讲究,亡人在场直系亲人都要高声叫喊,告诉亡人收殓了,让其安心走吧。盖上后,用四根大铁钉,将棺盖四角钉死,叫“封棺”。除了遇到官司,任何人都不能再不能开棺。

(已收殓)
考古中曾发现棺盖未封现象,如民国时,国军将领李品仙在安徽寿春盗楚幽王墓时,发现楚幽王的葬具是一口朱红色大棺材,长约9尺,高约3尺,宽也约3尺,盖上及四周都饰有龙的浮雕。刚挖出时色泽鲜艳如新,蹊跷的是,并没有封棺,棺盖与棺体竟然没有用铁钉封死,所以当时盗墓的士兵很容易就将棺盖揭开了。
封棺的铁钉叫“元宝钉”,丧家要买5根,但实际使时只用4根,有一根是做仪式用的,称为“子孙钉”。

(考古中发现的元宝钉)
封棺前,孝子在子孙钉上扣3根白线3根蓝线,手持着放在棺盖上,执行封棺者边高喊“孝子护钉”,边用斧头在孝子拿钉的手上,象征性地空打几下。为什么这样?寓意棺钉被孝子掩护住,就钉不到棺内亡人了。
因为有这一说法,打钉封棺斧头往下落时,孝子和在场的亡人后代们都要一起高呼“XX(爸爸或妈妈等)躲钉呀”。“护钉”和“躲钉”是入殓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礼仪性程式,是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在要求。
遗体放入棺材后,这口棺材就是俗话说的“灵柩”,棺材大头要正对大门方面摆放。
接下来,就等着下葬了!

(收殓棺头朝外)
宝墩:探索三星堆与古蜀文明的源头
中秋节一过就真的到了丰收的秋天,而金色的秋天也是国内各支考古队收获的季节,前一阵#三星堆再曝新发现#引发举国关注。可以看出三星堆所表现的应该是一个区域内比较成熟的文明国家,而成都平原地区进入文明国家的门槛显然不是起于三星堆文化时期,而是在三星堆之前相当于中原龙山文化时期,与石峁、陶寺和良渚并称为史前四大古城的宝墩古城。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1:18:330002嗜鸟龙:北美小型恐龙(长2米/类似鸵鸟/第三指内勾)
嗜鸟龙是一种兽脚亚目下的虚骨龙类恐龙,诞生于1亿5600万年前-1亿4500万年前的侏罗纪末期,体长普遍只有2米,主要以腐肉或者其他小型哺乳动物为食,最大的特点就是外形酷似鸟类,第一批嗜鸟龙化石是在美国怀俄明州发现的。嗜鸟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7:23:450000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取得新进展 6座祭祀坑出土文物近13000件 祭祀坑埋藏年代确定
背形网格状器、铜顶璋龙形饰、三孔玉璧形器、金面罩铜头像、顶尊蛇身铜人像、铜神坛、铜巨型神兽、铜龙……6月13日,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新闻通气会上,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执行领队冉宏林介绍,正在进行埋藏物提取阶段的7、8号祭祀坑又有新发现。6座祭祀坑出土文物近13000件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2:54:580000徐光冀 |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泉州城考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序
徐光冀2020年12月11日至12日,在福建泉州市召开了“泉州城考古学术研讨会”,会前曾盛情邀我参加,到临近会期时因患牙疾,未能参加,深感遗憾。时隔不久,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福建省文物局、泉州市“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辑的论文集送交科学出版社。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5:56:410000窥探康熙地宫秘密:曾被盗挖,墓内黄水翻滚,帝后尸骨漂浮60年
康熙是入驻中原地区的第二位满清皇帝,纵观他一生在位期间,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成功的维护了疆土的统一。尤其是在清朝初年经过战乱的百姓饱受战火洗礼,很多的田地都荒废了,人们流离失所,食不果腹,为了减轻百姓的生活负担,康熙颁布了永不加赋的规定,力促百姓能安居乐业,为了后来的康乾盛世打下牢固基础。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8:56:4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