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调味料令西方人着迷,进口中国后中国人也离不开,烧菜少不了
胡椒的传奇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由丝绸之路传入的各种食材和佐料,直接改变了中国人的食材结构和烹饪方法,让中国美食变得更有滋味!
丝绸之路有陆上与海上之分,不论是陆上还是海上,都给中国人带来了丰富的可食之物。在以前专栏里,笔者曾提到胡荽、胡豆、胡萝卜、大蒜、大葱、芝麻、葡萄、石榴、胡瓜(黄瓜),等等,都是张骞凿空西域时或是之后,引入的外来物种。

(黄瓜,原名胡瓜,非中国原产)
其中的胡荽,既是体质蔬菜,又是调味佳物。
胡荽[suī]即香菜,又叫芫菜。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菜部》称:“张骞使西域始得种归,故名胡荽”。胡荽有一种特殊的香味,除了作为药用外,最常用来做菜、调味。如现在冬天,流行喝羊肉汤,端上来时店主都会问食客“放不放香菜”,就是这原因。

(羊肉汤,必放香菜,可减弱膻味)
羊肉里放香菜,是西域人的吃法。西域人多牛、羊肉,在没有引进辣椒的明朝以前,香菜是极好的去膻增鲜调料。但是,是香味都有人喜欢,有人讨厌,香菜也这样,因为香味独特,有的人接受不了,所以,餐馆老板会问问“放不放香菜”。
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海上丝绸之路也为丰富中国人餐桌作出了贡献。其中,“胡椒”让人中国人在烧肉时又多了一种选择,“洋椒(辣椒)”则导致中国传统菜系之裂变,诞生了湘菜、川菜等以辣味见长的新菜系。

(香菜)
胡椒在今天看来很平常,但在古代是非常之物,西方人为它着迷,进口中国后中国人离不开,至今如此。
十五世末欧洲“大航海时代”,就是从寻找东方香料胡椒开始的。欧洲人酷爱这种香料,在被阿拉伯人控制后,主动开展了一轮“找寻胡椒运动”。

((胡椒园等西餐佐料))
胡椒,中国古人又称“昧履支”,味辛辣,有黑胡椒与白胡椒之分,系热带植物,原产印度,盛产南亚、东南亚。唐段成式 《酉阳杂俎·木篇》即称:“胡椒,出摩伽陁国,呼为昧履支。”
据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摩伽陁国为天竺(今印度)所属之国,古代中国多从海上进口胡椒,为什么要带“胡”字?或与胡椒最早从西域先传入中原有关,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引《广志》便称:“胡椒出西域。”

(胡椒园)
以肉为主菜肴的西域居民,烧肉必放胡椒,这种吃饭传到中原后很快被接受。《酉阳杂俎》称:“今人(唐朝人)作胡盘肉食皆用之(胡椒)。”因为香味独特,大受欢迎,身价很快便超过本土以麻辣见长的花椒。
从《齐民要术》引晋张华《博物志》“胡椒酒法”来看,魏晋时胡椒已进入中国古人的生活。这一时期,胡椒应该从西北、西南这两条陆上丝绸之路进口,在唐宋以后,主要由海上丝绸之路进口胡椒。

(欧洲人备餐,少不了胡椒)
胡椒在古代很长时间内都是奢侈品,一度是财富的象征。据《新唐书·元载传》,唐朝贪官、宰相元载被抄家时,竟然抄出了“胡椒至八百石”。虽然如此,古代消费量很大。
如在元朝,据《马可·波罗游记》,每日上市的胡椒有四十三担。在欧洲曾与金银同价,在中国,明朝时把胡椒当银子给官员发工资,每斤算一两银子。

(红烧肉,来点胡椒粉)
明朝时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胡椒进口量大增,明宣宗年间胡椒库存最多时达300万斤。所以徐光启《农政全书》称:“今南番诸国及交趾、滇南、海南诸地,皆有之。已遍中国,为日用之物矣。”
丝绸之路改变了中国饮食文化,这方面还有很多。如胡萝卜、黄瓜等蔬果类植物的引进,改变了中国人的食物结构;葡萄酿酒技术的传入,则让中国人餐桌上多了份情调,有“葡萄美酒夜光杯”那般气氛。

(葡萄红酒)
朱棣的御用宝剑被抢走 现在都不愿归还(永乐宝剑)
朱棣的永乐宝剑被英法联军抢走。我们都知道,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由于满清的腐败无能,使得西方列强打开了侵略中国的大门,他们不仅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还掠走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自此,拥有着5000年光辉岁月的文明古国,无数国家瑰宝全部流失海外,至今都没有归还。永乐剑我要新鲜事2023-04-06 00:42:190000康熙生前做了什么孽 为何死后墓穴总遭雷劈 谜团至今未解
一共遭受三次雷击,雷击事件至今是谜。我国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皇帝,而康熙帝无疑是其中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康熙帝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也是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他的在位时间长达61年,是我国皇帝在位时间最长的人物。康熙帝在位期间,秉承着“仁爱之治”的理念,大力发展经济、文化和外交,维护了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我要新鲜事2023-07-04 16:43:030001南京发现锦衣卫古墓 墓中出土一“海之蓝酒瓶” 价值十几个亿
蓝釉梅瓶,价格至少在十几亿。中国的历史悠久,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古墓。这些文物和古墓对于考古学家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历史。然而,中国的考古学家从来不会主动去寻找和挖掘古墓,大部分的古墓都是抢救性挖掘,意味着有人不小心挖到了古墓,考古专家才会出动进行挖掘。而且挖掘古墓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1:48:310000刘绪:夏文化探讨的现状与任务
在中国,关于夏文化的探讨,如果从20世纪30年代初徐中舒先生第一次把考古材料与文献记载相结合,提出仰韶文化是夏文化之说开始①,距今已有80多年历史。80多年来,随着考古资料的积累和学者们的孜孜探求,学界已取得相当大的共识。但是,由于考古学的局限以及当时文字材料的缺失,局部存在分歧不可避免,要求百分之百准确也不可能,探索之路仍然漫长。那么,近些年夏文化探讨发生了什么?我们今后怎么办?这是需要关注的。0000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巡礼—三国至隋唐(二)
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详细名单戳~重磅!“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揭晓!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公布!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0:17:5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