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知道吃,你知道“苹果”这个名称怎么来的?有点小复杂
“苹果”叫法的由来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苹果,小鸟都爱吃)
在通过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内地的水果中,栽植最为广泛、且成为大众消费水果主力品种的,应该是苹果。苹果是中国西部(西域)原产,还是由中亚传入中国西部,是有争议的,但在明朝之前还没有“苹果”这一叫法,是不争的事实。

(刚摘的苹果)
“苹果”这个名称,明朝才开始叫开,但写作“蘋果”。明王象晋《群芳谱》记载:“蘋果,出北地,赵燕者尤佳,接用林檎体。树身耸直,叶青似林檎而大。果如梨而圆滑,生青,熟则半红半白,或全红,光洁可爱玩,香闻数步,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过熟又沙烂不堪食,惟八九分熟者最美。”
《群芳谱》中所记述的,就是苹果品种之一。在“蘋果”称呼未出现前,苹果最早称为“柰”,与卓文君私奔的西汉文人司马相如《上林赋》称:“亭柰厚朴,梬枣杨梅,樱桃蒲陶。”其中的“亭柰”,分别指野生梨和苹果两种水果。

(古籍《群芳谱》)
早期中原并不产苹果,只出河西。晋郭义恭《广志》记载:“柰,有白、青、赤三种,张掖有白柰,酒泉有赤柰,西方例多柰,家以为脯,数十百斛蓄积,如收藏枣栗……谓之‘频婆粮’。”唐段式成《酉阳杂俎》亦称:“……白柰,出凉州(今甘肃武威)野猪泽,大如兔头。”
柰在汉代已有栽植。从《广志》所记来看,汉晋时张掖、酒泉这些河西地区,不只栽植苹果,而且已有苹果深加工,古人称苹果制品为“频婆粮”。值得注意的是,柰在引入中原后,栽植技术出现突破,出现用林檎木嫁接的技术,一直到今天都在运用。

(苹果园)
“频婆”,则是苹果的又一古名称,《群芳谱》即称:“柰,一名频婆,与林檎一类而二种,江南虽有,西土最丰。”既然已有“柰”,那古人为什么还要称之为“频婆”?有点小复杂。
有学者考证,“频婆”二字是从伊朗语sâb sêf音译而来。这一观点如果成立,更证明中国的苹果是从国外引进,与葡萄、石榴一样,应该均是西汉时从中亚,经古丝绸之路传入的。
明朝人嘴里的“蘋果”,应该是音译“频婆”的讹称,或是“频婆果”的简称,到清朝时,“频果”叫法已相当广泛,为社会接受,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即称:“柰,即频果……林檎即沙果。”至于现在写作“苹果”,则是简化而来。

(清代吴其濬撰《植物名实图考》中插图“柰”)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苹果品种,与本文所说的柰,即频婆是有区别的,频婆是一种绵苹果。但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苹果品种也非中国原产,是近代从欧美及日本等国引进,可以说是“新丝绸之路”交流成果。

(枝上苹果)
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重庆合川钓鱼城范家堰南宋衙署遗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1:02:530007新发现 | 重庆合川张家院子遗址考古收获——嘉陵江下游首次发现春秋时期巴文化遗存
张家院子遗址位于重庆市合川区钱塘镇湖塘村二社,地处嘉陵江下游左岸一级台地上,西北隔小溪沟与牛黄坝遗址相望,东南邻河坝院子遗址,西南临嘉陵江,分布面积1000平方米。张家院子遗址周边地理环境张家院子遗址全景(上为东)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7:02:580002嗜鸟龙:北美小型恐龙(长2米/类似鸵鸟/第三指内勾)
嗜鸟龙是一种兽脚亚目下的虚骨龙类恐龙,诞生于1亿5600万年前-1亿4500万年前的侏罗纪末期,体长普遍只有2米,主要以腐肉或者其他小型哺乳动物为食,最大的特点就是外形酷似鸟类,第一批嗜鸟龙化石是在美国怀俄明州发现的。嗜鸟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7:23:450000秦始皇陵为什么至今没挖完:谜底墓中藏(国际著名遗址不敢开)
1974年2月,一群农民在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打井时偶然发现了与真人、马一样大小的兵马俑。从此一个埋藏了两千多年的世界最大的地下王国展露在世人面前。至今40年过去了,关于令世人关注的神秘诱人的秦始皇陵地宫何时打开却一直没有答案,秦始皇陵地宫为什么不能挖?为啥都没能挖出秦始皇陵全貌?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真实原因吧。秦始皇陵不开挖真相我要新鲜事2023-05-11 00:19:0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