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热天流行一种娱乐活动,历朝后宫嫔妃都喜欢,因为太有趣,不少孩子如现代玩手游一样易上瘾
斗蟋蟀,古代热天最流行的一种娱乐活动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今天(7月31日)是中伏第10天,正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这种时候,大家都乐于呆在空调房看看电视,上上网,玩玩游戏。古人这个时候会做什么?也喜欢玩游戏——斗蟋蟀

(半蟋蟀图,左侧四小儿聚精会神)
斗蟋蟀,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夏秋文化生活,是一种积极的避暑方式,男女老少都喜欢玩,尤其是后宫嫔妃、贵族女人最热衷这种娱乐活动,不少小孩子亦如现代玩手游一样上瘾,一直玩到深秋。
这文章,就来说说古人斗蟋蟀的事儿。

(斗蟋蟀,绘画)
蟋蟀是热天最有趣的鸣虫之一。小暑有“三候”,其中之一候就是“蟋蟀居宇”、另外两个是“温风至”、“鹰始鸷”。到了大暑天时,蟋蟀已发育得很好了,这里乡村田野里蟋蟀最多。
中国人对蟋蟀的观察很早,《礼记》已提到了蟋蟀的习性:“季夏之月,蟋蟀居壁。”宋人罗愿《尔雅翼》称,蟋蟀“好吟于土石砖瓦之下,尤好斗,胜辄吟呜”。明生物学家王逵《蠡海集》中也称:“蛋阴性妒,相遇必争斗。”

(蟋蟀)
蟋蟀对环境的适应性非常强,只要有杂草生长的地方,蟋蟀就可能生长,可以生存,在中国分布极广。斗蟋蟀活动在古代很多地方都存在,至今不衰,与蟋蟀的分布广泛有直接关系。
在蟋蟀当令的夏秋两季节,古人捉来它们消遣取悦,在大热天找点乐趣。其中,后宫女人最热衷于斗蟋蟀,从唐宋后宫,到明清后宫,都有她们斗蟋蟀的记录。

(蟋蟀)
有一种说法是,玩斗蟋蟀开始为宫闱之乐,最早在后宫闲得无聊的嫔妃中间流行,后来传到民间。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即持这样的说法,宫中斗蟋蟀:“每至秋时,宫中妃嫔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

(唐朝后宫,现代影视再现)
一般认为斗蟋蟀活动始于唐代,根据就是《开元天宝遗事》中这种说法。这一说法不应该是事实,应该是民间先玩开的。有学者认为,斗蟋蟀与早期农人庆丰收活动有关,从田野里逮了蟋蟀后,就地挖个坑斗着玩,分出输赢,赢了就得到一个“丰收饼”,渐渐地斗蟋蟀传开了。
斗蟋蟀,民间又称“斗促织”、“斗蛐蛐”。在唐朝人玩开后,盛行于两宋,尤以南宋为最,还出了一位“蟋蟀宰相”贾似道。
贾似道确是斗蟋蟀高手,中国最早的一部研究蟋蟀专著《促织经》,就是他写的,全书共二卷,分论赋、论形、论色、决胜、论养、论斗、论病等,对如何养蟋蟀,怎么斗蟋蟀都有详尽的论述,很可惜这本书的内容大部散佚了。

(贾似道宴乐图)
贾似道因此被称为“蟋蟀宰相”,民间则称他“贾虫”。贾似道精于斗蟋蟀,身为宰相却不专心辅政治国,以致于成了“误国虫”。
据《宋史·贾似道传》,当年元军将襄阳城围困了,十分火急,可他“日坐葛岭,起楼台亭榭,取宫人娼尼有美色者为妾,日淫乐其中。”如果有人敢偷窥,麻烦大了,有一美妾的兄长站在门外,被贾似道发现,立即被绑了,扔进火中。因为酷爱斗蟋蟀,贾似道直接带着蟋蟀上朝议政,严肃的朝堂上不时传出虫鸣声。有一次,蟋蟀从他的衣袖内跳出来,竟跳到了皇帝胡须上。
到明清时期,“全国人民”都喜欢斗蟋蟀,连孩子都会斗蟋蟀,不少孩子就像现在玩手游上瘾一样,沉湎其中。内容丰富、方式多样的“鸣虫文化”,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达到高峰。

(明宪宗朱见深“行乐图”,喜欢斗蟋蟀)
明清时,一些人将之当成了谋生手段,斗蟋蟀成为职业行为。明人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称:“斗促织,壮夫士人亦为之。斗有斗场,场有主者,其养之又有师,斗盆筒罐,无家不贮备焉。”
明朝时,斗促织的风俗很盛,从民间到贵族,都喜欢斗蟋蟀,有的人连工作也不要了,学也不上了,“豪右以销其赀,士荒其业”,足可见斗蟋蟀之有趣之流行。

(清朝人斗蟋蟀,蜡像)

(清朝人斗蟋蟀工具,左侧为探子)
蟋蟀要求无“四病”,即仰头、卷须、练牙、踢腿;外观颜色也有尊卑之分,“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体形雄而矫健为上,最受玩家青睐。
斗蟋蟀与人类体育赛事一样,“选手”也有等级之分,要挑重量与大小差不多的,用芡草或马尾鬃做成的“探子”挑引,让它们互相较量,几经交锋,败的退却,胜的张翅长鸣。
斗蟋蟀从六月暑天玩起,到秋天更最为流行,故又有“秋兴”一说,老北京则称为“京秋雅戏”,至今流行!

(现代小儿斗蟋蟀)
「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武昌鄂城东吴墓
三国时代东吴墓葬。分布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和鄂州市鄂城区。其年代范围自吴孙权黄武年间迄吴末(222~280)。武昌吴墓多分布于任家湾、钵于山、河坡山、莲溪寺等处,鄂城吴墓分布在西山的南麓和东北麓以至樊口一带。鄂城是孙权称吴王时的都城,于221年改名武昌。其后东吴定都建业(现南京),仍以武昌为西都,后主孙皓曾一度迁都武昌。武昌吴墓和鄂城吴墓的发掘分别始于1953年和1956年,迄今已清理了百余座。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5:36:200000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研究 | 万邦林立“有娀”乃大
有娀是中国古史上的族名、国名、都城之名。在万邦林立的龙山时代,有娀因其女简狄“吞卵生商”而名声显赫;其都城因“桀败于有娀之墟”成为古史地标。从考古学上解读有娀史迹,始于古文字大家于省吾先生,后因殷墟五号墓、太谷白燕、忻州游邀和神木石峁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有娀的历史才逐渐清晰,历历可辨,晋陕高原的龙山时代才越发鲜活丰满,令人赞叹。时间一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0:11:120004马王堆3号汉墓的这件文物,证明了墓主人身份,还推翻了历史记载
在马王堆1号汉墓的光环下,很多人甚至不知道马王堆3号汉墓。这次的发现大概能让一些人注意到马王堆3号墓。3号墓出土文物也是很丰富的,有千余件,主要有帛画、帛书、简牍、兵器、乐器、漆器、木俑、丝织品等。以下为墓中所出的部分重要文物帛画:T形帛画、车马仪仗图、车马游乐图、导引图帛书:《老子》甲本、乙本、《战国策》、《周易》、《五星占》、《相马经》、《医经方》、《地图》3幅等。我要新鲜事2023-09-09 20:35:330000嵴鼻龙:大型肉食恐龙(长5-6米/鼻骨长有细小冠饰)
嵴鼻龙是一种兽脚亚目下的角鼻龙科恐龙,诞生于1亿5000万年前的侏罗纪末期,体长普遍可以达到5-6米,属于大型肉食恐龙的一种,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鼻骨上方长有数个细小的片状骨质突起,被认为是争夺交配权而产生的饰物。嵴鼻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5:54:530000永远没有积雪的古墓 盗墓贼自称遇到女鬼(诡异古墓)
盗墓遇到女鬼只是一个女子形象。我国山西有一个十分特别的小土堆,当地人说在这上面很少能够留下积雪,因为在山西北部,冬季会经常下雪,而且长时间都无法消融,但是这个小土堆不一样,也是留下了一些神秘色彩,不过更加神秘的还是在2003年一个盗墓贼的报警电话,说自己遇到了女鬼。盗墓贼的电话我要新鲜事2023-05-11 09:43:4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