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716

2022年游学:文明之光 滕州岗上遗址考古发现成果展

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7:46:010

#头条创作挑战赛#受困于疫情,整理一下今年去参观玩耍过的地方。离得最近的应该是今年10月份单位组织活动去参观这10年山东地区所取得的建设成果展,结果我们这些人看着看着就跑到了隔壁展厅的“文明之光 滕州岗上遗址考古发现成果展”。

一把手铲,见证中华大地满天星斗;几代耕耘,赓续中国考古百年华章。经过多年考古工作,滕州岗上遗址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大汶口文化社会的认识,具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荣获“202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岗上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我们在海岱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和早期国家起源研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展现了五千年前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城市、社会分化、权力集中等文明现象,是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成的关键节点,代表了早期国家发展的重要阶段,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

什么是文明?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是什么?中国学者经过多学科联合攻关研究,提出了符合中华文明特质的判断社会是否进入文明的标准。目前中国考古学界普遍认为,距今5000多年前,中华文明已经形成,各地区先后绽放出文明之花。岗上遗址发现有城址,迈入了等级社会,有早期国家的形态和特征。

岗上遗址是我国古文字的重要源头。我国史前图像符号出现较早,海岱地区的图像文字出现于大汶口文化晚期,在莒县陵阳河和大朱村等遗址都有发现,数量超过20个,不重复的图像接近10种。学者们认为这是迄今所知中国文字的源头之一,或称为图像文字,代表了文字发展的一个阶段。在岗上遗址发现的大口尊上便发现有“斤”字形图案。

岗上遗址是我国棺椁制度的重要源头。史前棺椁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棺椁制度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葬具有石、陶、木等材质。作为主流的木质葬具,产生和初步发展于距今6000年左右,随着社会复杂化的进程,到距今5300-4300年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岗上遗址出现了突出器物箱的葬具结构,以焦家遗址为代表的鲁北地区出现了棺椁俱全的葬具形式,二者共同构成了我国最早的棺椁制度,是棺椁制度的重要源头。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是海岱地区文明起源,社会复杂化开始加速发展的阶段,也是海岱地区文化对外扩张的鼎盛时期,开启了大范围的文化交流互动,不同地区文化因素互受影响。这一时期大汶口文化往西扩张进入豫东,王楠进入苏北、皖北,从而使海岱文化区最终形成。公元前3千纪的前半叶前后,红山、良渚、大汶口、石家河文化均发展出高度发达的早期文明,呈现出了“满天星斗”的态势,并与以中原文化区为代表的华夏文明体系之间互动共融,促进了中原文化的文明化进程,最终逐渐融入华夏文明之中。

岗上遗址历年来发现了大批珍贵文物,尤其是近年来在打击盗墓活动中收缴的大批玉器,既具有红山文化风格,又有良渚文化风格,是研究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岗上遗址考古发掘出的贯耳壶,同良渚遗址出土者如出一辙。

海岱地区的彩陶,始见于北辛文化(距今7300-5800年),一直延续至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的彩陶装饰,主要是在豫中地区仰韶文化的传播和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后来大汶口文化开始反向影响中原乃至关中地区,在陕西杨官寨遗址发现了大汶口文化特色的彩陶壶。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