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致南京“看海”,但全城“抓鱼抓虾”太夸张,“鱼照”疑造假
从南京“全城看海”谈古代下水道管理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南京下了一天的暴雨,称其“水漫金陵”也说得通,雅称之“全城看海”。先上图——





更夸张的是,有媒体形容南京全城“抓鱼抓虾”,有图(见下)为证:一年轻人手持一条大鱼对人群展示着。另一张照片是一手手拿小龙虾,脸未出来。初看很吃惊,南京今天真的成灾了,但细看觉得这“鱼照”不对劲,我现在就在南京呢。



我也曾是记者,也曾根据新闻需要摆拍过,觉得这“逮到大鱼”的照片有问题(转发上来供网友审视。别说盗图啊)。一是抓鱼者不像一般“市民”;二抓鱼的过程呢?这比提着大鱼更有的新闻性的。三怎么就他抓到了,如果有其他市民抓到鱼,照片为什么不公开?四哪来这么大的鱼,这淹水路不应该出现鱼,这条少说也有三四斤,菜场或居民区跑出来的?

再一看下面的信息来源,我什么都明白了,都是熟人,不多说了,说多不好,还是说说古代怎么管理下水道吧。
老实说,南京这些年的城建和管理都是很不错的,我是看着南京从“农村化”走向“现代化”的,以前的南京很不美。南大应该很干净吧,但十来年前我到南京大学内拍拉贝故居时,门旁竟然成人的排渠物。我发到回凤凰周刊后,编辑部最后把这张照片拿下了,给南京一点面子。
至于乱扔杂物,往下水道里倾倒垃圾的现象,南京至今也没有断绝(估计其他城市也这样)。如此这般,就是把南京的下水道挖得比河宽,遇到今天这样的大暴雨也会“淹城”的。
古代中国人很早就有“城市下水道”的设计理念。
中国迄今考古发现最古的下水道,是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址上的下水道,至今约4300年。而最出名的,要数1983年发现的河南偃师尸乡沟商代早期都城城址,其上发掘出了在今天看来也不落后的城市排水系统。
在东二城门的路土之下,有一处构思巧妙的石木结构排水沟,沟宽2米,底部用石板铺砌,自西向东呈鱼鳞状,与水流方向一致。两壁用石块砌成柱状,每石柱之间夹砌木柱一根,木柱与石柱共同承托上面的木盖板(见图1)。宫城内每座宫殿,也都有自成系统的排水网,用暗沟通到外面。近3000年后的明清皇家紫禁城,其下水道系统设计,也不过如此。

(先秦临淄下水道)
中国古人精于下水道设计,还有一套成熟的管理体系。如在周代,即便各个诸侯国,也都成了一套完整的城市给排水设施和相应“公务员”编制,以保证城市在多雨季节的秩序,不致成灾。如在齐国故城临淄遗址上,便考古发现了完好的城市排水渠,我曾专程前去考察,其先进和设计之巧令人惊叹,放在今天也不过时。
从《周礼·地官》所记来看,当时负责防洪的最大官职是“司空”,“掌水之事”。其行政级别很高,仅次三公,与六卿相当,放在今天应该是城乡建设部部长了。
这一制度为秦汉继承,据《后汉书·百官志》记载,汉代也设有司空一职,汉代的“城建部部长”同样要负责城市的下水道,城市规划、开浚沟渠、修筑堤坝等都在其职权管理范围内。
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著作《管子·度地》中提出,水患为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的“五害”之首,建议设置水官,并安排责任人,加强对包括沟渠在内重要设施的巡视,所有应当整修的地方都应该安排人员修缮。
在隋唐以后,城市排系排水系统一般由“工部”负责设计,日常管理这类具体事务均责任到人。
但是,有好的设计,好的建设,还得有一流的管理。与今人相比,古人在下水道的管理上,似乎更为较真,这从历代有关下水道的管理制度上,便可以看出。
早期对城市管理最为严格的,大概算是商代。虽然目前没有发现商人关于京城下水道管理方面的具体文字,但可以从商人对城市环境的管理上,看出一二。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商代有这么一条规定:“刑弃灰于道者”。意思是,把灰倒在街道上要负刑事责任。

(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考古发现的排水沟)
灰是柴草燃烧后的生活垃圾,倒在路上,表面上是影响环境卫生,实际危害很多,如被雨水冲刷到下水道后,极容易堵塞下水道,所以商人对这种行为处罚很重。具体重到什么程度?“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即如果把灰倒在街道上,要将其手剁掉。
此刑古代常用于偷盗行为,乱倒垃圾与之同罪,在今人看来太恐怖。其实古人也觉得过了,孔子的弟子子贡便曾就此问老师,孔子的回答传有两个版本,其中之一是:“知治之道也,弃灰于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则斗,斗必三族相残也,此残三族之道也,虽刑之可也。”孔子所言大概意思是,这说明商人懂得城市治理的道理,将垃圾倒在街上会引起行人不满,引发群体事件,影响社会稳定,所以对之予以严惩是可以的。
乱倒垃圾都如此,如果破坏下水道大概更麻烦了。这种严惩手段,体现了古人“治则刑重,乱则刑轻”的思想,为后来的秦国效仿。公元前359 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时,所制定的《秦律》中有这样的规定:“弃灰于道者被刑。”禁止扔垃圾直接减少了排水沟被淤塞的可能,间接保护了城市下水道的畅通……
如果现代的城市管理者,都能像古代这样管下水道,还会出现年年扒年年淹吗?我看是不会出现南京这样“全城看海”现象的,至于“抓鱼抓虾”更是不可能!

(江西赣州古城宋代地下主排水道,人称“福寿沟”,至今仍在使用,新华社照片)
(注,部分图源网络)
农民工捡到的一块破铁 居然是中华第一龙(国宝文物)
农民工捡到的C字型铁块是龙纹玉。内蒙古的农民张凤祥在后山挖坑种树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一个C字形状的铁块。起初,张凤祥以为挖到了一块破铁,想着拿回家卖给废品站,说不定能给弟弟换两块糖吃。结果小弟弟却看上了这块破铁,于是把它当做玩具,用绳子拴起来,放到地上拖着玩。就这样,小弟弟拖着铁环在村子里头到处跑。铁块变玉我要新鲜事2023-12-20 18:25:000000兵马俑身上发现神秘指纹,研究后揭秘了其真实身份,年龄只有14岁
五一小长假,已经拉开序幕,蠢蠢欲动的人们,早已经磨刀霍霍。要怎么度过好不容易拼凑起来的小长假?有的人已经在堵在了路上……这着实需要好好计划一番,毕竟枯燥的生活,需要假期来调剂。世界那么大,我们总不能买个地球仪转着玩,还需要亲身去走一走才能不负时光,不负青春。那么五一假期,您想好要去哪里耍了吗?我要新鲜事2023-06-06 20:47:260000「预告」“中国考古大讲堂”第二季第九期丨林瀚《泉州:10-14世纪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中国考古大讲堂”第二季水下考古系列讲座第九期,将于2022年12月7日(星期三)19:30准时上线直播。本场讲座由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副馆长林瀚为大家带来《泉州:10-14世纪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中国考古大讲堂内容介绍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6:14:100000怪味龙:亚洲巨型食草恐龙(长15米/距今1亿年前)
在七大洲中,亚洲是发现恐龙化石最多的地方,这里曾生活过许多大型、巨型恐龙,比如今天要介绍的怪味龙,一起去认识看看。怪味龙基本资料怪味龙是一种亚洲的巨型食草恐龙,它体长15米,与特维尔切龙、葡萄园龙差不多大,在目前已知的774种恐龙中排在第89位,生活在距今1.12亿年-1亿年前的早白垩世。怪味龙化石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0:17:180000慈禧嘴巴里的夜明珠 到底在谁手里
慈禧对珍宝的热爱是众所周知的,这一点无需多言。她一生致力于收集财宝,将其视为一种奢华的消费方式。翡翠西瓜和翡翠白菜都是家喻户晓的,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那颗无价的夜明珠。慈禧去世后,夜明珠被安放在她的口中,但它并没有永远地与慈禧一同沉入地下,它有着自己的命运和前途。我要新鲜事2023-08-23 18:23:3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