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树祥:铄石流金──湖北大冶铜绿山考古发现与解读
2016-10-02 陈树祥 历史考古与上古文明

湖北大冶铜绿山不但蕴藏丰富铜矿,还有古人采冶铜矿所留下的岁月痕迹,当地保留的矿冶遗址是目前中国最大、最完整的遗址之一,是解决中国青铜技术来源与发展之谜的关键。甫经发现,引起社会极大关注。日后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建成的遗址博物馆,以及遗址保护、多学科研究所取得系列丰硕成果,在中国和世界矿冶史上谱写了新篇章。
台湾中正大学历史学系于2016年9月29日邀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树祥前来演讲铜绿山的考古发现与解读,以了解现在最新的发掘和研究成果。陈树祥老师目前是铜绿山遗址区考古领队,对矿冶考古的研究透彻并且富有热诚,当天的演讲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相当精采。当日演讲内容摘记于下:
首先,陈老师谈及铜绿山铜铁矿资源的形成,以便听众了解为何铜绿山具备如此丰富的矿业资源,并介绍铜绿山的自然环境。其成矿时代可追溯至燕山早期(距今2.05~1.63亿年),而大致定型于喜马拉雅期(距今55~百万年),矿体特征为出露地表,因此可以轻易观察到氧化现象。铁帽、氧化铜矿显现于矿山地表,这不仅给喜铜植物如海洲香薷、蝇子草、鸭跖草等肆意生长提供了良壤,也给古人寻找和采掘矿藏资源创造了条件。
不过,铜绿山的铜矿资源虽然看似容易找寻,但在历史长河中因采掘兴衰、尘封等出现间断,至大清一朝竟不为人知,直到1950年代重新被矿师夏蓉湘发现,铜绿山铜铁资源才被国家列为重要开采对象。铜绿山的矿冶遗址之谜于1970年代,在现代开采中陆续显露,197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获悉后委派专家前来调查,初步确定铜绿山遗址的重要价值。 1974-1985年以王劲先生为考古领队的团队,首次进行长达十一年的多学科抢救发掘,从而开辟了中国考古学——矿冶考古及青铜器研究这一全新领域。
接着陈老师谈到铜绿山矿冶遗址的重要考古收获,包括从商周到隋唐的矿井,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冶铜炉、矿区遗留数百万吨的铜矿石、废土石等。学者们对考古发现进行研究后,可大致复原古人的采冶技术与操作链。
首先是找矿,由于当地铜矿脉有的显露,可由肉眼观察到铜矿石,或者以喜铜植物生长地为标志寻找铜矿带。
确定了富铜矿点后,古人进行开采。先是露天开采,当开采距地表深20米—30米后,可能因露天采坑塌方、雨水等因素使露采难以继续,于是,发明地下井巷开采的系列技术。地下井巷开采技术是一次采矿的大变革,必须较好地解决追踪矿脉、井巷围岩支护、井巷拓展、排水、通风供氧、照明及提升等系列复杂的技术。随着矿石需求不断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井巷支护等系列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使用木吊锤引寻井巷大小,创新竖井、斜巷、台阶等开采与支护技术,使井巷开采断面不断向更加规整、高阔方向发展,使采掘深度可至近百米。为了避免地下矿工发生缺氧窒息和透水风险,发明了通风换气技术与排水技术;为了便捷提取矿石、排水并向井下运送人员和物质,发明了先进的木辘轳多段提升技术。
至于开采出来的矿石则先经选矿,再将矿料运至冶炼场,进行精选或整粒、配矿等加工处理,然后入炉冶炼,获得含铜成分甚髙、规格和重量较为统一的铜锭产品,以便运输及流通。当地发现的冶炼炉即是为了冶炼粗铜而制造的,冶炼遗迹的发现不仅显现古人冶铜操作链条,也是学者复原古代冶炼炉的钥匙。春秋时期的冶炼炉已被复原,并且经过实验证实其使用方法。这是一种十分先进的鼓风土筑竖炉,可以连续加料冶炼、间接排放炉渣和铜液。
铜绿山遗址的考古发现,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采冶遗址中规模最大、采冶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冶炼水平最高的采冶遗存,是人类遗产的无价之宝。当前铜绿山遗址Ⅶ号矿体采矿遗址已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诚然,由于当时发现的遗址坐落在Ⅶ号矿体上,使该这一经济价值预计达10亿人民帀的矿体不能开采,为此,引发了长达八年的关于该遗址是原地保护还是搬迁保护的大讨论,最终由国务院一锤定音,同意铜绿山Ⅶ号矿体遗址原地保护方案,充分反映了民族、国家对铜绿山遗址保护的慎重和重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于2001年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发现之一。
近几年,为了配合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而开展新一轮考古工作,又获得重大收获。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四方塘春秋墓地的发现。该墓地不但可与史料互相应证,而且该墓地完整地反映了矿冶生产各个环节中的职业分工,甚至在在岩阴山脚遗址发现了矿工劳动时遗留的脚印。这些发现极大程度地还原当时的工作场景、生产分工与产业链。由于这些新发现的重要性,被评为201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最后,陈树祥老师回归历史,他认为铜绿山遗址证明了楚国掌握铜矿资源的历史事件,楚国掌握了铸造兵器的铜矿资源,因此成就了楚国的霸业,其版图大小居当时世界第二。楚国因资源无虞,青铜铸造技术冠于列国,包括高超的失蜡法技术、灵活的分范合铸技术、复合剑的铸造等,皆为先秦时期世界青铜铸造技术的巅峰之作。大冶铜绿山矿冶遗址为我们找到另一个切入楚国矿冶历史的入口,若日后再加以深入研究,或许也是认识中国南方青铜技术发展历史的入口。
(邱诗萤整理)
“全球视野下的旧石器技术学高级研习营”综述
2月15日至28日,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举办的“全球视野下的旧石器技术学高级研习营”在武汉开营。本次研习营邀请了法国大学研究院院士、法国巴黎第十大学考古学与民族学系终身教授艾瑞克·博伊达作为主讲,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李英华教授全程翻译,周玉端副教授协助教学。我要新鲜事2023-05-22 13:30:000002正定隆兴寺在壁画修复中发现了什么?
隆兴寺位于石家庄市正定县东门里,是1961年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摩尼殿是我国现存较早、寺内唯一有明确纪年的宋代木构建筑,殿内所有墙壁除内槽背面俱绘壁画。▲摩尼殿平面图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7:12:460003多刺甲龙:英国中型甲龙类(长4.6米/臀部长有整块板甲)
多刺甲龙是一种覆盾甲龙亚目下的甲龙科恐龙,诞生于1亿3200万年前-1亿12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早期,体长可达4.6米,属于中型恐龙的一种,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臀部荐骨部位带有一块硕大单一的甲壳,并且背部长满了尖刺,第一批多刺甲龙化石是在英国发现的。多刺甲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7:56:040000陈志华:中国古代园林
中国造园艺术在世界上自成体系。世界上大致有五个造园体系:意大利的、法国的、英国的、伊斯兰国家的和中国的。其中,意大利、法国和伊斯兰国家的园林都是规则的几何形。英国和中国则同是自然风致式,但英国园林以天然牧场风光为基本格调,大面积的缓坡草地,点缀一些疏林老树和池沼,中国园林则以典型地再现荒莽的山水之美为特色。0000中国考古百年 5项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推介
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值此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之际,开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同时,由中国考古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提名,从已挂牌的考古遗址公园项目中推荐22项候选项目,线上投票产生5项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分别是北京周口店遗址、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福建三明万寿岩遗址、四川成都金沙遗址、陕西秦始皇陵。?北京周口店遗址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0:04:3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