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先一年分两季无秋冬,那么“夏季”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为何一年中最热季节叫“夏季”?
本文作者 倪方六
2017年5月5日,立夏。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

(古人的夏日家居生活,杨柳青版画)
到了立夏,大自然会有很多变化,《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立夏三候:一是蝼蝈鸣;二是蚯蚓出;三是王瓜生。《逸周书·时讯解》也称:“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上面文章说了,立夏是古人很看重的一个节气,进行还会有重要的“迎夏仪式”,民间则很实在,会好好地吃一顿,江南最流行的是“尝新”活动,江浙一带,人们会备酒食为欢,好像送人远去,名为“饯春”。
崔骃在赋里说:“迎夏之首,末春之垂。”吴藕汀《立夏》诗也说:“无可奈何春去也,且将樱笋饯春归。”而更重要的是,立夏过,人们喝冷饮就多了,成是暑天的重要消费现象。

(古人立夏活动)
但是,从史料来看,早期一年只分春秋两季,四季划分是后来出现的。那么,“夏季”概念是何时形成的?
深究其义,便复杂起来了。在“春”、“夏”、“秋”、“冬”4字中,“夏”和“冬”的字形与本义都不太好解释,尤以“夏”字最为难懂。学术界都知道,在已发现的中国最早系统文字甲骨文中,至今没有找到被公认的“夏”字。

(金文“夏”字)

(疑似甲骨文“夏”之一)

(疑似甲骨文“夏”之二)
一年有四季,这是时序常识。而“夏”字对中国人来非常重要,情绪很深,“华夏民族”比泰山还重。那么,为什么甲骨文中无“夏”字?
一种观点是,殷商时期一年只分“春”与“秋”两季,尚无四季之说,将年称为“春秋”即是侧证。
但这种解释是没有力量的,在殷商之前,还有中国最早的朝代夏朝呢,为什么后朝无前朝的只言片语?这篇文章暂且不论。

(甲骨文)
有一个事实是,后来出现夏季与冬季乃农业生产、民人生活之需要,是历法发展的结果。
这种“春秋代年”现象,在孔子生活的东周时期是流行概念,鲁国编年体史书起名《春秋》就是这原因。此书经孔子本人修订后影响很大,史家干脆将这段中国历史称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从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虞书·尧典》记载来看,包括“夏季”在内的四季说法,在传说中的尧帝时代(一般认为是公元前2000年前后)已出现,尧帝曾指令相关官员编订历法,即所谓“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记载:“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尚书》有古今之分,故书中所记史料有的真伪难说。但在孔子生活的时代,春夏秋冬四季概念已为社会普遍接受,应该是肯定的。

(立夏风俗:秤人)
《诗经·小雅》中的《四月》诗开头即称:“四月维夏,六月徂[cú]暑。”(阴历四月进入初夏,六月酷暑天就来了)。
到春秋时,“天有四时,春秋冬夏”已是常识,人所共知。随后,在战国时期正式形成了二十四节气,有了“立夏”。

(夏日江南女,绘画)
新书推荐丨《寻找失落的文明:良渚古城考古记》
作者:刘斌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7月ISBN:9787554023037定价:68元作者简介刘斌,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考古学会会长。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长。曾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良渚古城发现者。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1:42:360000叶嘉莹:我想在离开前,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下
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上映后,97岁的叶嘉莹先生开始走入更多人的视野。诗人痖弦在《掬水月在手》中回忆说:“到了端午节(诗人节),新旧两派诗人原本是不在一起吃粽子的。大家对屈原的解释定义不一样,所以你吃你的粽子,我吃我的粽子;你纪念你的屈原,我纪念我的屈原。”直到新旧诗派看到叶嘉莹对传统诗词曲的研究文章,才调和了彼此的诗论争吵。叶嘉莹听顾随先生讲课笔记原件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9:43:290000古代活人陪葬,人进去以后能在墓穴中活多久?真实情况让人唏嘘!
随着考古发现,殉葬制度于历朝屡见不鲜。无论是史前早期诞生于黄河流域的人类文明,亦或是夏商周乃至汉唐及明清,挖掘出的墓葬群中,许多都出现陪葬者的骸骨。并且,经过专家鉴定,不仅有死殉,还有更为残酷的活人陪葬......那么这些鲜活的生命,被赶入墓中大约能活多久呢?通常认为,采用人殉是在墓主死后,跟其一块被掩埋在墓碑里。但除了这种较为常见的同时入葬方式以外,另有两种:早于墓主跟晚于墓主。我要新鲜事2023-05-29 20:46:420000祝贺!2021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揭晓
作者:文博中国10月20日,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南京百会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协办的“2021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推介活动”终评会在京召开。由文物修复、文物保护、科技考古、博物馆等相关领域的15名专家组成终评委员会,经过材料审阅、项目汇报、专家询问、综合评议,实名投票遴选出“2021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和“2021全国优秀文物藏品修复项目”。2021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