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先一年分两季无秋冬,那么“夏季”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为何一年中最热季节叫“夏季”?
本文作者 倪方六
2017年5月5日,立夏。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

(古人的夏日家居生活,杨柳青版画)
到了立夏,大自然会有很多变化,《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立夏三候:一是蝼蝈鸣;二是蚯蚓出;三是王瓜生。《逸周书·时讯解》也称:“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上面文章说了,立夏是古人很看重的一个节气,进行还会有重要的“迎夏仪式”,民间则很实在,会好好地吃一顿,江南最流行的是“尝新”活动,江浙一带,人们会备酒食为欢,好像送人远去,名为“饯春”。
崔骃在赋里说:“迎夏之首,末春之垂。”吴藕汀《立夏》诗也说:“无可奈何春去也,且将樱笋饯春归。”而更重要的是,立夏过,人们喝冷饮就多了,成是暑天的重要消费现象。

(古人立夏活动)
但是,从史料来看,早期一年只分春秋两季,四季划分是后来出现的。那么,“夏季”概念是何时形成的?
深究其义,便复杂起来了。在“春”、“夏”、“秋”、“冬”4字中,“夏”和“冬”的字形与本义都不太好解释,尤以“夏”字最为难懂。学术界都知道,在已发现的中国最早系统文字甲骨文中,至今没有找到被公认的“夏”字。

(金文“夏”字)

(疑似甲骨文“夏”之一)

(疑似甲骨文“夏”之二)
一年有四季,这是时序常识。而“夏”字对中国人来非常重要,情绪很深,“华夏民族”比泰山还重。那么,为什么甲骨文中无“夏”字?
一种观点是,殷商时期一年只分“春”与“秋”两季,尚无四季之说,将年称为“春秋”即是侧证。
但这种解释是没有力量的,在殷商之前,还有中国最早的朝代夏朝呢,为什么后朝无前朝的只言片语?这篇文章暂且不论。

(甲骨文)
有一个事实是,后来出现夏季与冬季乃农业生产、民人生活之需要,是历法发展的结果。
这种“春秋代年”现象,在孔子生活的东周时期是流行概念,鲁国编年体史书起名《春秋》就是这原因。此书经孔子本人修订后影响很大,史家干脆将这段中国历史称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从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虞书·尧典》记载来看,包括“夏季”在内的四季说法,在传说中的尧帝时代(一般认为是公元前2000年前后)已出现,尧帝曾指令相关官员编订历法,即所谓“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记载:“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尚书》有古今之分,故书中所记史料有的真伪难说。但在孔子生活的时代,春夏秋冬四季概念已为社会普遍接受,应该是肯定的。

(立夏风俗:秤人)
《诗经·小雅》中的《四月》诗开头即称:“四月维夏,六月徂[cú]暑。”(阴历四月进入初夏,六月酷暑天就来了)。
到春秋时,“天有四时,春秋冬夏”已是常识,人所共知。随后,在战国时期正式形成了二十四节气,有了“立夏”。

(夏日江南女,绘画)
过去有一群体劳动时不穿衣服,原来竟是风俗
三峡纤夫光裸风俗文/倪春明三峡工程上马后,除了自然景区消失外,许多人文景观也再无踪迹了,在三峡生活了几千年的纤夫不再有,有关他们的故事,只在传说中寻找,在景观表演时看到。(三峡纤夫塑像)所谓“纤夫”,是指那些拉船为生的人,“三峡纤夫”自然就是在三峡一带拉船谋生的人。三峡纤夫是外面的叫法,当地人称之“桡夫子”。桡夫子的口碑不好,过去有句俗话叫——“说尽道绝的戏班子,做尽道绝的桡夫子。”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0:44:090000广州发现的一座古墓 专家表示主人身份高贵(贵人墓葬)
广州发现的一座古墓没有发现有价值的文物。2012年,广州一建筑工地上挖出一座古墓,闻讯赶来的考古专家立即对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当把墓室周围的夯土挖开后,硕大的大理石墓室大门,再加上元代的墓室风格,让在场的专家兴奋不已。因为这样的古墓显示着墓主人非富即贵,内部肯定有很多宝贝陪葬。带着种种好奇,专家组请来了挖掘机,将墓门上的封条时吊起,此时古墓的墓门才真实的呈现在眼前。打开墓葬我要新鲜事2023-12-04 21:00:5700002020年游学:山东地区北朝时期佛造像的繁盛
接上文2020年游学——山东古代佛教造像概述,山东佛教艺术遗存主要有三种:石窟、摩崖石刻和单体佛造像。这些佛造像以现在的青州为中心分布,那里是北朝和唐宋时期山东地区的佛教艺术中心,所以造像风格也最为精美。从时间角度来讲,首先是北朝时期的佛造像。北朝包括了北魏、、东魏、北齐三个时期。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1:54:220001荐书 | 陈雍先生新著《考古何为》:深刻又生动的考古公开课
从《说说考古》到《考古何为》,陈雍先生一直在探索用更散文化的文体讲述考古学,让考古学走进大众视野和社会生活中。如果说《说说考古》是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那《考古何为》则是在提高的基础上普及。作者:陈雍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8月定价:98.00元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8:33:260000山西出土罕见古墓,专家研究发现“蹊跷”,立即喊停请求支援
山西出土罕见的古墓,考古专家展开抢救性发掘,却在过程中发现“蹊跷”,立即喊停请求北京专家支援。那么,考古专家究竟发现了什么?我要新鲜事2023-05-01 22:31:0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