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先一年分两季无秋冬,那么“夏季”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为何一年中最热季节叫“夏季”?
本文作者 倪方六
2017年5月5日,立夏。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

(古人的夏日家居生活,杨柳青版画)
到了立夏,大自然会有很多变化,《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立夏三候:一是蝼蝈鸣;二是蚯蚓出;三是王瓜生。《逸周书·时讯解》也称:“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上面文章说了,立夏是古人很看重的一个节气,进行还会有重要的“迎夏仪式”,民间则很实在,会好好地吃一顿,江南最流行的是“尝新”活动,江浙一带,人们会备酒食为欢,好像送人远去,名为“饯春”。
崔骃在赋里说:“迎夏之首,末春之垂。”吴藕汀《立夏》诗也说:“无可奈何春去也,且将樱笋饯春归。”而更重要的是,立夏过,人们喝冷饮就多了,成是暑天的重要消费现象。

(古人立夏活动)
但是,从史料来看,早期一年只分春秋两季,四季划分是后来出现的。那么,“夏季”概念是何时形成的?
深究其义,便复杂起来了。在“春”、“夏”、“秋”、“冬”4字中,“夏”和“冬”的字形与本义都不太好解释,尤以“夏”字最为难懂。学术界都知道,在已发现的中国最早系统文字甲骨文中,至今没有找到被公认的“夏”字。

(金文“夏”字)

(疑似甲骨文“夏”之一)

(疑似甲骨文“夏”之二)
一年有四季,这是时序常识。而“夏”字对中国人来非常重要,情绪很深,“华夏民族”比泰山还重。那么,为什么甲骨文中无“夏”字?
一种观点是,殷商时期一年只分“春”与“秋”两季,尚无四季之说,将年称为“春秋”即是侧证。
但这种解释是没有力量的,在殷商之前,还有中国最早的朝代夏朝呢,为什么后朝无前朝的只言片语?这篇文章暂且不论。

(甲骨文)
有一个事实是,后来出现夏季与冬季乃农业生产、民人生活之需要,是历法发展的结果。
这种“春秋代年”现象,在孔子生活的东周时期是流行概念,鲁国编年体史书起名《春秋》就是这原因。此书经孔子本人修订后影响很大,史家干脆将这段中国历史称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从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虞书·尧典》记载来看,包括“夏季”在内的四季说法,在传说中的尧帝时代(一般认为是公元前2000年前后)已出现,尧帝曾指令相关官员编订历法,即所谓“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记载:“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尚书》有古今之分,故书中所记史料有的真伪难说。但在孔子生活的时代,春夏秋冬四季概念已为社会普遍接受,应该是肯定的。

(立夏风俗:秤人)
《诗经·小雅》中的《四月》诗开头即称:“四月维夏,六月徂[cú]暑。”(阴历四月进入初夏,六月酷暑天就来了)。
到春秋时,“天有四时,春秋冬夏”已是常识,人所共知。随后,在战国时期正式形成了二十四节气,有了“立夏”。

(夏日江南女,绘画)
王明辉:红山文化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兼论古代变形颅习俗
由于受到颅骨枕部变形的影响,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和田家沟墓地出土人骨的体质特征存在不同程度的阔颅和面部扁平度大等特征,与古蒙古高原类型居民存在一定相似性。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红山文化古代居民的体质类型仍然属于高颅阔面的古东北类型,与古蒙古高原类型关系不大。最后,文章对变形颅现象的分布、演变过程及颅骨变形的目的和意义进行讨论。一、红山文化古代人群的体质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1:05:100000广东制造瓷器的历史有多久远?大埔、饶平有证据,考古老李有话说
广东的瓷器制造,从目前角度来看,也是闻名于世的。特别是现代粤东地区的潮州与梅州的大埔,产品从艺术品到日用品,那是相当的漂亮!先欣赏一下潮州的精品:再来欣赏一下大埔现代窑口的精品:大埔的瓷器有自身特点,而潮州更有中国瓷都的美誉,显然都不是白给啊。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4:11:360000日军帽子下为何挂两块布?中国网友都说错了,古墓随葬品有新发现
古墓随葬品对日本人的影响——谈谈日本二战时的军帽本文作者倪方六喜欢看抗战影视剧的,都对侵华日军的形象记忆深刻:帽子两边各垂下一块布片,有网友戏称是“尿布”、“屁帘子〞。为什么会有这样怪异的军帽设计?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8:08:0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