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一个很好的卫生习惯,一直影响到现代,大家天天都会自觉做
“饭前便后要洗手”的历史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一年四季中,春天对卫生的要求是最严的,因为这个季节毒菌滋生,疾病多发。每年寒风北去,春暖花开时,都要在全国范围搞一个“春季爱国卫生运动”,就是这么个原因。

(现代讲卫生宣传画)
在个人卫生中,“洗手”是最被强调的。
我出身在农村,记得我上小学时最流行的一句口号是:“饭前便后要先洗手”。老师每次要求搞个人卫生时都会这么说,反复说,为什么呢,因为四十年前的中国农村孩子有几个有“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往往刚从茅厕里出来便用手抓饼啃,还常听大人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好多人都没有卫生意识。
其实,“饭前便后要洗手”,并不是现代人提倡的卫生口号,古人早这么要求,且做了,称为“晨必盥”。

(古代女子洗浴图,现代影视再现)
古人搞个人卫生,最在意头、脚、手、身的清洁。在四者中,洗手是最为频繁的。“洗”在先秦时多指洗脚,在甲骨文中“洗”字上半为足形,下为水形,就是这么回事情。
而洗手当时不叫“洗”,称为“盥”,从甲骨文来看,此字就是将手放在水盆里洗的样子,由此可见,古人对洗手是多么重视,古人讲卫生的习惯有多早,甲骨文时代就要求了。

(青铜匜,先秦人盥洗用具,《左传》所谓“奉匜沃盥”说的就是盥洗行为)
就餐前将餐食洗干净,在秦汉时已是一条卫生标准,如今家居、公共场合正常配置的“盥洗室”在当时已出现了。
《淮南子·诠言训》称,“涤杯而食,洗爵而饮,浣而后馈,可以养老。”而在清洗餐具时,则须先把手洗干净,此即《礼记·少仪》所谓“凡洗必盥”。隋唐人孔颖达就此注疏:“洗,洗爵也;盥,洗手也。凡饮酒必洗爵,洗爵必宜先洗手也。”

如果不注重个人的清洁卫生,往往会被嘲笑。如东汉时有个名叫刘宽的官员,不喜欢洗手洗澡,在当时的京城出了名,故《后汉书·刘宽列传》中称他“不好盥浴,京师以为谚”。
在秦汉时,不注意个人卫生是当时社会所不能接受的。《盐铁论·殊路》中有这样的一个说法:“西子蒙以不洁,鄙夫掩鼻。”意思是,就算美如西施,如果不卫生,粗人走过都捂鼻子。这句话颇有道理,成为古人劝导大家讲卫生的名言之一。

(古代仕女梳妆图)

(苏州“西施井”,传爱美的西施常用此井水梳妆打扮)
至于如厕后洗手,古人同样讲究。《世说新语·纰漏》有一则“王敦如厕”的故事:王敦从厕所出来后,有婢女双手托着盛满水的金澡盘,后面则端着装有高级洗涤用品澡豆的琉璃碗。王敦见状,把澡豆掺上水吃了,称是“干饭”。
王敦是东晋丞相王导的堂兄,此则故事发生在王敦初娶晋武帝司马炎之女舞阳公主(实为襄城公主)时,他上的是皇帝家的厕所。故事并不是说“便后洗手”之俗不存在,而是笑话王敦少见识,不识澡豆。
到后来,“便后洗手”已成为古人须从小养成的卫生习惯。如清李毓秀编学童启蒙读物《训蒙文》(《弟子规》)中,即要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郭静云:江汉、郑洛、成都——地区间的三角关系
【编者按】前不久本号曾转发石家河文化玉器供大家欣赏,有不少读者留言认为石家河玉器与三星堆造型很相似。现摘发郭静云教授对此一问题的思考答案,欢迎继续讨论。原文见郭静云:《天神与天地之道:巫觋信仰与传统思想渊源》215-224页。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7:53:380000碳十四测年在汉唐时期的区分度问题
碳十四测年方法自被引入中国考古学界以来,主要被用来解决史前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年代问题,如夏鼐先生的《碳-14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一文就是运用碳十四数据解决中国史前考古学文化年代问题的经典案例。进入夏商周时期,碳十四测年方法也被应用于解决考古学上的年代问题,并试图与历史年代相对应,但是测年精度需要提高以满足需求。碳十四测年提高测年精度的方法有如下几种途径: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8:27:030000魏坚:河套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文/吴忆雯历史考古与上古文明河环沙碛,五原秋草,龙城飞将,胡马阴山。2016年12月22日,中正大学历史学系邀请中国人民大学的魏坚教授前来进行专题演讲。魏坚教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考古学科评议组成员。此响应逢甲大学历史与文物研究所邀请来台,担任客座教授。魏坚教授多年来专注于原始文化研究、北方民族考古,以及蒙元时期考古学文化遗存发掘和研究。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3:29:0900001979昆仑山发现了什么?7月飘雪,黄土变黑土
之前,探秘志为大家介绍过世界十大禁地,而在中国这片大地上同样有着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昆仑山就是其中一个,与河南封门村灵异事件不同。1979年,科考人员在这里发现了许多神秘的生物踪迹。到底是怎么回事?1979昆仑山发现了什么?下面为您揭晓。昆仑山现神秘未知生物踪迹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5:17:3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