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一个很好的卫生习惯,一直影响到现代,大家天天都会自觉做
“饭前便后要洗手”的历史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一年四季中,春天对卫生的要求是最严的,因为这个季节毒菌滋生,疾病多发。每年寒风北去,春暖花开时,都要在全国范围搞一个“春季爱国卫生运动”,就是这么个原因。

(现代讲卫生宣传画)
在个人卫生中,“洗手”是最被强调的。
我出身在农村,记得我上小学时最流行的一句口号是:“饭前便后要先洗手”。老师每次要求搞个人卫生时都会这么说,反复说,为什么呢,因为四十年前的中国农村孩子有几个有“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往往刚从茅厕里出来便用手抓饼啃,还常听大人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好多人都没有卫生意识。
其实,“饭前便后要洗手”,并不是现代人提倡的卫生口号,古人早这么要求,且做了,称为“晨必盥”。

(古代女子洗浴图,现代影视再现)
古人搞个人卫生,最在意头、脚、手、身的清洁。在四者中,洗手是最为频繁的。“洗”在先秦时多指洗脚,在甲骨文中“洗”字上半为足形,下为水形,就是这么回事情。
而洗手当时不叫“洗”,称为“盥”,从甲骨文来看,此字就是将手放在水盆里洗的样子,由此可见,古人对洗手是多么重视,古人讲卫生的习惯有多早,甲骨文时代就要求了。

(青铜匜,先秦人盥洗用具,《左传》所谓“奉匜沃盥”说的就是盥洗行为)
就餐前将餐食洗干净,在秦汉时已是一条卫生标准,如今家居、公共场合正常配置的“盥洗室”在当时已出现了。
《淮南子·诠言训》称,“涤杯而食,洗爵而饮,浣而后馈,可以养老。”而在清洗餐具时,则须先把手洗干净,此即《礼记·少仪》所谓“凡洗必盥”。隋唐人孔颖达就此注疏:“洗,洗爵也;盥,洗手也。凡饮酒必洗爵,洗爵必宜先洗手也。”

如果不注重个人的清洁卫生,往往会被嘲笑。如东汉时有个名叫刘宽的官员,不喜欢洗手洗澡,在当时的京城出了名,故《后汉书·刘宽列传》中称他“不好盥浴,京师以为谚”。
在秦汉时,不注意个人卫生是当时社会所不能接受的。《盐铁论·殊路》中有这样的一个说法:“西子蒙以不洁,鄙夫掩鼻。”意思是,就算美如西施,如果不卫生,粗人走过都捂鼻子。这句话颇有道理,成为古人劝导大家讲卫生的名言之一。

(古代仕女梳妆图)

(苏州“西施井”,传爱美的西施常用此井水梳妆打扮)
至于如厕后洗手,古人同样讲究。《世说新语·纰漏》有一则“王敦如厕”的故事:王敦从厕所出来后,有婢女双手托着盛满水的金澡盘,后面则端着装有高级洗涤用品澡豆的琉璃碗。王敦见状,把澡豆掺上水吃了,称是“干饭”。
王敦是东晋丞相王导的堂兄,此则故事发生在王敦初娶晋武帝司马炎之女舞阳公主(实为襄城公主)时,他上的是皇帝家的厕所。故事并不是说“便后洗手”之俗不存在,而是笑话王敦少见识,不识澡豆。
到后来,“便后洗手”已成为古人须从小养成的卫生习惯。如清李毓秀编学童启蒙读物《训蒙文》(《弟子规》)中,即要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江苏发现了一个千年古墓 居然没有文物出土(古墓文物)
江苏发现的古墓当中居然没有发现文物。在我们的印象当中,每一个古墓当中应该都是有着文物的,尤其是一些规格比较大的古墓,肯定是身份比较高,那么陪葬品应该也比较多,在4月18日江苏的一个县城就发现了一个千年古墓,要知道能够保存到现在的千年古墓应该都是比较壮观的。很快,当地的文物保护部门就回应了记者。千年古墓我要新鲜事2023-05-05 20:42:580000阿克猎龙:欧洲中型角鼻龙类(长6米/于普罗旺斯出土)
阿克猎龙是一种兽脚亚目下的角鼻龙类恐龙,诞生于74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这也是第一个在欧洲正式命名的阿贝力龙科恐龙,属于中型恐龙的一种,体长普遍可达6米左右,第一批化石出土于法国境内。阿克猎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6:59:300000考古有什么用?考古已经证明哪些历史事件?
导语:考古一直都是十分复杂而神秘的事情,但是世界上有关考古一直都在继续从未中断。但是也有人好奇想问考古到底有什么用呢?探秘志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考古的巨大作用吧。考古有什么用?先要明确一件事情,考古和盗墓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盗墓只是为了获得更多财富,最终挖掘开前人的坟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能会直接将墓地毁灭,这对人类都是巨大的损失。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8:32:090000缅怀为中国水下考古做出贡献的世界水下考古之父乔治.巴斯先生
#考古##水下考古##阳江##世界历史#据美国航海考古研究所(InstituteofNauticalArchaeology,INA)官方网站消息,得州A&M大学(TexasA&MUniversity)荣誉退休教授、航海考古研究所创办人、被誉为“水下考古学之父”的著名考古学家乔治·巴斯(GeorgeFletcherBass)于美国时间3月2日当天逝世,享年88岁。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0:03:2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