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797

古人有一个很好的卫生习惯,一直影响到现代,大家天天都会自觉做

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9:04:080

“饭前便后要洗手”的历史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一年四季中,春天对卫生的要求是最严的,因为这个季节毒菌滋生,疾病多发。每年寒风北去,春暖花开时,都要在全国范围搞一个“春季爱国卫生运动”,就是这么个原因。

(现代讲卫生宣传画)

在个人卫生中,“洗手”是最被强调的。

我出身在农村,记得我上小学时最流行的一句口号是:“饭前便后要先洗手”。老师每次要求搞个人卫生时都会这么说,反复说,为什么呢,因为四十年前的中国农村孩子有几个有“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往往刚从茅厕里出来便用手抓饼啃,还常听大人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好多人都没有卫生意识。

其实,“饭前便后要洗手”,并不是现代人提倡的卫生口号,古人早这么要求,且做了,称为“晨必盥”。

(古代女子洗浴图,现代影视再现)

古人搞个人卫生,最在意头、脚、手、身的清洁。在四者中,洗手是最为频繁的。“洗”在先秦时多指洗脚,在甲骨文中“洗”字上半为足形,下为水形,就是这么回事情。

而洗手当时不叫“洗”,称为“盥”,从甲骨文来看,此字就是将手放在水盆里洗的样子,由此可见,古人对洗手是多么重视,古人讲卫生的习惯有多早,甲骨文时代就要求了。

(青铜匜,先秦人盥洗用具,《左传》所谓“奉匜沃盥”说的就是盥洗行为)

就餐前将餐食洗干净,在秦汉时已是一条卫生标准,如今家居、公共场合正常配置的“盥洗室”在当时已出现了。

《淮南子·诠言训》称,“涤杯而食,洗爵而饮,浣而后馈,可以养老。”而在清洗餐具时,则须先把手洗干净,此即《礼记·少仪》所谓“凡洗必盥”。隋唐人孔颖达就此注疏:“洗,洗爵也;盥,洗手也。凡饮酒必洗爵,洗爵必宜先洗手也。”

如果不注重个人的清洁卫生,往往会被嘲笑。如东汉时有个名叫刘宽的官员,不喜欢洗手洗澡,在当时的京城出了名,故《后汉书·刘宽列传》中称他“不好盥浴,京师以为谚”。

在秦汉时,不注意个人卫生是当时社会所不能接受的。《盐铁论·殊路》中有这样的一个说法:“西子蒙以不洁,鄙夫掩鼻。”意思是,就算美如西施,如果不卫生,粗人走过都捂鼻子。这句话颇有道理,成为古人劝导大家讲卫生的名言之一。

(古代仕女梳妆图)

(苏州“西施井”,传爱美的西施常用此井水梳妆打扮)

至于如厕后洗手,古人同样讲究。《世说新语·纰漏》有一则“王敦如厕”的故事:王敦从厕所出来后,有婢女双手托着盛满水的金澡盘,后面则端着装有高级洗涤用品澡豆的琉璃碗。王敦见状,把澡豆掺上水吃了,称是“干饭”。

王敦是东晋丞相王导的堂兄,此则故事发生在王敦初娶晋武帝司马炎之女舞阳公主(实为襄城公主)时,他上的是皇帝家的厕所。故事并不是说“便后洗手”之俗不存在,而是笑话王敦少见识,不识澡豆。

到后来,“便后洗手”已成为古人须从小养成的卫生习惯。如清李毓秀编学童启蒙读物《训蒙文》(《弟子规》)中,即要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