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东西是古今老人都爱用的器具,但古人更喜欢,它是什么?
搔杖为什么叫“谈柄”?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古人的生活用具很多,如果要找最少不了的,会是什么呢?搔杖应该列入其中。所谓“搔杖”,就是俗话说的痒痒挠。为什么会是痒痒挠,由于古人洗浴没有现在方便,皮肤瘙痒是常有的事,痒时用手挠不到,别人又不方便,遂有了搔杖的发明。
别看搔杖不起眼,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表现可不一般,具有特殊的内涵和价值。

(带着痒痒挠的古人)
在古人的生活用具中,搔杖的异名别称大概是所有器具里最为丰富的:“爪杖”、“蚤杖”、“扒子”、“痒扒子”、“搔背扒(爬)”、“不求人”、“老头乐”、“麻姑”、“谈柄”、“握君”、“木奴”、“执友”、“如意”等等,雅俗都有,但皆指搔杖一物。
其中最为形象的叫法是“不求人”,有了搔杖时,背部痒痒再不需要低声下气求助别人了。元陈栎《和不求人赞》便称:“噫!虽不求人兮,未免求木奴之指。”
而比“不求人”叫得更多的是“如意”。《稗史类编》引佛经《音义指归》称:“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用竹木创作人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背脊有痒,手不到,用以搔爬,如人之意。”
“谈柄”,则是搔杖最有内容的别称。,里面有故事。唐文宗李昂常请饱学之士到他的宫里讲学,据唐苏鹗《杜阳杂编》,有一次请易学大师、后官至宰相的李训讲《周易》微义,时值盛夏,李训讲得满头大汗,唐文宗便派人取来水玉腰带和辟暑犀如意,赏赐李训,还对李训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意足以与卿为谈柄也。”

(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痒痒挠实物)
现代被人拿来做谈笑资料的所谓“话柄”一词,即由“谈柄”而来。
“谈柄”原指拂除蚊虫、灰尘的拂尘,拂尘又名“麈尾”。魏晋多清谈之士,为便于驱赶蝇虫,不至于因蝇虫的干扰而扫了谈兴,于是多持拂尘。
清王士禛《居易续谈》即称:“六朝以来,则以麈尾为谈柄耳。”但后来,清谈之士更喜欢手持搔杖,因为时人流行服用“保健品”五石散,服后浑身发热发痒,搔柄更能用上,时达官贵人也都手持搔柄。
搔杖最有意思的异称是“麻姑”。麻姑本是女仙名,据葛洪《神仙传·麻姑传》,汉孝桓帝时,王方平和麻姑这对男女二仙降临苏州人蔡经家,欲学仙道的蔡经见麻姑臂洁如玉,指纤似葱,心中生出俗念:“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结果被王方平识出,背上挨鞭。
搔杖的叫法之所以这么丰富,是因为它与古人生活太密切了,不同人在不同的时候使用,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会。但是,搔杖在古人的生活中并不仅仅是一种挠痒工具,它身上丰富的文化内涵才是古人看重的。

(明代铁挠杖)
郭立新:青铜时代天神世界的探索之旅
郭立新《中华读书报》(2016年11月09日19版)《天神与天地之道:巫觋信仰与传统思想渊源》,郭静云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4月,定价:189.00元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6:34:450000问学——感恩刘绪老师
2021年9月26日,刘绪老师带着未尽的夏商周考古之梦远行了。他的离去,使夏商周考古学界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学者,我也失去了一位问学的老师和学术知己。初问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7:36:450000定州博物馆“蘭房”鼎考
2014年,河北定州市北庄在建设中发现一个平面为“甲”字型的土坑墓。墓中出土有铜器和陶器文物。其中带铭文铜鼎两件(图1、图2),笔者认为一件铭文为“王宫鼎”,另一件为“一斗宜壁蘭房”。[1]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5:14:230000考古学家发现古墓中的超短裙,被认为是珍贵的文物(古代短裙)
福建出土的16岁贵妇墓发现了古代短裙。专家表示,这是对一个王朝的误解。上世纪90年代末,福建省福州市的一所中学在山顶附近扩建宿舍时,意外地在山脚下挖出了一大块透明大理石。考古考察我要新鲜事2023-05-11 04:30:1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