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东西是古今老人都爱用的器具,但古人更喜欢,它是什么?
搔杖为什么叫“谈柄”?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古人的生活用具很多,如果要找最少不了的,会是什么呢?搔杖应该列入其中。所谓“搔杖”,就是俗话说的痒痒挠。为什么会是痒痒挠,由于古人洗浴没有现在方便,皮肤瘙痒是常有的事,痒时用手挠不到,别人又不方便,遂有了搔杖的发明。
别看搔杖不起眼,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表现可不一般,具有特殊的内涵和价值。

(带着痒痒挠的古人)
在古人的生活用具中,搔杖的异名别称大概是所有器具里最为丰富的:“爪杖”、“蚤杖”、“扒子”、“痒扒子”、“搔背扒(爬)”、“不求人”、“老头乐”、“麻姑”、“谈柄”、“握君”、“木奴”、“执友”、“如意”等等,雅俗都有,但皆指搔杖一物。
其中最为形象的叫法是“不求人”,有了搔杖时,背部痒痒再不需要低声下气求助别人了。元陈栎《和不求人赞》便称:“噫!虽不求人兮,未免求木奴之指。”
而比“不求人”叫得更多的是“如意”。《稗史类编》引佛经《音义指归》称:“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用竹木创作人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背脊有痒,手不到,用以搔爬,如人之意。”
“谈柄”,则是搔杖最有内容的别称。,里面有故事。唐文宗李昂常请饱学之士到他的宫里讲学,据唐苏鹗《杜阳杂编》,有一次请易学大师、后官至宰相的李训讲《周易》微义,时值盛夏,李训讲得满头大汗,唐文宗便派人取来水玉腰带和辟暑犀如意,赏赐李训,还对李训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意足以与卿为谈柄也。”

(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痒痒挠实物)
现代被人拿来做谈笑资料的所谓“话柄”一词,即由“谈柄”而来。
“谈柄”原指拂除蚊虫、灰尘的拂尘,拂尘又名“麈尾”。魏晋多清谈之士,为便于驱赶蝇虫,不至于因蝇虫的干扰而扫了谈兴,于是多持拂尘。
清王士禛《居易续谈》即称:“六朝以来,则以麈尾为谈柄耳。”但后来,清谈之士更喜欢手持搔杖,因为时人流行服用“保健品”五石散,服后浑身发热发痒,搔柄更能用上,时达官贵人也都手持搔柄。
搔杖最有意思的异称是“麻姑”。麻姑本是女仙名,据葛洪《神仙传·麻姑传》,汉孝桓帝时,王方平和麻姑这对男女二仙降临苏州人蔡经家,欲学仙道的蔡经见麻姑臂洁如玉,指纤似葱,心中生出俗念:“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结果被王方平识出,背上挨鞭。
搔杖的叫法之所以这么丰富,是因为它与古人生活太密切了,不同人在不同的时候使用,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会。但是,搔杖在古人的生活中并不仅仅是一种挠痒工具,它身上丰富的文化内涵才是古人看重的。

(明代铁挠杖)
美酒珍藏1700年,古人粪便如今成国宝,这25件出土文物,件件离奇
在世界历史上,文物向来都被各个国家视为珍宝,因为这些文物不但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也可以作为历史依据来推断一些历史事件,丰富我们的历史。所以也不难发现,现在各个国家都有许多的博物馆,珍藏的文物简直是让人看的目不接暇,不过大部分博物馆里面展览的都是一些常规的文物,真正要说离奇的还是下面这25件文物。我要新鲜事2023-09-21 18:47:220000隋朝灭南陈后为何要把豪华的南京毁成菜地?背后推手可能是他!
谁策划毁了南朝都城南京?本文作者倪方六在中国风水史和城建史上,有一段时间是非常令人伤痛的,就是当年隋文帝杨坚降平南陈后,把南京这处“帝王之宅”毁为“菜地”。(南朝皇陵石刻)我在《风水三千年》一书中,曾写出过此事——,祯明三年(公元589年),隋军攻入建康,陈朝末代皇帝陈叔宝被俘,被带走北上,后死于洛阳。俘了皇帝后,杨坚还没有放手,又对建康实施破坏,时间当在公元589年城破之后。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0:37:210002【考古词条】 铁器时代 · 淮南寿州窑址
六朝至唐代南方瓷窑址。在安徽省淮南市郊距寿县县城40公里处的上窑镇周围,窑址范围长约4公里。六朝至隋代主要生产青釉瓷器,唐代则以黄釉瓷器而著称,后因原料缺乏而停烧。1960年安徽省博物馆进行调查。六朝至隋代主要生产青釉瓷器,唐代则以黄釉瓷器而著称,后因原料缺乏而停烧。1960年安徽省博物馆进行调查。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6:33:180000博物馆:国宝收藏地的社会教育担当
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1:56:580000曹斌、徐长青等: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铜器
小瓜按:汉代的青铜文化与商周时期很大不同,虽然青铜器依然是贵族的标志,是贵族墓葬的标配,但是在之前青铜礼乐器的基础上,汉代的青铜器更多展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海昏侯墓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全面地展现海昏侯生前生活的气息!曹斌师从著名北大著名考古学家刘绪先生,是人大商周考古的新星,这篇文章对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器进行了全面地总结和梳理。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1:07: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