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凭一把洛阳铲,盗墓者是如何弄清深埋地下棺材摆放位置的?
盗墓铲的使用技巧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我在洛阳邙山上调查盗墓时,各种类型的探孔和布列乎全部看到了。
打探一般次序是,星点→线点→井字点→梅花点。即打了一个孔后,觉得地下可疑,在附近上下或左右再各打探孔,可疑性加大,则探孔的密度也加大。探孔从最初的“星星点点”到最后的“密密麻麻”。

图:利用洛阳铲搞勘探
打探孔时“卡边”技术很关键。发现墓葬后,便要弄清墓穴的大小、棺材放置位置、朝向等信息,以决定从什么位置开挖盗洞,这时候便要进行卡边。卡边时以发现墓葬的第一探孔为中心,打出“梅花点”,孔距根据需要来确定。
找到墓穴一角或一边后,根据墓的大概年代和埋葬规律,再找另外的角、边,依次打探,便能将墓穴的范围、棺材的位置、朝向、棺材大小头得清清楚楚。
在什么位置下铲,也很重要。摸清墓葬的基本信息后,还要进一步了解情况,这时候在选择探孔位置时就要小心了,原则上要避免损坏随葬品。
探测方坑墓(如长方形的先秦墓)时,一般在墓壁左边或右边中部打孔,因为随葬品一般放在头、足部位;探测洞室墓时,选择打在墓道上,随葬品一般都在墓室里。如果觉得打到空洞(墓室)或淤土上,应该立即停止深入,否则铲头可能打坏随葬品。

图:使用洛阳铲打孔
一般探孔要打多深?这有讲究。普探时,基点孔一般打到8~10米即可,普通墓穴都埋藏在这范围内,即便先秦大中型墓埋葬在二三十米深的地下,在这个范围也以能够发现线索。如果已确定有墓,一般打到生土层停止。基本上是,墓越古埋得越深,埋得越深,挖出来的东西越值钱。
如果需要打得很深,这个时候全凭铲柄是不行的,就要在铲上加绳,投掷取土 。加费绳投掷就如水桶投入井中取水一样,利用铲本身重量下坠时的冲击力往下打。打时将铲和绳往孔内放一段,绳子要足够长,集中摆放在孔旁边,不用部分拉直放在地上。落绳时不要加力投掷,否则铲头吃土过深,不易拔上来。
打孔时,还要根据不同情况,适时更换铲头。打探前,要估计探孔开口的直径,选择不同直径的铲子。如估计探孔要打到30~40米深,开孔时要选用大号铲;打到大约一半深度时,改用中号铲;在25~30米以后,改用小号铲。遇到砂石时,换用圆铲或掌形铲。

图:洛阳铲打的探孔
下面几个注意事项,要靠技术和经验了,这我在《民国盗墓史·秘术卷》中写了——
泥土取样:提铲时要握牢铲柄,不要让铲子在孔内旋转,否则土样易脱落;铲子提上来后手提木柄,将铲头轻轻地向地面抖动几下,夹在铲头内的泥土,便会自然地脱落下来。
看土要求:在开始下铲探查时,可以一边连续下搠,提杆倒土,也无须细看;但打到人类活动过的文化层时,就要小心了,对铲头提出的土要求三五铲一看;打到一定深度后,必须铲铲看,详细观察土质、土色的变化,寻找其中的包含物,以判断下面是灰坑、窖穴,还是枯井、墓穴。

图:明代古墓
理论分析:一般说来,如果探出地下情况是圆形的,口小底大,土质松软、土色灰褐,包含草木灰、红烧土、碎骨、陶片,深度较浅,可能是窖穴;探出的地下情况是长方形的,土质紧密,又经过夯打、有花土、无包含物、比较深,就要注意了,大多数是墓穴。
说明:梧桐树下戏凤凰是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内容以历史、考古、盗墓、风水、收藏为主。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倪方六原创,有版权,使用请联系作者,微信公众号jsnjnfl
讲座:宫本一夫: “中国青铜文化的起源”
本文为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所主办的“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讲座课程——中国青铜文化的起源”的讲座纪要。本次讲座由日本九州大学教授、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讲座教授宫本一夫先生主讲,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水城教授主持。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3:21:320000从中国文物学会寄给张忠培先生的一份材料说起
2014年9月,张忠培先生收到中国文物学会寄来的一份材料,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附一封信,内容如下:关于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张忠培先生:我要新鲜事2023-05-22 12:59:540000世界十大奇迹建筑,也是十大现存的建筑(中国长城排第一)
古代没有现代化工具,但却造出了金字塔、长城这等宏伟的世界建筑奇迹,它们见证了人类在世界上的发展,也是人类建筑智慧的结晶、人类的文化财富,下面小编就来带大家看看世界十大建筑奇迹,看看这些遗迹奇观!世界十大奇迹建筑:10.罗马浴场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5:40:100000大谜龙:南美大型植食恐龙(幼年化石体长6米)
大谜龙是一种鸟脚亚目下的薄板类恐龙,诞生于9300万年前-8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未成年化石的体长就达到了6米,因此它很可能属于大型植食性恐龙之一,第一批大谜龙化石是在南美洲的阿根廷发现的,其中包含了非常完整的盆骨。大谜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09 23:50:220000莫多闻:环境演变与中华文明探源
中华文明从总体上既没有因为自然原因而逆转,也没有因为外部文明而中断,成为从上古时代一直发展至今的文明。从自然环境演变的角度,如何作解?我要新鲜事2023-05-29 07:15:3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