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者使用“洛阳铲”有秘密:惯打“梅花点”
“洛阳铲”的用法:盗墓者惯打“梅花点”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行文前声明——本文并不是教人盗墓!
作为盗墓的探查工具,“洛阳铲”很好使,并为考古专家所认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曾专门编写了一套《考古教材》(1959年1月出版),供当时短期训练班学员使用参考。我写作《民国盗墓史》时,特意找到一本,在该书“发掘方法”一节里有这样的文字——
专门为去寻找古墓而用探方或探沟的做法很少。在知道这一个地区下面有古墓而去发掘时,多数是使用探铲来确定墓的位置,这样可以省很多人力和时间,因此是配合建设进行考古发掘时常用的办法。
《考古教材》所说,是盗墓者的经验之谈,被移植到考古勘探工作中了。

图:老师傅做示范动作供观摩
如何使用“洛阳铲”?民国时期并无专门的介绍,都是口口相传。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洛阳铲”被广泛运用到了考古发掘、地质勘探这类工作中来,“洛阳铲”的使用便出现了专门性的介绍文章。
1955年《地质知识》第五期上便发表了《洛阳铲钻探——掩盖层的勘探方法》一文,署名“郭秉奎”。虽然文章简短,却在当时的读者和考古界中引起了反响,后在1956年《地质知识》第一期又以“问答”的形式作了补充介绍。
这类理论性的文章,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有的甚至直接来源于民国盗墓贼的经验之谈。笔者在这里,就目前的使用方法,给读者作一个介绍。

图:洛阳铲提上来的样土
身体姿态:身体站直,两腿叉开,双手握杆,置于胸前,铲头着地,与地面垂直,下铲点位于二足尖间。注意,如果站姿不对,会直接导致探孔打斜。
手部动作:手握在木柄二分之一处,提起铲子,用力向下投掷,四面交替下铲,保持孔呈圆柱形。过一会儿得换一下站位,以照顾到每一面,否则探不下去、拔不上来,铲易卡在孔中。拔铲时要一次性地直线快速上提,不能斜提。
动作要领:一面下铲,孔半圆;两面下铲,孔椭圆;四面下铲,探孔才是圆形。孔要正要直,正是不弯,直是不歪,始终与地心保持垂直,特别是10米深以下,更要直。为了保证探孔的垂直度,在保证姿势和动作正确的同时,事前要检查好“洛阳铲”。铲头要正,杆柄要直,否则易打出弯孔。如果孔斜了,两个地面上相距1米的探孔,打到8~10米深的地下,便可能碰到一起。

图:盗墓现场
探孔测验:天气良好时用小镜子,借助阳光,从孔口往下照,光线射到孔底,则孔是直的,是好孔;如果光线射到孔壁上,下不去了,则孔是弯的,是坏孔,必须修整后再打。夜晚或天气不好时,借助手电筒的光线向下照射。注意,有了一定经验后,便不需要走这个程序,这供初学者练习使用。
下铲选点:下铲点要选在方便站人之处,有特定目标的例外。
打孔规则:一是“梅花点”,又叫“十字点”。

图:探墓现场
这是在小范围内,对重点地层使用的,即打好一个中心探孔后,在半米外的东南西北四点,再各打一个孔,平面看起来呈梅花状。老盗墓贼俗称“梅花点”。二是“井字点”。这是大面积的普探使用,“梅花点”少了中间一孔便是“井字点”,分布呈网格状,一般纵横等比例,相距1米。三是“线点”。按一条直线两端延伸打孔,孔与孔的间距根据需要,一般在半米至1米之间,用于初探,两个孔连起看呈一条线,多条“线点”便是“井字点”了。四是“星点”。就是有选择地打孔,一般附近没有可疑之处,便走开另择地方打孔,比较散乱,分布没有规律性,如天上的星星,这儿一个那儿一个的,星星点点,这种打孔方法一般用于试探。
以上这些“用法”,其实也全是盗墓者传授出来的,能被运用于科学考古上,也算一桩好事了。
说明:梧桐树下戏凤凰是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内容以历史、考古、盗墓、风水、收藏为主。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倪方六原创,有版权,使用请联系作者,微信公众号jsnjnfl
「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合浦汉墓
西汉后期地方官吏的墓葬。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城东南望牛岭上的一座,于1971年冬季发掘;坐落在堂排至埇口间的4座,于1975年秋季发掘。这些墓都是带墓道的土坑木椁墓,墓上有坟丘。墓室除放置棺具的主室外,有的还有耳室或侧室。墓道多数为斜坡式,个别为阶梯式。棺椁和人骨都已腐朽。合浦在汉代属合浦郡,这些墓葬的发掘,对了解时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及海外贸易等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6:28:270001新发现 | 西藏当雄发现吐蕃时期大型封土墓 出土遗物见证与中原文化交往交流
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7:32:270000考古前置的“成都探索”——统筹推进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 构建基本建设考古前置先行示范区
成都市文物系统牢固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责任重大的观念,在国家文物局、四川省文物局指导下,深入落实“先考古、后出让”的政策及措施,主动融入社会发展,积极探索基本建设考古前置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一、主要工作做法成都市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已历六十余年,可分为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一)配合基本建设抢救性考古发掘阶段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8:39:530004醒龙:非洲小型杂食性恐龙(长1.2米/距今2亿年前)
在恐龙时代,就食性而言分食肉恐龙和食草恐龙,不过如果仔细分类的话,还有一个杂食性恐龙,即吃草也吃肉的恐龙,比如尾羽龙、盐都龙等,还有今天要介绍的醒龙,它体长仅1.2米,体型小决定了它们只能有什么吃什么,接下来一起去认识看看。醒龙基本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5:07:480000梨园内大坟传埋葬皇帝,盗墓者雪天炸出盗洞,墓主真实身份太意外
北齐徐显秀墓的发现本文作者倪方六网友会说,考古跟着盗墓走,虽然这是戏言,但事实上不得不承认,相当比例的古墓考古发掘工作是因盗墓而起,不是墓被盗了,官方很难有理由去荒郊野外主动发掘。本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要说的北齐徐显秀墓的发现,也是这种情况。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