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做假发毛发从哪来?除穷人卖发犯人剃发,还有一种你想不到
头发与贡品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上一篇说了古人戴假发的事情,我的标题是“考古发现的特殊女性用品”,不少读者看了以后说是标题党。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好标题,一点问题也没有。那读者为什么点开后不乐?我看是有人想歪了,你到底想看到什么?
上面几句是玩笑话,言归正题。

古代女贵族那么喜欢戴假发,一个人往往还不只一副发套,那用来做假发的头发,都是从哪来的?古时可没有人工头发哦,据说,剪取于刑者是假发的主要来源之一。
古代有一种髡刑,就是把犯人的头发剃光以示惩戒。而被剃下的头发往往被出卖给妇人做装饰用的发饰。另外有一种假发来源比较心酸。一些平民妇女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卖掉自己的头发。
南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中,讲到东晋名人陶侃在尚未发迹之前, 家境十分贫寒。一次, 同郡好友范过被举荐为孝廉, 路过投宿陶家。当时正值数九天雪漫天, 陶家却又空如悬罄。

陶母对儿子说:“你只管出去应酬客人吧!”然后偷偷将自己长而黑美的头发铰下来当作两顶假发卖得几科米, 又砍掉后屋柱子当柴做饭, 铡碎草席给客人当马料, 美美招待了一顿儿子的客人。
看来东晋时期假发也十分流行,到了唐朝假发似乎更为盛行。而这时的头发来源,有一部分竟然来自于外国贡品。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给唐朝的进贡品中就有头发,进贡头发次数还不少,这些可全是朝鲜女人的秀发哦,唐朝贵族女性特别喜欢。

朝鲜女性至今仍喜欢蓄长发,相当漂亮,飘飘然风情万种(见下面几张配图),发质乌黑发亮,受到大唐女白领的喜爱。
向唐朝进贡头发,实际相当于现在的出口贸易,唐朝廷要以超过贡品价值的物质来回报的。从史料记载来看,朝鲜向唐朝出口本国女人头发,还不只一次两次,而是很多次。可以相见,朝鲜(新罗)当时是把女子头发当成外汇创收商品了——
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 新罗派遣向前线运粮的金庚信,向唐朝东征主帅苏定方赠“ 头发三十两” 。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 新罗王金兴向唐朝进贡大批土产, 其中就有头发。
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或二十一年(公元733年), 新罗进贡大批土产, 其中“ 头发”一项,多达“一百两”。
唐懿宗咸通十年(公元869年),新罗进贡了大批土产, 这里面也有头发。有趣的是这批头发数量既大, 又分两种尺寸: “四尺五寸头发百五十两, 三尺五寸头发三百两”。

而这些进贡的头发从《新唐书》的记载来看,主要是用于制作假发。能够作为贡品足见,当时假发需求量大,且十分难得。不过也有假发是来源一些少数民族地区, 这些民众由于不受儒家思想左右, 或素有断发之俗。
但最有趣的是有人为追求好看的假髻,竟然剪掉真发来做假发用。《集异记》曾记载说:“后齐时妇人,缘剪别以着假髻,而危邪之状如飞鸟,坐于南面则髻心正西,始自宫内,被于四远。”

就是当时宫中贵人缤妃, 为了追求头发造型的“飞乌之状”, 竟然别掉真发, 戴上制作成“ 危邪” 形状的飞鸟型假发髻, 也算是一种标新立异的时髦吧。而且这种风尚, 由后齐宫庭中传出, 远播天下四方。
随着时代的发展,假发的来源还有很多途径。中国古代的假发大多用于装饰,来突出一种别样的美丽,而古埃及的妇女也爱假发,似乎她们热衷的假发并不仅仅是为了好看。
说明:梧桐树下戏凤凰 是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内容以历史、考古、盗墓、风水、收藏为主。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倪方六原创,有版权,使用请联系作者!作者微号:jsnjnfl
白垩纪食草甲龙:倍甲龙 尾巴带锤子(防御能力极强)
倍甲龙是一种甲龙下目的恐龙,外形和包头龙非常相似,头顶带有圆形的头壳骨,而尾巴上带有尾锤,因此人们最初总是会误判它的种属,认为它是包头龙属的一种,直到09年才被单独列为一个种属。据说它生活在白垩纪,当时主要生活在现在加拿大的艾伯塔省的区域。倍甲龙的外貌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8 05:26:270000「考古词条」青铜时代 · 丰镐遗址
周文王所建丰邑与周武王所建镐京的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南12公里的沣河两岸,丰在河西,镐在河东,遗址范围包括客省庄、马王村、张家坡、新旺村、冯村、洛水村、普渡村、斗门镇及昆明池故址一带,总面积逾10平方公里。年代约当公元前11世纪至前771年,是西周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丰镐遗址位置图我要新鲜事2023-05-27 21:21:180000老农捡到远古文物,专家:赶紧上交国宝,会奖励你1.5元
我要新鲜事2023-07-27 19:57:010000张朝枝 | 从冲突到共创:世界遗产与旅游关系的50年变迁与反思
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正式通过,在这个催生世界遗产概念的历史性文件中,把旅游描述为世界遗产的“威胁”:“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中受到下述严重的特殊危险威胁……这些危险是……大规模公共和私人工程、城市或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项目造成的消失威胁”(第十一条)。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