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清东陵盗出宝物上交人民政府,最后都不见了,谁贪了?
原题:二盗清东陵(七)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对于1945年发生的民间大规模盗掘清东陵一事,有许多疑问至今没有搞清楚。前文说了盗墓贼分赃内幕令人痛心,为公平起见,竟然将御用怀表砸碎,极品金如意折断。而这些东西最后都弄哪弄去了?倒卖了,还是贪了?谜题至今无解。

图:东陵黄昏
文章写到这里,民国最大规模的盗皇陵事件就全部交代完了,盗墓贼该枪毙的枪毙了、该判刑的判刑了。但是读者可能还有疑问:那些被盗出来的宝物呢,都弄哪去了?这里有必要说一下。
东陵内共有14座陵墓,除顺治的孝陵因估计随葬品不多而没有被盗外,其他几乎无一幸免。王绍义、张尽忠组织的超大型盗墓团伙,在长达3个月的时间内,先后盗掘康熙皇帝的景陵、咸丰皇帝的定陵、慈安太后的定东陵、同治皇帝的惠陵等一批皇家陵墓,盗得的宝物,可以说比孙殿英盗陵时更多。
因为参加盗陵的人太多,分赃是个麻烦事,又不能不分。王绍义和张尽忠当时想出了一个办法——比枪法定输赢、瓜分宝物。在盗了景陵后,看到金光闪闪、红红绿绿的宝物,这伙人你拿我抢的,乱成一团。这样不行,王绍义想出个鬼主意:以孝东陵殿檐上的人兽为靶子,看谁打得准,谁准谁得宝。

图:红圈的小兽成为分赃靶子,谁打中谁得宝——盗墓贼分赃奇闻啊
张尽忠和王绍义还设下圈套,用江湖上黑吃黑的一套来迷惑同伙。如他们预先安排好人,分赃时以枪响为信号,冒充军分区敌工部的人来敲门,问是怎么一回事情,然后由张尽忠假装出面应付过去,拿出宝物“贿赂”来人。实际上,这些宝物最后全“贿赂”到王绍义和张尽忠自己的口袋里了。
对这些宝物后来的下落,时任蓟县公安局局长的云光在后来的回忆中也提到了。其中一部分被政府收缴,而更多的则进入了北平,大多被国民党军统局没收了。
主犯张尽忠分得的一条金龙,便被军统局没收了。当时军统局特别成立“平津唐军警宪联合组织”,追缴从东陵盗出的宝物。戴笠根据蒋介石的意思,密令时任北平市民政局局长、军统北平站站长的马汉三,迅速安排郑恩普、张树庭等特务全力调查“二盗清东陵”事件,同时作了周密部署,抽调人员,四路设卡。




图:民国时北平街头,国民党军统局曾安排便衣上街,专抓挖清东陵的盗墓贼“收货”
估计盗墓贼会急于将盗出的赃物带到北平变现,戴笠安排特工守在城内各家珠宝店里,捉拿前来销赃的盗墓贼;北平城内的侦缉队则堵住四门八巷,缉拿从马兰峪过来的人。结果,先后抓捕70余名参与盗陵的人,收缴赃物800多件,全都是稀世之宝。
戴笠后曾亲临北京,过问此事。这些“没收品”被马汉三、民政局军事科长李效愚等贪污了一部分。不久东窗事发,马汉三被保密局(军统局)局长郑介民下令处死;李效愚被国民党法院判了有期徒刑,1951年又被北京市人民法院判了死刑。

图:曾指示秘密收缴清东陵流出宝物的戴笠(后),陪蒋介石视察
人民政府收缴的一部分宝物也不简单。据于善浦《九龙杯之谜》一文,在上交的盗陵物品中,黄金的数量相当可观,有金戒指、已断开的小金塔、朝冠上的金凤凰等;还有大小不等的钿翠头饰、鼻烟壶、翡翠、玛瑙、玉石等珍宝饰物。
这些东西放在一起足有大半个脸盆,当时用老秤称了一下,重达5斤14两。其中有一个镶金的翡翠扳指最为别致,将之投进水盆里,立刻满盆绿光。这次上交的珍珠,足有一茶盘之多。其中,九龙杯是全部上交的盗陵赃物中的精品,是从裕大村盗陵犯田大化手中收缴的。

图:清朝皇后金凤冠(冬帽)
王绍义在被抓获后供述:盗出的珍宝很多,他和张尽忠分得最多,但大都卖掉了。其中一件康熙的鼻烟壶,在马兰峪集市上才卖了2斗玉米,一件玉如意卖了5斗玉米。他家里还藏着几件珍宝,有钻石、玛瑙、珍珠等,因当时路远,又无交通工具,没有去取。
参与盗陵的当地村民,在“宽大处理”的政策下,当时也交出了一些。当年办案时,只要认罪交出赃物,便能得到政府的宽大处理。这部分赃物中主要是金子,赃物被卖掉的,则交现金折算。

图:清乾隆带影玛瑙鼻烟壶拍出了9375万美元的天价。而当初,盗出的乾隆御用鼻烟壶才卖了2斗玉米
其中最贵重的是传奇故事《杨香武三盗九龙玉杯》中说的那只“九龙玉杯”。它由一名人称田老七的盗墓贼交出,云光亲自接收的。
这些村民大都不懂古玩,更不知其价值,他们常常因等米下锅,以仨瓜俩枣的钱就将珍贵的文物卖了。新立村的盗陵犯刘维连,盗得了一顶金凤冠,这可是价值连城的宝物,他却将其砸扁,按黄金的价钱卖了。

图:清朝皇后的金凤冠,现藏大英博物馆
收缴的宝物如今还在吗?云光曾这样回忆——
据我所知,还有曹致福同志收缴后上交的一些东西(尺长白布袋子,装有半袋)。这些东西都集中在李铁亚专员的住处,很多人都见到过,包括区党委领导在内。此后这些东西究竟如何保存,就不得而知了。
1949年后,云光曾多次到故宫寻找那件价值连城的“九龙玉杯”,但一直未找到。这些宝物到底都弄哪去了?被谁贪了?有一种说法是,当时是战争年代,这些珍宝不好保管,又急需用钱,遂送到北平卖掉了。
说明:梧桐树下戏凤凰 是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内容以历史、考古、盗墓、风水、收藏为主,提倡无负担阅读。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倪方六原创,有版权,使用请事先联系作者!作者微信:nifangliu
甲骨文表明:早在五帝时期,中国已有成熟文字
按照文字演化的规律,中国文字应该由“原始刻符”,发展成为“原始文字”,进而再发展为“初熟文字”,最终进化出“成熟文字”的代表甲骨文。问题在于:甲骨文上的“成熟文字”,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由于甲骨文卜辞记载的主要是盘庚之后的事迹,因此如今普遍的认知是甲骨文形成于商代,或商代盘庚迁殷时,也就是距今3600年或距今3300年时中国形成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我要新鲜事2023-09-30 20:50:110000魏坚:河套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文/吴忆雯历史考古与上古文明河环沙碛,五原秋草,龙城飞将,胡马阴山。2016年12月22日,中正大学历史学系邀请中国人民大学的魏坚教授前来进行专题演讲。魏坚教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考古学科评议组成员。此响应逢甲大学历史与文物研究所邀请来台,担任客座教授。魏坚教授多年来专注于原始文化研究、北方民族考古,以及蒙元时期考古学文化遗存发掘和研究。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3:29:090000邵晶:论石峁文化与后石家河文化的远程交流——从牙璋等玉器说起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石峁和石家河都是当年入选年度十大考古的热门遗址,而且也不只一次入选。这两个分别是陕北高原和江汉平原的核心性超大遗址。对于这两个遗址的研究有利于我们认识不同区域的文明化和国家化。对这两个遗址的比较和联系则可以从更广阔的视野看待早期中国华夏大地那波澜壮阔的文化互动!石峁领队邵晶老师这篇文章则从史前几件特殊的玉器入手,讲述了石峁和石家河两大集团间的远程文化交流。我要新鲜事2023-05-29 11:57:510000唐晓峰:区分天下,隐藏在大禹治水传说里的地理发现
千百年来,大禹治水、分画九州的传说,始终为人们津津乐道。许多文献与出土资料表明,大禹的相关传说兴起于西周时期,在春秋时期逐渐丰富。原本带有山川神属性的大禹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越发变得像人间帝王。大禹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吗?他真的领导人们治理过洪水吗?这些很难确定的问题,有待历史学家去努力。我要新鲜事2023-05-29 18:56:070000NBA全明星赛编年史:1972湖人教父献绝杀
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2:26: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