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词条】青铜时代 · 东下冯遗址

▲ 东下冯遗址位置图
二里头文化的典型遗址。位于山西省夏县东下冯村东北。面积约25万平方米。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调查发现,1974年起进行发掘。遗址西部有庙底沟二期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遗存,东、南部发现有二里冈期(见郑州商代遗址)商代城墙和圆形建筑基址,北部有东周时期遗存。该遗址的二里头文化与豫西地区的同类遗存有一定差异,被称为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其年代经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1900~前1500年左右。这一遗址的发现,对于了解晋南地区的二里头文化的内涵,以及探索夏文化(见夏文化问题)都有积极的意义。

▲ 东下冯遗址发掘照
遗迹 已发现的二里头文化的遗迹,房屋有半地穴式、窑洞式和地面建筑3种,共30余座,以窑洞式居址最多。窑洞就断崖、沟壁掏成,居室平面有圆形、椭圆形和方形3种,均为穹庐顶,面积在5平方米左右,内有壁龛和火膛,个别的还有烟道通向室外。门高0.8米,宽0.5米。灰坑有100多座,以袋形和圆形的最常见,也有个别作半月形的,很有特色。水井平面为长方形,两宽壁留有对称的脚窝。陶窑有 3座,皆在断崖边上掏掘而成,平面圆形,上为窑室,下为火膛,中间的窑箅厚约0.4米,有箅孔十余个。在遗址中发现内外两重壕沟,除北部因山洪破坏情况不明外,其他部分据钻探平面呈凹形。内壕东西相距130米,外壕东西相距150米。皆深约3米,底宽2~3米,口宽2.8~6米。已发掘部分,壕的两壁上有窑洞式居址十余座。墓葬共清理24座,其中长方形土坑竖穴墓17座,除 1座为双人合葬外,余皆单人葬。多随葬1~3件陶器,未见葬具痕迹。有7座利用废弃的窑洞式居址作墓穴,都未见葬具,仅1座随葬大口尊2件。在灰层和灰坑中还发现人骨架数具,均无随葬物品,有的尸骨不全,反映死者生前社会地位低下。

▲ 东下冯遗址F501平面图
遗物 二里头文化的遗物有石、骨、铜、陶等不同质地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兵器、乐器等。青铜镞、凿和石范的出土,表明当时已经进入青铜时代。但生产用具仍以石质的铲、镰、刀、斧为主,另外还有一部分骨制的工具如铲、镞、匕等。出土的石磬是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石磬之一,但仅打琢成型而未经磨制,仍带有较多的原始性。生活用器以陶器最普遍,计有鬲、斝、甗、 鼎、罐等炊器,尊、盆、簋、豆、罍等用器和爵、盉等酒器。此外还出有刻花骨器和不施钻凿的卜骨等。

▲ 陶盉

▲ 大口尊

▲ 陶豆

▲ 陶杯

▲ 石磬

▲ 骨锥

▲ 骨镞
分期 东下冯遗址的二里头文化陶器,与豫西地区发现的基本一致,但又有一定差异。这里鬲多鼎少,以蛋形三足瓮最具特色,不见三足盘、澄滤器和觚等。东下冯类型可分4期:一期陶器以褐色居多,灰陶较少,器形有罐形鼎、鬲、单耳罐等;二期以后则灰陶占绝大多数,二期器形为盆形鼎、鬲、大口尊、深腹罐等;三期深腹的罐、盆最多,盆多敞口、双鋬、凹底;四期深腹罐衰落,鬲裆较矮,新出现了与二里冈期商文化极为相似的实足尖薄胎鬲。陶器纹饰有绳纹、弦纹、附加堆纹等,时代越晚,绳纹所占比例越大。一至四期的陶器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这在各种器形的演变上表现得相当清楚。
参考书目
东下冯考古队: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东区、中区发掘简报,《考古》1980年2期。
叶嘉莹:我想在离开前,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下
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上映后,97岁的叶嘉莹先生开始走入更多人的视野。诗人痖弦在《掬水月在手》中回忆说:“到了端午节(诗人节),新旧两派诗人原本是不在一起吃粽子的。大家对屈原的解释定义不一样,所以你吃你的粽子,我吃我的粽子;你纪念你的屈原,我纪念我的屈原。”直到新旧诗派看到叶嘉莹对传统诗词曲的研究文章,才调和了彼此的诗论争吵。叶嘉莹听顾随先生讲课笔记原件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9:43:290000赵志军:从进化论视角重新评估上山文化在稻作农业起源中的地位
农业起源是人与植物和动物之间的协同进化过程(co-evolution)。在这个进化过程中,人与自然界某些植物或动物之间的相互依赖性逐渐加强,最终这些植物和动物被驯化成必须依靠人的帮助才能进行正常再繁殖的特殊物种,即栽培作物和家养动物;而人类社会也相应发展成为必须依靠农作物和家畜家禽为基本生活资料来源的经济技术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00001999年 丹江口水底古墓现世 引出一桩有趣的古代男女绯闻
丹江口水库的考古研究,令人耳目一新。根据出土文物的检测分析,出土了大量原始晚至西汉早期的古墓,为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一次令人兴奋的考古发现,就是中原春秋钟鼓样式样的青铜剑,这样的青铜剑无疑是重大的考古发现。在研究过程中,青铜剑本身就蕴含着重重疑团,这些疑团又引发了新的研究,并通过研究逐渐解开疑团,使青铜剑的出处与主人身份得到进一步的阐明。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0:24:380000资深盗墓者的“嗅功”有多厉害?闻闻土味就知下面埋藏啥宝物
“闻家”的鼻子本文作者倪方六有的盗墓小说写到“卸岭派”盗墓贼用钎的细节时,说得很神,称这一派主要用鼻子:从地下拔出钎来,用鼻子闻闻所带出泥土的气味,以判断地下宝物的情况。为了保持鼻子的灵敏程度,在行动前要忌烟酒辛辣之物。图:看土嗅味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2:57: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