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词条」新石器时代 · 崧泽遗址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以新石器时代为主的遗址。位于上海市青浦县城东约4公里处,地处太湖地区。面积约15万平方米。1960、1961、1974~1976年,由黄宣佩主持,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博物馆进行发掘。

▲ 彩绘碗形豆
文化堆积由下到上依次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以几何印纹硬陶、原始瓷为代表的青铜时代遗存。以遗址中层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最为丰富,有人把它作为马家浜文化的晚期,称为崧泽类型或崧泽期;有人把它独立命名为崧泽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3900~前3300年。崧泽中层作为太湖地区崧泽文化的代表性遗存,对于认识这一文化的面貌、分期和葬俗等,具有重要意义。同类遗存有江苏吴县草鞋山(见草鞋山遗址)和张陵山、常州圩墩、浙江吴兴邱城等。

▲ 折角足盆形大陶鼎
崧泽中层的器物群,陶器中夹砂陶以红褐色的为主,泥质陶以灰色为主。纹饰有堆纹、弦纹、划纹、镂孔、绳纹、彩绘等。罐形或盆形鼎、细高或粗矮的喇叭形座豆、矮领折腹罐、高领折腹花瓣形圈足壶等,为这一文化的代表性器物。

▲ 三口陶器
石器一般都通体磨光,以穿孔石铲、长条形石锛等较有特色。从生产工具及陶器羼和料采用稻谷壳可知,当时的经济生活以稻作农业为主。

▲ 穿孔石器
根据墓葬的叠压打破关系和器物变化,崧泽中层可分为3期。早期的陶器、豆为细高把,壶多高领扁圆腹或圆腹;中期鼎多釜形安扁铲足或凹弧足,豆的形制多样,以镂孔刻划纹组成带状图案的高圈足豆最具特色;晚期出现大口浅腹盆形鼎和盘形鼎,盛行平唇浅盘或盂形粗矮把豆,多见花瓣形圈足壶。这为整个崧泽文化的分期奠定了初步基础。

▲ 竹节形陶瓶
在崧泽中层发现墓葬90多座。平地覆土掩埋死者,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个别的是成年女性与儿童双人合葬,头向东南的居多。

▲ 镂孔勾连纹陶豆
绝大多数墓有随葬品,1~17件不等,多为实用陶器,以鼎、豆、罐、壶较为普遍,还有少量生产工具和玉石饰品,个别墓用鹿、家猪的下颚骨随葬。结合吴县草鞋山等地的材料分析,有人认为崧泽文化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 墓葬及随葬品
崧泽下层为马家浜文化遗存,出土宽檐釜和牛鼻形耳罐等富于特征性的陶器,还发现有籼稻和野生的桃、杏梅等果核。崧泽及其他遗址的地层关系表明,马家浜文化早于崧泽文化;同时二者的鼎、豆、壶等主要陶器存在演变继承关系,因此崧泽文化是由马家浜文化发展而来。其后续则是良渚文化。

▲ 鸡心形玉琀
参考书目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市青浦县崧泽遗址的试掘,《考古学报》1962年2期。
黄宣佩、张明华:青浦县崧泽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1期。
郑君雷:汉风番俗——西汉边远地区汉文化形成的考古学观察
2016-07-10郑君雷、王腾飞历史考古与上古文明暑期学校的第二天——7月5日下午,由郭立新教授主持,中山大学人类学系郑君雷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名为《汉风番俗——西汉边远地区汉文化形成的考古学观察》的讲座。讲座分为三个部分:西汉帝国岭南边疆的社会生活面相、西汉边远地区汉文化形成的诸形态、西汉边远地区汉文化形成的历史意蕴。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3:29:500000陕西北部发现商代遗址 ,距今3200多年(陕西发现)
陕西西北部某地发现了一个商朝遗址命名为寨沟遗址。陕西在当前可以说是我国发现的考古区最多的一个省份,根据新华社的记者报道,在5月三十日陕西考古研究院在陕西的西北部某县城就发现了一个商代的遗址,这个遗址根据初步推算,距离现在大概有着三千二百年,而考古专家对于这个遗址也给出了一个名字,就是寨沟遗址。寨沟遗址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2:57:430000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0:50:090000成都一农民挖出三国黄忠墓,因怕承担毁墓罪名,故意隐瞒不说
三国黄忠墓的发现与消失本文作者倪方六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来说说三国名人墓——黄忠墓。黄忠,字汉升,是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人,刘备手下的“五虎将”之一。汉末时是荆州实际最高领导(荆州牧)刘表的中郎将,和刘表的侄子刘磐一起,镇守长沙郡的攸县。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9:53:300002白垩纪恐龙:红山龙 发掘于中国内蒙古(带有鹦鹉状鸟嘴)
红山龙是一种鹦鹉嘴龙科的恐龙,属于植食性恐龙的一种,诞生于白垩纪的初期,于03年在中国内蒙古赤峰市发现了第一批化石,红山龙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圣上颌和下颌的前端都长有鸟喙状的嘴巴,但是整体是比较短且隆起的,看起来就像鹦鹉的喙一样。红山龙的外形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0:22:4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