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0482

观展:碎片与永恒——讲述青花的故事

我要新鲜事2023-05-28 10:03:450

由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保利艺术博物馆和保利艺术研究院联合举办的“青花的故事”—— 景德镇御窑遗址所出与海内外珍藏元明青花瓷器对比展以探寻中国青花瓷器的源流发展为脉络,涵盖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收藏元、明两代御窑青花标本九十件与海内外珍藏元、明青花器九十余件进行对比展览。深度挖掘自青花发源以元、明两代青花钴料演变为主线,结合陶瓷烧造的人文背景、科技演进、文化交流和艺术创新,重新挖掘并梳理元、明青花瓷器的面貌,还原中国陶瓷史最为辉煌灿烂的一段佳话。

从“唐青花”到“元青花”

青花瓷,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约1250 - 1350◦C高温一次烧成,是源于中国,遍行世界的一种白地蓝花的高温釉下彩瓷器。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等特点。是中国景德镇瓷器名扬天下的主流品种。

唐巩县窑青花执壶残片标本

“唐青花”的出现为惊鸿一瞥,仅供少量外销之需。五个世纪之后的“元青花”则代表青花瓷进入了成熟期。14世纪早中期的元代,中原地区与西域乃至西亚的交通再次打开,景德镇的优质瓷土、先进的烧造技术与进口钴料相结合,使青花瓷器又一次与波斯文化、以及伊斯兰文明进行深入交流,走上辉煌之路。

元青花水波云龙缠枝莲花纹大罐

元青花所用钴料有进口与国产之别,成熟的元青花可称为是中华汉文明、蒙元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共同创生的辉煌。

明永乐青花鱼藻纹盘(残)

明初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镇正式设立“陶厂”,建文四年(1402年)更名为“御器厂”。而御窑厂的正式创立为明代乃至清代整个中国陶瓷艺术奠定基石。这一时期青花瓷明显呈现出一种由元代青花向典型明代青花瓷过渡的特征。所用青料经分析化验,主要还是进口青料为主,不过因烧成技术所限,故多发色灰暗,亦有釉面肥润,青花深沉之作。

升级版的白瓷

白瓷是以含铁量低及尽可能去除氧化铁杂质的瓷坯,施以纯净的透明釉经高温烧制而成的。据文物考古研究发现,长沙东汉墓中出土灰白釉器物有被认为是“早期白瓷”,尚非真正的白瓷。唐代白瓷日益精进,唐朝中叶以来,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已十分明显,北方邢窑白瓷驰名天下,宋代窑口众多,定窑、湖田窑等牙白釉器、青白釉器更是闻名遐迩。元朝以来,随着景德镇陶艺的进步,色泽愈发纯正的枢府卵白釉、永乐甜白釉相继出现,在陶瓷史上书写下灿烂的篇章。蒙元宫廷尚白尚蓝,关于蒙古人对白色的崇尚,史料中多有记载,也因此促成了元代景德镇枢府卵白釉的诞生。枢府釉瓷是在景德镇窑青白釉基础上创烧,是为元朝军事机关“枢密院”、“行枢密院”所特制的日用瓷,它釉色白中微带青色,釉质失透如玉,器内纹饰多采用模印而成,常于纹饰间印有“枢府”二字,故称为“枢府器”,釉称为“枢府釉”。又因其釉色酷似鸭蛋色,故也称为“卵白釉”。本次展品中的元卵白釉模印云龙纹高足杯即为一件白釉精品,与常见枢府釉器相比白度更高,并不明显泛虾青色,纹饰工整细腻,富官样气度。

元亡明兴,明永乐一朝,宫廷重白瓷,永乐甜白釉瓷器的诞生,成为划时代的里程碑。

明永乐甜白釉锥“永乐年制”款高足碗(残)

与青花瓷所用钴料一样,通体施钴青釉料在适当温度和气氛下可烧出深浅不同的各色蓝釉瓷器。蓝色和作为宗教颜色的绿色常出现在波斯地区的宗教场所、王宫和圣陵上。波斯各地清真寺的穹顶、门柱门楣以及外墙都不同程度地装饰着蓝色,这更使得蓝色称为波斯地区广大穆斯林喜爱的一种颜色。蓝釉瓷器和青花瓷器一起成为这些伊斯兰汗国的王室珍藏之器。

明永乐青花外莲瓣内花卉纹小鸡心碗

在民族与宗教意义上寓意圣洁的白与蓝在元明景德镇瓷器中均有精彩体现。本次展览中,展出了一件于欧洲秘藏近百年的永乐御窑神品——“明永乐青花留白暗刻龙纹海浪大盘”,这也是这一重器重回故国的首次亮相。

明永乐 青花留白暗刻海水龙纹大盘

宣德款识遍器身

洪武年间在江西景德镇设立御器厂以后,至永宣时期御窑制度则更加完备,由督陶官集中全国最优秀的匠人,垄断最优质的钴料、瓷土,不惜工本的开始大规模烧造活动。宣德青花经元及明早期发展沉淀,达到顶峰。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宣德青花烧造数量也是空前的,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1433)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各样瓷器443500件的任务,其中青花占大多数。产品不仅以供宫廷所需,而且也作大量赏赉海外王室贵族,成为东西方交流的见证。

明宣德御制青花「永平安颂」高足碗
明宣德青花云龙纹十棱葵瓣式洗

宣德款识既近于宣宗御笔,也与沈度之书风十分接近。可能由宣宗或沈度书写粉本,后交景德镇工匠临摹于瓷器之上。明初,以沈度楷书为代表的台阁体书法作为书法规范,影响至为深远。

明宣德青花梵文海水异兽纹高足杯

1982年,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在今珠山路北侧御窑厂大门前,东起中华路口至公馆岭160米地段(即明代御器厂仪门故址),清理出明代残瓷窑一座,官窑废品堆积七处,出土了一批有书宣德年款以及一批无款的明初官窑残器。1983、1984、1988年又陆续在御窑厂东墙以及东南侧与西南侧一带发现大量宣德瓷器。1993年,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基建,在御窑厂东侧中华路一带清理发掘大量宣德遗物,资料十分丰富。2014年,在御窑厂东南侧发掘,出土一批宣德遗物。根据历年来出土资料看,宣德官窑不仅烧造量大,其品种之多也是空前的。

明宣德青花折枝花果纹大碗
明宣德青花莲托八吉祥图罐

纯皇帝”成化与至纯至美的成窑

成化一朝,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得到发展,文化繁荣,一扫英宗以来王朝颓势,开始了大明中兴之路。此时景德镇御窑厂生产已全面恢复正常,成化皇帝本人的艺术素养颇高,能书善画,对陶瓷尤为青睐,成化御瓷一改永宣雄健之风貌,以其轻盈秀雅的艺术风格而著称。成化青花前期使用进口青料,发色浓重浑厚,近似于宣德晚期,中后期选择国产青料平等青,色调柔和宁静,绘画淡雅幽婉。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以青花为基础的斗彩、釉上矾红彩瓷器,在成化朝获得极大发展,所取得的工艺和艺术成就可以用空前绝后来形容。

成化皇帝的一生几经起伏,幼年时由土木之变至夺门之变,两次被立为太子,期间一度被幽禁数年,时刻有性命之虞,生活在惶恐之中,只有年长他十七岁的宫女万贞儿照料呵护,直至他登基称帝,万贞儿被立为贵妃,极受宠爱,他们之间专情、痴情的情感故事可称传奇,成化御窑中最为知名的斗彩鸡缸杯传说即与万贵妃的喜爱有关。

明成化青花内梵文“三字明”海石榴纹卧足碗

典型的成化青花瓷器由于采用了国产的“陂塘青”,又称“平等青”,产自景德镇附近的江西乐平县。这种青料含铁量低,烧成后色泽淡雅、清丽而明澈、晕散不严重,呈色淡雅青亮。

明成化青花「竹溪六逸」雅集图罐

成化时期制瓷所用胎体为瓷石与 “麻仓土”混合而成的二元配方。

明成化青花缠枝山茶花纹宫碗

成化御窑款识均为“大明成化年制”楷书,笔法采用中锋运笔,起落笔处无虚尖,其字体稚嫩,略显朴拙,不太可能出自书法名家之手,刘新园先生推断“极可能出自少年成化皇帝之手。

从石子青、回青,到浙料、珠明料

弘治青花依然选用“平等青”料,多发色浅淡,纹饰纤弱细腻。弘治官窑以“娇黄釉”驰名,故黄釉地青花品种颇为著称,并沿袭至正德官窑。正德皇帝崇慕伊斯兰文化并信奉佛道,故官窑瓷器喜用阿拉伯文字、八思巴文和道教吉祥图案做装饰。除继续沿用平等青料外,又新采用产自江西的“石子青”料,发色蓝中泛灰。中后期又使用极为昂贵的进口“回青”料。

明正德黄釉地青花折枝石榴花盘

嘉靖皇帝在位时间长达四十五年,史称“嘉靖新政”,后期宠信严嵩,笃信道教,长期不朝。嘉靖瓷器传世主要以青花为主,造型多样,陈设大器烧造颇多,烧造难度极大。因选用钴料不同,嘉靖青花发色不一,使用国产钴料者,发色蓝中泛灰。典型嘉靖青花使用自西域进口回青,成本极高,色料昂贵,仅限宫廷严格使用,所出青花发色浓艳泛紫。

嘉靖帝肖像

嘉靖至万历时期景德镇开始大规模开采高岭山所产的高岭土以用作瓷坯,而高岭土加瓷石“二元配方”的发明是景德镇制瓷工艺史上的关键节点。国产青料提纯技术也在万历晚期得以改良进步,浙料、珠明料逐渐代替昂贵且逐渐枯竭的进口钴料,由于技术的成熟,青花的品质提升迅速,甚至可将青料的呈色不同进行分级,由此在晚明得以出现一批质量颇高的“上品细料器”瓷器。

嘉靖、万历时期青花,青花发色浓翠泛紫,恰与永、宣二朝青花器相类,故不乏有众多仿前朝永、宣青花风格器物在官仿官器物上出现。这一特殊品种现象,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瓷器造型、纹饰和绘图技法的多样性。

明武宗正德时期始于公元1506年,恰好是明代中期的准确年份。此时的官窑瓷器不仅胎釉讲究,工艺精良,并出现了一系列写有阿拉伯文及波斯文的器物,反映了当时的宫廷趣味,独树一帜。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