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中国考古学的十大存疑
小瓜按:20年前王巍先生在《光明日报》发表了这篇文章,列出了当时中国考古学当时存在的十大疑问。时至今日,国家从上到下都十分重视,也进行了近20年的文明探源工程,想必对这十大疑问,目前应该能给出一些答案。诸位有兴趣可以看看。

20 世纪的中国考古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但仍存在着以下几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 古 人类何时开始出现于中华大地,他们来自何处?二、北京人是不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近年来, 在国际遗传学界, 流行一种观点:根据对生活于世界各地的现代人类的线粒体 DNA 和 Y 染色体 DNA 的分析, 所有现代人的祖先都是来自非洲大陆, 自十几万年到几万年前, 从 非洲向世界其他地区迁徙,并取代了生活于各地的当地人类集团。多数中国遗传学者也支持 这一观点, 并认为现代中国人的祖先是从非洲东部经印度洋抵达东南亚,然后北上,进入华 南, 此后逐渐向北迁徙, 来到我国北方。按照这一观点, “ 元谋人 ” 和 “ 北京人 ” 并非现代中国 人的祖先。然而,在我国各地发现的距今十几万年到几十万年间的考古资料中看不到外来集 团的到来所应当表现出来的文化面貌上的突变,而是表现为自北京人以来文化上的一脉相承。 如何解释这种情况, 我们的祖先究竟是来自非洲 “ 外来户 ” 还是土生土长的 “ 本地人 ” , 北京人 究竟是不是我们的祖先?
三、我国栽培农业始于何时?它是独立起源的,还是从其他地区传 播来的?
四、 我国最早的文字出现于何时、何地,又是如何起源的? 目前, 国内外学术界公 认的我国最早的文字是商代晚期的甲骨文, 距今约 3300 年前。 但商代的甲骨文已经是十分 成熟的文字, 在此之前, 应当有一个文字起源和早期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不会太短。 甲骨 文的前身是什么,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怎样发明的?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 出 现了大量的刻划符号, 有些是若干个符号连在一起, 表达某种意思, 可以视为早期的文字。 它们与商代甲骨文有无关系?
五、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起源。根据考古发现,冶铜术的出现 以西亚地区为最早。 其出现年代不晚于距今 7000 年。 在我国甘肃东乡林家遗址出土了距今 5000 年前的铜刀子。 在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时代半坡文化的遗址中, 曾发现了距今 6000 年前 的铜器残片。我国古代的冶铜术是独立起源的,还是从外部传播而来的?
六、中国古代城市 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国古代城市是如何出现的,此后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为什 么会有如此的发展与变化,它们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七、中国 文明的起源与形成过程。中国是世界六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文明是怎样起源和形成的, 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为何会如此, 其原因、 背景、 机制和动力是什么, 古代文献中关于三皇五帝和尧舜禹的记述哪些是可信或基本可信的?这些问题也要依靠考古资料来回答。
八、中国古代人们的精神信仰。 在河南濮阳西坡遗址, 发现了距今 6000 年前的、 用贝壳堆成的龙 虎的图形, 其方位为龙在东, 虎在西, 与战国秦汉时期流行的青龙白虎的方位相同。还有诸 如祭坛宗庙等一系列与古代人们宗教祭祀有关的发现,表明古代先民们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 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他们的宇宙观、生死观、价值观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是我们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
九、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原因何在?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古代文明。 她为何能够连绵不断,长盛不衰?存在着哪些客观条件,又有哪些主观原因,我们能够从中 得到哪些启示?这是包括考古学在内的很多学科需要共同回答的问题。
十、中外古代文化交 流的具体状况及其历史作用。
新发现 | 河南郑韩故城后端湾遗址考古收获:首次在战国铸铁遗址中发现脱碳窑
后端湾铸铁遗址位于新郑市郑韩故城东城区西南部,今仓城村南、后端湾中部及北部一带。1960年,河南省文化局曾在此进行小规模试掘,发现了大量与铸铁相关的遗存。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3:35:370000河北一个土包不长草 专家调查后申请部队封锁(西汉墓)
河北一个不长草的土包,实际上是西汉时期皇室的墓葬。众所周知,咱们国家自古以来就很讲究风水,尤其是对于墓葬的选址和规格,历代帝王都会聘请高人为自己寻得一块风水宝地,以此来庇佑国家繁荣昌盛。那么在河南石家庄鹿泉区发现了一座神奇的土包,这个土包寸草不生,于是人们找来考古专家进行调查,那经过调查以后,这座土包被军队连夜封锁了,那么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又暗藏着怎样的玄机。墓葬主人我要新鲜事2023-10-15 19:58:580000“沙堆”寂无声 烽火映山河——专家点评新疆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位于新疆尉犁县东南90公里处的荒漠无人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雀河烽燧群中的一座。2019年至2021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300平方米,取得重要收获,其成果先后入选2019年度“考古中国”丝绸之路重大项目成果和“202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王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5:05:340000中国第一坠机现场,纪念碑永铭中国航空之父的奇迹与传奇
位于广州市天河区沙河花生寮社区东方国际大酒店东侧的坠机处。在枝繁叶茂的榕树掩映下,坠机处纪念碑、冯如塑像、天河区文物保护单位石牌静静伫立。1912年8月25日,冯如划破长空,并从坠机的那一刻,歇息于此。冯如先生牺牲时年仅29岁,安葬于黄花岗,一百多年过去了。9月4日,广东军政府陆军全体人员在此处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大会。临时大总统令“殒命地方建筑纪念碑”,但后来政局多变,立碑的事搁置下来。我要新鲜事2023-05-25 09:42:2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