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文物看陕西:汉朝与匈奴的来往
出于对匈奴战争的需要,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使得古代中国第一次实现了同包括罗马文明在内的世界其他主要文明的大规模交流。通过丝绸之路,汉王朝在向世界各国展示自己灿烂文明和创造力的同时,也以其恢宏的胸襟和开放的气度,大量引进、吸收域外各种文化精华,极大地促进了汉文化的繁荣和世界文明的发展。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最早称雄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秦汉时期,其势力达到鼎盛,控制了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提起秦汉时期的汉匈关系,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战争。秦汉王朝多次攻打匈奴,动辄出兵数万乃至数十万,深入匈奴腹地且延时十数年,其对匈奴的影响当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当时汉匈之间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但这并未妨碍两地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战后,因流散以及逃亡等原因加入匈奴的秦汉军士和流民超过30万,他们不但充实了匈奴的力量,而且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传播了汉文化,极大地促进了匈奴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民族融合。可以说,战争是秦汉时期汉匈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一种特殊而激烈的方式。
除战争外,“和亲”“互市”也是汉匈之间最重要的交流方式。和亲即汉王朝与匈奴单于联姻。汉初,因国力所限,汉王朝被迫与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匈奴单于娶汉朝宗室公主,单于手下也以娶汉女为荣。这种和亲表面上是汉族人口的外向迁移,实质上却是匈奴民族汉化的开始。因为和亲不单是汉朝宗室公主嫁到匈奴,与公主同行的还有大批使者、工匠、奴婢等,并带去大量汉地制造的各种器物,传播了汉地文明,从社会生活、政治制度等多方面影响匈奴,对推动匈奴上层的汉化具有重要意义。互市即边境集市贸易。这种集市贸易虽然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但还是为汉族与匈奴的交流提供了机会与窗口。因此,自汉以后,互市变成了汉族与周边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具体而言,中原汉文化对匈奴的影响主要包括物资、技术、生产方式等方面。对此,无论是考古实物还是文献记载均多有反映。而匈奴对汉文化的影响则主要是通过各种牲畜和皮毛制品的输入来实现的。随着匈奴牲畜品种的传入以及匈奴人的内迁,其畜牧业技术也随之传入并直接推动了内地畜牧业的发展。其擅长骑射的技艺也给中原的军事文明以较大的影响,汉代大力发展骑兵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向匈奴学习的结果。


金怪兽造型奇特,综合运用了多种工艺,制作精湛,全面反映了匈奴金银器制作技艺的高超,被誉为是最有代表性的匈奴艺术珍品。
两汉时期,匈奴控制了东起辽河流域、西至葱岭、南起长城、北达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再加之他们以游牧为生、经常迁徙的生活特点,使他们在汉代的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他们阻碍了中原汉文化与外界的直接交往,但另一方面又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各种文化交流。有关文献表明,包括张骞通西域等在内的汉代中西交流的重大事件几乎都与匈奴有关。无论是域外文化的输入,还是中原汉文化的输出,均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了匈奴的中介作用。


以动物形象为装饰题材的金银饰品是古代匈奴最有代表性的遗物。这件出土于汉长安城遗址的金牌饰,是匈奴的艺术杰作,也是汉匈文化交流的真实物证。
汉匈之间的文化交流大体沿长城一线展开,并进而向更广阔的地域推进,二者之间的交流主要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互补及融合。从历史上看,中原汉王朝曾以完善的政治制度、先进的社会经济和发达的文化更多更大地影响了周边民族。当然,历史发展过程表明,多方面吸收包括匈奴在内的周边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汉文化持续发展和长期保持活力的重要原因。
盗墓者真狠,挖了十三陵两处妃坟,参与者每人分得一两金子
一盗墓者挖明十三陵两处妃墓本文作者倪方六中国古代帝陵中,明朝北京十三陵保护得最好。除殉国的末帝朱由检思陵被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被考古发掘外,多数陵墓的地宫从未被盗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但是,古今盗墓者并没有放弃光顾明十三陵,在民国时,至少有两座妃墓被盗。与清朝皇陵不同,明陵中的妃子园寝并不多。包括皇妃、太子、太子妃和太监坟在内,从永乐中叶至清顺治初年,天寿山陵区非帝王陵仅有11座。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26:560000李零:《待兔轩文存·说文卷》自序
我有个梦想的书屋,四面敞亮,一直在心中。真实的办公室呢,则是学校所赐,暂时借给我,地点在北大老化学楼的三层,挨着女厕所,很小。我刻了块匾,不好意思挂起来。我说,北大有个临湖轩,我有个临厕轩。“待兔轩”是我的斋号,命室之由见我的小书:《何枝可依》(《待兔轩读书记》的第一种,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在那本书的自序中,我讲了个故事,这里不再废话。0003潼关发现隋朝太子墓 壁画揭露主人身份(隋朝墓葬)
陕西潼关发现的一个墓葬,很有可能是杨广儿子的墓葬。2005年,潼关县的文物部门接到举报。行啊在距离县城10km左右的一个农田里发现了一个盗洞,文物保护部门马上就派遣。专家前往现场果然发现了一个比较大而且很深的盗洞,当地的文物保护部门很快就对于这座古墓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专家在进入到国贸之后,可以根据古墓里的一些特点分辨出来,这就是一座来自于隋朝时期的墓葬。隋朝墓葬我要新鲜事2023-12-14 19:41:320000姜萌:王国维“清学三阶段论”溯源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