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文物看陕西:汉帝国的生产制造业
两汉时期,随着农业的迅速发展,手工业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突出表现为生产规模扩大,生产部门更加齐全,各部门内部分工日益细密,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并在许多领域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两汉的手工业门类主要有纺织、冶金、漆器制造、铜器制造、舟车制造、制盐、酿造等。绚丽多彩的丝绸、雕琢细腻的玉器、光洁精美的铜镜,是汉代手工业水平的代表。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男耕女织”是其特点。封建国家把纺织与耕田同等对待,“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就是这种思想的深刻反映。据《三辅黄图》所载,上林苑有蚕馆,为皇后亲蚕之地,反映了最高统治者对种桑养蚕的重视。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当时陕西的种桑养蚕也很兴盛,陕南出土的鎏金铜蚕即是明证。纺织业是汉代最普遍、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分为官营与民营两种。官府纺织机构是设于长安的东西织室,由少府管辖,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每年经费达数千万之巨。此外,政府还在纺织业发达的陈留、襄邑、临淄等设有服官,直接经营大规模的纺织工场。官府作坊规模庞大,但产品仅限于高档的丝织品。民营纺织业在两汉时期极为发达,可分为大工商者经营的纺织业和小农家庭纺织业。其产品种类、档次繁多,除满足自己的需求外,余皆作为商品出售。文献中两汉皇帝动辄赏赐臣下数量惊人的纺织品的记载表明,当时纺织品的数量是相当巨大的,因而纺织业也是极其兴盛和发达的。两汉的丝织品,以“缯帛”二字为代表名称,犹今人之称丝绸,或称绸缎。《范子计然书》卷下云:“白素出三辅,匹八百。”三辅(今关中地区)所出的白素,一匹值八百钱,足以说明关中地区的丝织技术之高超。

冶铁业是汉代规模最大的冶金手工业生产部门。当时,由于越来越多的铁矿被发现、开采以及冶铸技术的进步,冶铁业得到迅速的发展。铁器的种类和数量比战国时期有显著的增加,除农具和兵器外,大量的手工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也用铁制作。自汉武帝始,冶铁业实行国家专营。郡国出铁者设置铁官长,不出铁者设置小铁官。铁官均设在冶铁所在之县。西汉时设有铁官的郡县达49处,陕西占6处,分布在今华县、韩城、凤翔、彬州、勉县、蓝田。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发现了30多处汉代冶铁遗址,其中18处在今河南境内,表明河南是汉代最重要的冶铁中心。
在出土的铁器实物上,往往可以看到作为铁官作坊标志的铭文,内容多为铁官所在郡县的地名,以表明是该地官营作坊的产品。从考古发掘看,汉代冶铁作坊规模大、配套设施齐全,从采矿、选矿、冶炼、铸造到热加工处理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产程序。尤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钢铁冶铸加工技术,大部分在西汉时已经达到成熟水平。在采矿方面,已能根据不同的矿床采取不同的、合理的采掘方法。在冶炼技术方面,高炉炉体的扩大、鼓风设备的改进以及石灰溶剂的使用,为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创造了条件。炼钢和铸造技术更是取得了空前的进步,现代铸铁的主要品种在汉代都已出现。根据对汉代冶铁遗址所出铁器的金相学鉴定分析,在西汉就已出现了彻底柔化处理的铁素铁基体的黑心可锻铸铁,而欧洲直到18世纪才出现这种技术。此外,在钢铁冶炼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炒钢法在汉代也已出现,足以说明汉代的冶炼技术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两汉时期,由于冶铁业的迅速发展,具有悠久历史的青铜冶铸业的地位相对下降,但仍是当时一个主要的手工业部门。汉代的铜器制造业分官营与私营两种,产品主要为各种日常生活用具。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铜镜是各种日用器物中数量最多的,说明铜镜是当时使用最广泛的铜器。除铜镜外,钱币是汉代官、私冶铜业的重要产品,也是耗铜最多的产品。秦统一全国后,下令废除原东方六国的货币,全国统一使用秦国的方孔圆钱,对新货币的大量需求,极大地促进了铸钱业的发展。汉初,除中央政府大量铸钱外,也允许诸侯王国和富商豪民自行铸钱,官、私铸钱业的生产规模均极为可观。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后,官营铸钱业更是得到了急剧发展。汉代的冶铜业尽管在生产规模上不如冶铁业,但在冶铸技术上仍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人类早期冶铜所用原料主要为自然铜和氧化矿,而汉代时已开始使用硫化矿炼铜,扩大了冶铜的原料范围。据《淮南万毕术》记载:“曾青得铁即化为铜。”“曾青”即天然硫酸铜。这是我国古代关于金属置换作用的最早记载,它表明汉代对铁与胆水中的铜的置换作用有了初步认识,唐宋之后的胆水炼铜便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原角鼻龙:英国小型恐龙(长3米/最原始虚骨龙类)
原角鼻龙是一种兽脚亚目下的暴龙超科恐龙,诞生于1.7亿年前-1.64亿年前的侏罗纪中期,体长普遍可达3米,属于小型肉食恐龙的一种,最大的特点就是鼻部长有非常细小的骨质突起物,被认为是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最原始的虚骨龙类恐龙的一种。原角鼻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0:11:5300002023年度《中国博物馆》聚焦版块选题方向
《中国博物馆》(ChineseMuseum)是由国家文物局主管、中国博物馆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博物馆学专业期刊。自1984年创刊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国博物馆学科建设,指导各地博物馆实践,培育博物馆学人。本刊为双月刊,逢双月出版,2018年被列入中文核心期刊,2021年3月再度入选。0000非佛系皇帝,为佛经作序传千古岂止是书法,甚至还有韩剧大长今
#文史观天下#老李与大唐王朝这位伟大的、国际范儿领袖太宗李世民同姓氏,从小常听到长辈讲述李世民的故事,特别是《隋唐演义》。上学后,练习书法,在考古专业学习的时候又到晋祠,观摩学习太宗的书法,可以说一直崇敬有加。毕业后,九十年代到陕西学习参观,也特意到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九嵕山拜谒昭陵,以表达敬意。因为工作的原因,也因为学习书法的原因,对《大唐三藏圣教序》字帖也是不断临习。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2:39:350001三尖齿龙:欧洲食草恐龙(化石只有一颗牙齿/1.5亿年前)
在恐龙世界中,食草恐龙总是容易被人忽视,但往往它们战斗力并不肉,而且因为体型比较巨大,大型食肉恐龙也不敢随便攻击它们。为了丰富大家的恐龙知识,小编将为大家介绍三尖齿龙,它是一种来自欧洲的食草恐龙。三尖齿龙基本资料体型:三尖齿龙是一种欧洲食草性恐龙,食物为植物的嫩叶和根茎,因为化石只有一颗牙齿,所以无法推测其体长,其体型在目前已知的774种恐龙中暂列710位,生活在距今1.5亿年前的晚侏罗世。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4:46:260000中国史前时代彩陶的艺术浪潮
我要新鲜事2023-05-27 20:01:1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