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词条」旧石器时代 · 白莲洞遗址
我要新鲜事2023-05-28 20:38:550阅

▲ 白莲洞遗址位置图

▲ 白莲洞遗址平面图

白莲洞遗址位于广西柳州市东南郊12公里的白面山南麓。1956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古人类研究室华南调查队在裴文中、贾兰坡教授率领下,在广西调查巨猿和人类化石时发现了白莲洞遗址。白莲洞遗址所处的白面山海拔249.8米,高出附近的地平面约152米。

▲ 出土石器

▲ 刮削器

▲ 砍砸器

▲ 敲砸器

▲ 左:尖状器-右:柱状石核
文化遗址所处的白莲洞外厅实为一半隐蔽的岩厦式洞窟,高出附近地面约27米。白莲洞遗址洞口朝南,洞口高5至6米,洞内宽18米左右,遗址面积150多平方米。白莲洞遗址文化堆积物厚达3米,整个堆积可划分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过渡期和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层,其时间跨度距今3.7万年至0.7万年。遗址经历次发掘,共发现人类用火遗迹火坑两处,所获标本计有人类牙齿化石2枚,石器500多件,陶片若干,动物化石3500多件,动物牙齿化石300多枚。




白莲洞遗址采用C14年代测定法,特别是应用AMSC14测定法获得的30多个很有价值的年代数据,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洞穴遗址最为详细测年的遗址之一。研究表明,白莲洞遗址堆积拥有连续完整的层位,是华南地区洞穴遗址群中不可多得的晚更新世——早、中全新世标准剖面和地点。研究还表明,白莲洞遗址是罕见的南亚热带晚更新世玉木冰期以来全球性古气候信息的储存库。白莲洞遗址古生态环境的复原,提供了探讨华南地区古人类演化及其生产活动,特别是原始农耕与动物驯养活动的环境背景。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秦始皇陵为何难以发掘,无人觊觎里面宝藏?你看山顶石榴树就明白
秦始皇陵为何难以发掘,无人觊觎里面宝藏?你看山顶石榴树就明白引言民众及专家对秦始皇的认知分为两个派别,一派认为他是“千古一帝”,一派认为他是“冷酷暴君”。如此的看法争议,实则是儒家法家的门户之见。这两派主张不同,因而衍生出了对秦始皇的不同意见。我要新鲜事2023-06-17 19:01:450000民间“吊尸葬”是什么葬法?神秘却不复杂,但忌面朝太阳升起方向
神秘的中国“吊尸葬”本文作者倪方六在过去,民间流行一种特殊葬俗,有别于土葬、火葬、崖葬等,是把尸体吊挂起来,让其自然腐烂,或任禽兽啄食的一种身后事处理方式——这就是俗称的“吊尸葬”。吊尸葬忌讳入土,但也有使用棺材殓尸的,如此这般,称为“吊棺葬”更贴切。吊尸葬主要流行于过去中国的东北和西南,这里多山多森林,行吊尸葬比较方便,有天然条件。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8:25:290002新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论坛 | 交流发言·新时代考古成就
2022年8月24日至26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南沙区人民政府支持的“新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论坛”在广州召开。0000冯时谈天文考古学——考古天文 究辨天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肇始之时,天人关系就是先哲们思考的核心问题。事实上,对“天”与自然界的观察,不仅是思想家们的兴趣,更是古代先民一切物质活动的基础,由“天文”而至“人文”,人类文明也随天人关系的构建而创生、演变。天文学知识与观念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天文考古学研究价值何在?就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冯时。起源于新石器时期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