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词条」旧石器时代 · 峙峪文化

▲ 峙峪遗址位置图
峙峪文化,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1963年发现于山西省朔县城西北峙峪村附近。同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掘。该文化以细小石制品为主要特征。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距今28945±1370和28135±1330年(未经校正)。
地层和年代
北、西、南三面环山,东临平原。地层层次清楚, 峙峪遗址位于桑干河上游黑驼山东麓的峙峪河第2阶地上,底部为二迭纪含煤地层,其上依次为晚更新世的砂砾层、文化层、白砂层及马兰黄土层。文化层中含有大量动物化石,其中灭绝种有披毛犀、河套大角鹿、王氏水牛、斑鬣狗等4种,占40%,现生种有6种,和萨拉乌苏动物群的性质相近,时代早于山顶洞而晚于丁村。
文化遗物和人类化石

▲ 峙峪遗址石制品

▲ 圆盘状刮削器

▲ 石镞

▲ 两极石核

▲ 斧形小石刀
峙峪文化的石制品,共发现两万余件。原料取自当地砂砾层中,有脉石英、石英岩、硅质灰岩、燧石和火成岩等。石核中常见有两极石核和多面石核;石片分一般锤击石片、两极石片和小长石叶。峙峪人既沿用北京人文化的某些传统技术,如用砸击法生产两极石核、两极石片,还掌握了较进步的制作技术,如能用间接法打制小石叶。石器主要是小型的,大型石器极少,砍砸工具罕见。小型石器通常修制规整,以尖状器、雕刻器和刮削器数量为多。刮削器形制复杂,有圆头、盘状、双边刃和单边刃等类型。其他如扇形石核、斧形小石刀和石镞,制作十分精致,虽然数量不多,但在研究细石器工艺的发生上具有重要意义。石镞的出现,表明当时人们已掌握了弓箭,狩猎技术获得了长足发展。斧形小石刀的原料为半透明水晶,弧形刃口宽约3厘米,两平肩之间有短柄状突出,当是复合工具的刃部,镶嵌在骨木把上使用,它显示了峙峪文化的进步性质。在出土的文化遗物中有一件由一面穿孔而成的石墨装饰品。此外,还发现一件骨制尖状器和一些具有刻划痕迹的骨片。峙峪是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这类骨片最多的一处。与文化遗物一起,出土了一块晚期智人的枕骨化石。
自然环境

▲ 峙峪遗址现状
峙峪动物群中有蹄类所占比例最大,种类上占70%,数量占95%以上,包括典型的草原动物普氏野马、野驴、普氏原羚、鹅喉羚、诺氏驼等。也有适于森林草原环境的马鹿,或生活于灌木草原的河套大角鹿,此外还有鸵鸟等。动物群中,缺少典型的戈壁环境的种类和南方成员,推知峙峪人生活时期当地为草原地带,有的地方夹杂着灌木林。总的来说年平均气温较为低且干旱。在动物化石中,普氏野马和野驴最多,两者应是峙峪人狩猎的主要对象。当时人们已知根据兽类的生存情况,较集中地捕获一、两种动物,这反映了劳动技能的改进和狩猎水平的提高。
学术地位

▲ 峙峪遗址含有灰烬的地层
峙峪文化不论是时代、动物群所反映的自然环境,还是所包含的小石器的类型,都与萨拉乌苏遗址相近,同小南海文化也有颇多共同的因素,如都有细小的石核、石叶、圆头刮削器等。但较小南海文化为早,两者之间应存在着启承关系。有的学者在原有发现的基础上,根据峙峪的材料,进一步明确提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存在着细小石器文化系统,其基本特征,是用不规则小石片制作多种类型的细小石器,它至迟自旧石器时代早期北京人文化开始,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越来越发达,并成为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典型细石器工艺的先驱。而峙峪文化正是这一文化系统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大型食肉恐龙:艾雷拉龙 体型类似狮子(狩猎能力极强)
艾雷拉龙是一种兽脚亚目恐龙,诞生于2.3亿年前的三叠纪中末期,体长虽然只有5米,但体重可达180公斤,属于大型肉食恐龙的一种,长有非常锋利且尖锐的牙齿和指爪,并且强有力的后肢非常敏捷,且带有超强的听觉,是远古时期最灵活的猎手。艾雷拉龙的外形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8 20:37:020001武则天严惩逆臣扒其祖坟,发现尸身未腐,做出一骇人指示
遭武则天掘墓的大唐开国功臣本文作者倪方六就帝王陵陪葬墓考古而言,唐朝的发掘较多。我在前面的“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介绍过七八座陪唐帝王陵陪葬墓(见《盗墓者挖了中国民间右门神墓,出土文物还原真实身世》诸文),这里再来说一座——唐朝开国功臣、三朝元老李勣墓。李勣是唐太宗李世民钦点的“凌烟阁二十四”之一。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2:45:560000南京发现锦衣卫古墓 墓中出土一“海之蓝酒瓶” 价值十几个亿
蓝釉梅瓶,价格至少在十几亿。中国的历史悠久,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古墓。这些文物和古墓对于考古学家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历史。然而,中国的考古学家从来不会主动去寻找和挖掘古墓,大部分的古墓都是抢救性挖掘,意味着有人不小心挖到了古墓,考古专家才会出动进行挖掘。而且挖掘古墓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1:48:310000汤用彤先生——贯通中西、华梵的大学者
原编者按1952年,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哲学系汇聚了现代中国最优秀的哲学家,如汤用彤、胡世华、贺麟、郑昕、容肇祖、汪子嵩、任继愈、邓艾民、张岱年等。商务印书馆新近推出《北大哲学系1952年》一书,呈现二十余位学者的传记文章,介绍这些学者的生平事迹、人格气象以及学术成就,通过当下的追忆与哲学大家重逢。从本期开始,本报“书品”版将节选部分文章刊发,以飨读者。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2:37:020000三星堆面具为何纵目 到底和什么有关?(三星堆面具)
三星堆的面具可能只是当时人们的想象。当我们对于三星堆挖13次之后,虽然现在已经停止了挖掘,但我们依然找到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东西,比如说青铜树,还有很多的青铜面具,当我们看到这些镜头面具的时,脑海里面会浮现一个词语,就是外星人。从刚刚开始发现到现在就有人认为三星堆和外星人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三星堆面具我要新鲜事2023-05-11 06:22: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