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古代陶瓷专题:越窑青瓷
夏商时期兴起的原始瓷,经过西周、春秋、战国的发展,到了东汉晚期终于演变为真正的瓷器,这些瓷器以瓷土制作胎体,表面施青釉,经1200℃以上高温烧成,其产地即在浙江北部的越窑。越窑创烧于东汉,以青瓷为主要产品,一直运作到宋代,期间经历几度兴衰,始终是南方青瓷的重要窑场,尤其在唐代中晚期和五代时期烧制的秘色瓷最为脍炙人口。本文先介绍三国~南朝的越窑青瓷特色,精美的秘色瓷则另辟专章讨论,文末附加北朝青瓷一节,可与南方产品对照,有助于建立完整的青瓷概念。
1.三国越窑青瓷

此罐釉色青黄,罐体表面贴花,上面堆塑人物、楼阁、飞禽及走兽,呈现三国越窑青瓷的特色。
三国越窑青瓷的胎体呈灰白色,釉面青灰或青黄,造形品类既有日常生活用具,也有专门用于陪葬的明器,如堆塑罐、烛插、舟形灶及香薰等等,表面装饰除了青釉之外,还有刻纹、印纹、贴花及堆塑等技法。例如图一为三国时期的越窑堆塑罐,器身主体为一圆罐,罐体呈盘形口,短颈收窄,肩部斜溜,腹部略深,腰部以下收窄,罐口上方堆塑多层楼阁,楼阁周边围绕许多人物,每个人物头戴冠帽,身穿长袖衣袍,面向外侧环坐成圈,其上还有飞禽和走兽,罐体表面贴花,遍施一层青釉之后烧制成器。此类堆塑罐的楼阁形式清晰,人物造形栩栩如生,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反映当时的建筑结构和衣饰特征,是了解三国时期社会百态的史料。类似的装饰风格亦可见于江苏省金坛县白塔公社出土的越窑谷仓罐上,是三国时期的代表性器物。
2.西晋越窑青瓷

此器呈盘形口、束颈、鼓腹之状,肩上附加二组系耳,胎体和釉面的质感都比早期进步许多。
西晋时期的越窑青瓷更趋成熟,胎体颜色灰白,釉面青灰或青黄,器形仍然包含日常用具与陪葬明器,如盘口壶、盘口罐、天鸡壶、堆塑罐、虎子及羊等等,都是常见的品类。例如图二为西晋的越窑盘口壶,此器的口沿往外延展并朝上竖直为圆盘状,颈部短直,肩部圆缓向下倾斜,左右两侧附加四个系耳,腹部圆阔,腰部以下逐渐收窄,底部平而内凹。壶体表面施青釉,釉色青中带黄,器底无釉而露胎,肩部以弦纹和网格纹为饰,器型典雅,纹饰简约,胎体和釉面的质感都比三国时期进步,呈现西晋时期的典型风格,类似的器物亦可见于浙江省博物馆的藏品中。除了此类风格简约的形制之外,西晋越窑青瓷常以象生动物为题材,制作青瓷的局部零件或整体造形,如兽形尊、辟邪烛台及虎子等等,都是形象鲜明的作品。
3. 东晋越窑青瓷

盘口、长颈、筒形腹,肩上附加鸡首壶流、方形系耳及龙形曲柄,加长的壶流是东晋的特色。
东晋时期越窑青瓷有式微的趋势,胎体造形比较粗糙,装饰技法也趋于简单,主要有鸡首壶、四系罐及杯碗盘洗等品类,其中有些器物承袭早期的传统,但在局部造形上加以变化。例如图三为东晋的越窑鸡首壶,壶口呈圆盘状,颈部窄长,肩部略平,圆缓向下倾斜,腹部外鼓,腰部以下收窄,肩部安装二个方形系耳之外,还有一个鸡首形的壶流和龙首状的曲柄,表面施青釉,釉不及底。此类器物因为壶流呈鸡首状而得名,西晋时期的鸡首壶体形较矮,鸡首小而无颈,另外一侧常见塑贴鸡尾与鸡首呼应。东晋时期的鸡首壶则如此器所示,体形较高,鸡首下方有短颈,另外一侧安装弯曲状的壶柄,柄的上端高于壶口,有的做成龙首之状,是二代形制相异之处。
4.南朝越窑青瓷

盘口、束颈、圆鼓腹,肩上附加四个方形系耳,表面因为胎釉结合不紧密而有剥釉现象。
南朝时期越窑青瓷仍然处于式微阶段,器形有鸡首壶、盘口壶、四系罐、碗盘及烛台等品类,部分器物延续东晋时期的形制而加以变化。例如图四为南朝时期的越窑盘口壶,此器的壶口外扩为圆盘状,颈部略长,肩部圆缓向下倾斜,上面安装四个方形系耳,腹部外鼓,腰部以下收窄,颈部和肩部以突出的棱纹为饰,整体造形比早期的盘口壶高长,其他如鸡首壶也有身瘦颈长的变化,是此一时期的特色。南朝越窑青瓷常以佛教的莲花纹作为装饰,反映当时佛教信仰的流行风气,表面青釉偏向米色,常因胎釉结合不够紧密而有釉面脱落的现象。
5.北朝青瓷

器形高大,表面以高浮雕和线雕莲花为饰,釉面玻化感强、流动性大,呈现北朝青瓷之特色。
北朝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朝,青瓷制品以碗、盘、杯、盆、瓶、罐、尊等器物为主,表面装饰青釉之外,还有刻纹、贴花、堆塑等纹样,由于佛教盛行之故,青瓷常以莲瓣装饰。例如图五为北朝的青瓷莲花尊,此器出土于河北省景县封氏墓群,主体部分呈直口、长颈、溜肩、鼓腹、高足之状,上方有盖,盖面有方形钮和立体莲花瓣,口沿下方贴饰一对桥形耳,颈部塑贴六个团花与六个兽面,肩部附加六个环状双系耳,腹部至足部以多层浮雕莲瓣纹装饰,莲瓣顺着器形垂覆或上仰,犹如展瓣盛开的莲花,是南北朝颇为盛行的纹饰题材。此器的体型雄伟,装饰华丽,胎体厚重,釉面玻化感强,且流动性大,呈现北朝青瓷的特色。
越窑青瓷在原始瓷的基础上烧制成功,历经东汉及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各类器形竞相涌现,既有传承也有创新,风格质朴自然。
明代玉器的常见分类 纹饰图案与雕琢技法
明代玉器在我国古代玉器中具有特殊的分类、纹饰和雕刻技法。明代玉器的刻制精湛,但细节雕琢相对不太精细。雕工注重立体感,许多作品呈现出“玻璃光泽”。一、明代玉器的类别1、玉饰品类明代玉饰品多样,包括玉带板、玉带钩、玉带扣、玉簪、玉坠、玉佩和玉牌等。其中,玉带板采用羊脂白玉或青玉制作,可镂空雕琢出高浮雕,呈现出元代风格。玉带钩的形制丰富多样,如条形、琵琶形和螳螂形等,雕刻有龙、螭、兽和鸟等形象。我要新鲜事2023-08-30 20:52:260000集成金玉 镕作文章——从《王献唐金石书画题跋辑存》说起……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新出了由张书学、李勇慧整理的《王献唐金石书画题跋辑存》一书。《王献唐金石书画题跋辑存》作者:王献唐著/张书学李勇慧整理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7月定价:598元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0:10:530000湖北出土一古墓,棺木重达7吨,专家:此等国宝,必须禁止出境
上世纪70年代,湖北随州因一座尘封的古墓,变得喧嚣了起来。火药爆破之后,众多大型机械对山岩进行了深挖,木棺的出现惊呆了所有人,它太大了——长达二十多米,宽度也有近十米,重达7吨,整个就像一座巨大的陵墓。随着发掘,古墓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它是分为内外棺木的,外棺整个就是陵墓构造,内棺里存放着墓主人的尸骸。我要新鲜事2023-05-13 03:05:360000帝舜都城之谜:现代科技发现异常,难怪帝尧会禅位于舜
上个世纪,在山西临汾襄汾县陶寺村,考古发现“陶寺遗址”,无论从陶寺的空间、时间,还是从陶寺出土遗物来看,陶寺遗址都应该是“尧都平阳”。史书记载,尧禅位于舜,政权较为平稳的交接。既然“尧禅位舜”,说明两人相距不远,或者就在一处,不太可能出现山西的帝尧,禅位给山东的帝舜。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转述汉末应劭的观点,认为平阳“尧舜并都之也”。如此,似乎舜都也在陶寺遗址!我要新鲜事2023-09-20 20:26:410000三峡考古时发现一普通长条石块,仔细一看惊呆了,评级时定为国宝
刻在石头上的中国最早太阳神文/张珍、倪方六(图为“太阳人”石刻,来自湖北省博物馆)【名称】“太阳人”石刻(又名“太阳神纹石刻”)【年代】新石器时代·城背溪文化(约公元前5800~公元前4700年)【出土地】1998年出土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东门头出土【收藏地】湖北省博物馆【文物价值】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9:13:4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