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云:东来西就——秦的渊源、迁徙与都邑
#以书之名#梁云教授首先回顾了秦的简史:秦人崛起于陇右,至襄公被封为诸侯,得以立国;此后入主关中,发展壮大,称霸西戎;春秋战国之交一度落后挨打,至献、孝二公变法图强,一跃成为头号强国;至秦始皇终于扫平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在此基础上,梁云教授指出秦史和秦考古研究应该关注三个重要问题,即秦的渊源、迁徙与都邑问题。

渊源
1. 秦人的族源
关于秦人的族源,长期以来有“东来说”和“西来说”的争论。东来说的依据有玄鸟降生的传说、嬴姓部族历史上多居东方、秦人自称为帝高阳颛顼之后并祭祀少昊等。西来说的依据有秦先祖“在西戎,保西垂”、秦与西戎通婚、秦杀马祭祀、已发现秦的洞室墓和屈肢葬等。这两种观点均以《史记》为主要文献支撑。梁教授支持东来说,因为比较而言,东来说较系统,理由也更充分,而且在近年的考古发现中已经得到证明。
2. 秦文化的来源
梁教授分析指出秦文化的因素有三种主要来源。一是来源于商文化的因素,例如腰坑、殉狗葬俗;人殉与人祭;车马殉葬;随葬商式陶器。由此可见,秦人应属东方民族,与殷商关系密切,或可说是广义上的殷遗民的一支。二是来源于周文化的因素,如宗庙和朝寝建制、用鼎、悬乐、周式陶器、文字等。三是来源于西戎文化的因素,如屈肢葬、金器和铁器、动物纹样、墓葬的壁龛和围墓沟、铜鍑和短剑。可见,早期秦文化就是在一种殷遗民文化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周文化和西戎文化的因素而形成的。


迁徙
秦人是在何时、从何地西迁到陇右的呢?学界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商代晚期自关中西迁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以《秦本纪》中申侯之言为文献证据,以甲骨文及金文中的“京”地等为金文证据,并认为京当型商文化、“壹家堡类型文化”、郑家坡文化与秦人有关。梁云教授通过仔细辨析,发现这种观点并不完善,因为《秦本纪》记载本身有前后矛盾之处,甲骨文和金文中的“京”地在今河南郑州附近而不在关中,此外,目前关中地区商代考古学文化的编年不支持中潏族“去商归周”和曾使用商文化的说法。二是西周早期自山东西迁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以清华简《系年》为出土文献证据,以甘肃甘谷县毛家坪遗址为考古学证据。梁教授认为这种观点亦有疏漏,因为一方面,清华简的记载与《孟子·滕文公下》的记述相似,却与《秦本纪》完全不同,甚至是相抵牾的,另一方面,毛家坪秦文化开始于西周晚期偏早,与《系年》所记成王时期相差太远,毛家坪秦文化遗存的特征亦与“商奄之民”不同。

三是西周中期自山西西迁说。关于自山西西迁,梁教授首先从文献举证。《秦本纪》记载蜚廉莽霍太山(今山西霍县),孟增“宅皋狼”(山西离石)。秦、赵共祖,山西为赵氏传统居住地。周穆王时封造父于赵城,秦人“蒙赵城,姓赵氏”,亦曾居赵城。商周时期嬴姓人群在汾河流域也有分布,如沈、姒、蓐、黄等族。林欢认为嬴姓台骀族世居汾、洮间临汾盆地,为商人臣属国族,霍山南北分布着一批以牧马为业的国族,商代飞廉族是其中之一。考古资料同样支持这一论断:头向西的东西向墓型、带腰坑、多殉狗及殉人是秦宗室贵族墓葬特点,也是晋南地区殷商方国遗民流行葬俗。至于嬴秦西迁的年代,梁教授认为应在周穆王时期,不早于造父封于赵城,不晚于大骆,约在太几时。西迁的地理位移是从晋南临汾盆地迁至陇右(清水)。原因是穆王伐犬戎后为了加强对西北边疆的控制,命秦人西迁以守卫西垂,以防范犬戎之变。这里有一个内因,即造父封于赵城后,秦人改姓赵氏,大、小宗易位。
都邑
西垂是秦人历史上第一处都邑。“西垂”在《史记》中有时指西部边陲,但更多时候指的是大骆故地,秦庄公的封邑西犬丘。庄公封邑西垂即西犬丘最有可能位于秦汉时期的西县,在今甘肃礼县境内。通过对西汉水上游系统调查,已发现“大堡子山—赵坪”、“六八图—费家庄”、“西山—石沟坪”三个周代中心遗址群。这也是秦人的三个活动中心,“西垂”(西犬丘)应为其中之一。

自2016年起,已对六八图遗址进行复查、勘探,勘探面积达35万平方米,发现各类遗迹744处,包括墓葬538座。2018年发掘了32座小型秦墓,年代在战国晚期至秦代。从目前披露的资料来看,该遗址主要为墓地,年代偏晚,且为中小型墓葬,不见高等级贵族大墓,也没发现城墙、宫殿等建筑遗迹。西犬丘在红河流域的说法似乎言之过早,目前还没有考古学方面的直接证据。西山坪遗址作为西周晚期秦都邑西犬丘的可能性不容忽视。首先,西周晚期铜三鼎墓、夯土台基、城墙等高级别遗迹具有指示意义。第二,春秋时秦国西畤可能在鸾亭山山腰位置,在国都附近郊祀祭天是春秋秦国的传统。第三,该城址位于西汉水上游秦文化和寺洼文化的交汇地带,与西犬丘被秦、戎反复争夺、来回易手的文献记载相应和。《史记·秦始皇本纪》后附《秦记》记载“宪公享国十二年,居西新邑。死,葬衙。出子享国六年,居西陵。”其中,“西新邑”、“西陵”前均冠以“西”字,绝非偶然,说明它们与“西垂”(西犬丘)处于同一地理范围,实为西周时期秦人在礼县的活动区域,即秦汉西县的范围。

大堡子山遗址的繁荣期在春秋早期,城墙、大型基址、大墓均属于这个时期,没有发现西周时期的遗存,该遗址的年代、性质与《秦记》记载的秦宪公所居“西新邑”相吻合。大堡子山两座大墓的随葬品规格极高,墓主应为两位秦国国君,那些铜器的年代在春秋早期后段,秦襄公不在此范围内,秦武公也不可能葬于礼县,所以这两座大墓的墓主或者是文公、宪公,或者是宪公、出子,而后者的可能性更高。《史记·秦本纪》有关于秦邑的说法,但未叙述地望。《史记集解》引徐广曰“今天水陇西县秦亭也。”《正义》引《括地志》云:“秦州清水县本名秦,嬴姓邑。十三州志云秦亭,秦谷是也。”《汉书·地理志》记载“后有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汧、渭之间。孝王曰:‘昔伯益知禽兽,子孙不绝。’乃封为附庸,邑之于秦,今陇西秦亭秦谷是也。”这些文献认为秦邑在甘肃清水县。当然,学界还有在宝鸡汧渭之会的不同说法。

梁教授指出,秦建国之初,陕西关中地区基本是一片废墟,襄公子文公以田猎的名义尝试进入那里,在“汧渭之会”(今陕西宝鸡魏家崖附近)建造了城邑。这里作为都邑的时间约有五十年,属春秋早期。文献记载作营建汧渭之会是秦文公一生中三件大事之一。上世纪70年代在宝鸡太公庙村发现的秦武公钟镈乐器坑,为寻找秦都平阳提供了重要线索。受大堡子山乐器坑发现的启发,2013年对太公庙窖藏坑东北方向进行钻探,在该坑东北方约100米处钻出一座中字形大墓,总长约106米,在该墓东南侧勘探出“凸”字形车马坑,其东西两侧发现南北向围沟,应为陵园的兆沟。该陵园应为秦武公的陵园,大墓为秦武公或其夫人之墓。陵园及其所属遗址即为秦都平阳。
河南发现3000年前古墓,墓主身份令专家惊讶:我们中华的拯救者
我要新鲜事2023-05-19 18:33:290000波兰发现吸血鬼残骸 用镰刀封喉浑身铁链(防止复活)
女吸血鬼身上的镰刀和铁链是为了防止吸血鬼复活。欧洲一直流传着吸血鬼的传说,这些吸血鬼在夜间旅行时沉迷于吸人血,成为欧洲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尤其是在古代欧洲,当人们迷信的时候,当人们被怀疑是吸血鬼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受到宗教仪式的惩罚。当这个人被处死时,人们会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吸血鬼回来。那么这些措施是什么呢?女吸血鬼我要新鲜事2023-02-20 01:02:470001栾丰实:太昊和少昊传说的考古学研究
太昊和少昊是中国古代传说时期两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代表着上古时代两个显赫的部族或部族集团。根据文献记载,他们居住在东方,属于夷人集团系统。关于太昊和少昊的时代、地望、社会发展阶段及相互关系等,曾有不少学者进行过探讨。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梳理关于太昊和少昊的文献记载入手,结合传说地望内的考古发现和考古学文化的变迁,进而对太昊和少昊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索。一、关于太昊和少昊的传说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9:35:550000魏坚:蒙古早期遗存的考古学观察
0004中华文明探源的吉林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在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这一方针的指引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秉持“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的理念下持续推进,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及动因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得出了各个区域文明在不断交流互动融合过程中共同形成了“早期中华文化圈”的重要结论,为早期中国的形成与发展研究作出了考古学上的卓越贡献。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8:31:17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