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文明:三苗寻踪
1980年,俞伟超在其《先楚与三苗文化的考古学推测》一文中,首先“以屈家岭为中心的三大阶段的原始文化,推测为三苗遗存”。他说的三大阶段是指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季家湖遗存。后者在年代上相当于石家河文化晚期至肖家屋脊文化。分布范围则主要在江汉平原和洞庭湖西北平原。他的这个推测是很有见地的。后来韩建业发表《禹征三苗探索》,认为石家河文化即是三苗文化。推测禹征三苗还可能与22世纪前后华北气候趋于干冷,从而促使人群南迁有关。在考古学上的表现,就是王湾三期文化向南发展,取代了石家河文化而变成肖家屋脊文化。我在纪念石家河考古六十周年的短诗《石家河赞》中也说;“我意三苗氏,先楚创文明。武士挥大钺,雄风震四邻。苗民弗用灵,舜禹来远征”。我不但认为石家河文化即是三苗文化,而且认为三苗在楚之前已初创文明,其中心地或都城就在石家河。

石家河作为江汉平原史前文化的中心有一个发展过程。最早是油子岭文化时期的谭家岭古城。该城平面为正方形,面积不大但建筑讲究。南面的城壕边用木排加固。接着在屈家岭文化时期修建了一座1200万平方米也略呈方形的大城,原谭家岭古城位于大城北部的正中而被掩埋。这座大城一直沿用到石家河文化时期,并且在谭家岭修建了大型的礼制性建筑。这可能是三苗都城发展的高峰时期。此后的肖家屋脊文化则完全取代了石家河文化。古城被废弃,中心挪到了古城的东南但不再设城。如此突然的大变化正好鱼禹征三苗的故事相对应。
按照古史传说,早在尧舜禹时期,三苗已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所以一次一次地去征伐。《尚书•尧典》即有“竄三苗于三危”之说。《史记•五帝本纪》则说“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这似乎是引申《尧典》的话。那时哪里有能力把一个族群驱逐到遥远的西北地区,显然是过分夸张了。
舜亲征三苗的事记述不详。《吕氏春秋•召类》说“舜却苗民,更易其俗”。《礼记•檀弓下》谓“舜葬于苍梧之野”,郑注“舜征有苗而死,因留葬焉”。《淮南子•修务训》谓“舜南征三苗,道死苍梧”。苍梧在今湖南南部,已是三苗分布区以南了。
舜不但亲征三苗,还特地命禹出征。《尚书•尧典》载“帝(舜)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汝俎征。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贡,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墨子非攻下》记禹乘三苗发生天灾和内乱之际,假托天意大举征讨。三苗打败,以致宗庙被毁,子孙为隶。韩建业把肖家屋脊文化取代石家河文化与禹征三苗的故事相联系,是很有说服力的。
传说三苗活动的地方主要在江汉平原及其左近。《战国策•魏策一》载吴起对魏武侯曰:“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这里的文山不知所指,衡山似不应是南嶽衡山。只要知道是在洞庭湖和彭蠡即鄱阳湖之间就明白了。但这之间多山,似乎更应在其北面的江汉平原或古云梦泽之畔。《史记•五帝本纪》说“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此处江淮似应为江汉,三苗没有到淮河流域。
在江汉平原及其左近发现的史前文化,依年代顺序排列,最早是油子岭文化,以下依次为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和后石家河文化或称肖家屋脊文化。其中心都在石家河。
在江汉平原和洞庭湖西部平原,最早在油子岭文化时期筑起了谭家岭古城,在汤家港文化时期筑起了澧县城头山古城。在大溪文化时期筑起了江陵阴湘古城,那多半是为防御洪水而建。到屈家岭文化时期,各地陆续建起了一系列土城,接着到石家河文化时期,在把原有土城加高加厚的同时,又新建起了一系列土城。那明显是为了防御来自北方势力的入侵。但是好景不长,禹征三苗之后,这些土城都废弃了。
与三苗同为帝高阳和重黎后裔的楚,似乎没有受到禹征三苗事件的多大影响。所以直到商代武丁时期还要兴师动众去征发。《诗•商颂•殷武》云:“挞彼殷武,奋发荆楚”就说得很清楚。此后周文王又封楚子于丹阳,楚人建国后从丹阳迁郢,国力大盛。三苗余部就被排挤到山地去了。
三苗的风俗是很有特色的。《淮南子•齐俗训》谓“三苗髽首”,高诱注谓髽首是用枱麻束发而结。《左传•襄公四年》孔疏引马融说是“屈布为巾”,又引郑玄说是“去俪而紒”。总之是不用发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就没有发现发笄。石家河古城内西北的邓家湾发现有二百多个陶人,其头顶就是屈布为巾或是用麻布束发。这是跟华夏族系大不相同的,说明这里确实是三苗留下的遗存。
原载严文明:《耕耘记——流水年华》,文物出版社,2021年。

西周三晋玉器之改制的前代玉器
出于某种目的或原因,将已经完工成形的玉器,改制成新器形的行为,在中国古代并不罕见。最著名的玉器改制,当属秦始皇将价值连城的“和氏璧”改为“传国玉玺”,据说“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篆书印文,出于李斯的手笔。当然,这里面传说的成分过重,经不起推敲,加之“和氏璧”与“传国玉玺”都没有传世,查无实证,只能“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当故事讲了。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6:54:570000王涛|创建中国考古学派:苏秉琦和当代中国考古学
在西方所听到关于中国考古学的情况,多数是有关实物材料——令人震惊的重大发现;还有一些象秦始皇陵兵马俑已在国外展出。发掘、描述和解释所有的考古材料,需要根据一些思想框架来进行。本文就是关于当代著名的考古学家苏秉琦的思想。0004小河公主容貌复原图:美丽的混血女孩(脸上挂着微笑)
曾经在我国新疆的罗布泊流域,人们发现了一具女性干尸,将其取名为小河公主,据说她是美丽的楼兰人,被发现时脸上还带着清晰可见的微笑,因此很受世人关注,考古学家甚至将小河公主的容貌进行了复原,那么小河公主容貌复原图到底什么样子呢?下面就跟着探秘志一起来看看吧!小河公主容貌复原图我要新鲜事2023-05-10 21:47:170000汉朝贵族夏季空调房叫“清凉殿”,有多高级?休息时还有女侍摇扇
汉代贵族的清凉殿本文作者倪方六夏天谁都想凉快些,在现代这很方便,制冷设备已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普通人家都可以用上空调的,但在古代,或者说30年前还是稀罕物,家里能有一台窗式小空调算相当有钱了。现代制冷设备都是利用人工冷源,古代夏天降温使用的冰块,都是天然的。冰块,一直是古人避暑降温的重要冷源之一,这种利用天然冷源给房间降温的手段,至今如此。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1:44:380000新发现 | 河南郑韩故城后端湾遗址考古收获:首次在战国铸铁遗址中发现脱碳窑
后端湾铸铁遗址位于新郑市郑韩故城东城区西南部,今仓城村南、后端湾中部及北部一带。1960年,河南省文化局曾在此进行小规模试掘,发现了大量与铸铁相关的遗存。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3:35:3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