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文明:三苗寻踪
1980年,俞伟超在其《先楚与三苗文化的考古学推测》一文中,首先“以屈家岭为中心的三大阶段的原始文化,推测为三苗遗存”。他说的三大阶段是指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季家湖遗存。后者在年代上相当于石家河文化晚期至肖家屋脊文化。分布范围则主要在江汉平原和洞庭湖西北平原。他的这个推测是很有见地的。后来韩建业发表《禹征三苗探索》,认为石家河文化即是三苗文化。推测禹征三苗还可能与22世纪前后华北气候趋于干冷,从而促使人群南迁有关。在考古学上的表现,就是王湾三期文化向南发展,取代了石家河文化而变成肖家屋脊文化。我在纪念石家河考古六十周年的短诗《石家河赞》中也说;“我意三苗氏,先楚创文明。武士挥大钺,雄风震四邻。苗民弗用灵,舜禹来远征”。我不但认为石家河文化即是三苗文化,而且认为三苗在楚之前已初创文明,其中心地或都城就在石家河。

石家河作为江汉平原史前文化的中心有一个发展过程。最早是油子岭文化时期的谭家岭古城。该城平面为正方形,面积不大但建筑讲究。南面的城壕边用木排加固。接着在屈家岭文化时期修建了一座1200万平方米也略呈方形的大城,原谭家岭古城位于大城北部的正中而被掩埋。这座大城一直沿用到石家河文化时期,并且在谭家岭修建了大型的礼制性建筑。这可能是三苗都城发展的高峰时期。此后的肖家屋脊文化则完全取代了石家河文化。古城被废弃,中心挪到了古城的东南但不再设城。如此突然的大变化正好鱼禹征三苗的故事相对应。
按照古史传说,早在尧舜禹时期,三苗已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所以一次一次地去征伐。《尚书•尧典》即有“竄三苗于三危”之说。《史记•五帝本纪》则说“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这似乎是引申《尧典》的话。那时哪里有能力把一个族群驱逐到遥远的西北地区,显然是过分夸张了。
舜亲征三苗的事记述不详。《吕氏春秋•召类》说“舜却苗民,更易其俗”。《礼记•檀弓下》谓“舜葬于苍梧之野”,郑注“舜征有苗而死,因留葬焉”。《淮南子•修务训》谓“舜南征三苗,道死苍梧”。苍梧在今湖南南部,已是三苗分布区以南了。
舜不但亲征三苗,还特地命禹出征。《尚书•尧典》载“帝(舜)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汝俎征。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贡,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墨子非攻下》记禹乘三苗发生天灾和内乱之际,假托天意大举征讨。三苗打败,以致宗庙被毁,子孙为隶。韩建业把肖家屋脊文化取代石家河文化与禹征三苗的故事相联系,是很有说服力的。
传说三苗活动的地方主要在江汉平原及其左近。《战国策•魏策一》载吴起对魏武侯曰:“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这里的文山不知所指,衡山似不应是南嶽衡山。只要知道是在洞庭湖和彭蠡即鄱阳湖之间就明白了。但这之间多山,似乎更应在其北面的江汉平原或古云梦泽之畔。《史记•五帝本纪》说“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此处江淮似应为江汉,三苗没有到淮河流域。
在江汉平原及其左近发现的史前文化,依年代顺序排列,最早是油子岭文化,以下依次为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和后石家河文化或称肖家屋脊文化。其中心都在石家河。
在江汉平原和洞庭湖西部平原,最早在油子岭文化时期筑起了谭家岭古城,在汤家港文化时期筑起了澧县城头山古城。在大溪文化时期筑起了江陵阴湘古城,那多半是为防御洪水而建。到屈家岭文化时期,各地陆续建起了一系列土城,接着到石家河文化时期,在把原有土城加高加厚的同时,又新建起了一系列土城。那明显是为了防御来自北方势力的入侵。但是好景不长,禹征三苗之后,这些土城都废弃了。
与三苗同为帝高阳和重黎后裔的楚,似乎没有受到禹征三苗事件的多大影响。所以直到商代武丁时期还要兴师动众去征发。《诗•商颂•殷武》云:“挞彼殷武,奋发荆楚”就说得很清楚。此后周文王又封楚子于丹阳,楚人建国后从丹阳迁郢,国力大盛。三苗余部就被排挤到山地去了。
三苗的风俗是很有特色的。《淮南子•齐俗训》谓“三苗髽首”,高诱注谓髽首是用枱麻束发而结。《左传•襄公四年》孔疏引马融说是“屈布为巾”,又引郑玄说是“去俪而紒”。总之是不用发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就没有发现发笄。石家河古城内西北的邓家湾发现有二百多个陶人,其头顶就是屈布为巾或是用麻布束发。这是跟华夏族系大不相同的,说明这里确实是三苗留下的遗存。
原载严文明:《耕耘记——流水年华》,文物出版社,2021年。

中国考古学的现实与理想——俞伟超先生访谈录
1993年8月8日上午9:00到下午7:00,曹兵武和戴向明二同志以“中国考古学思想变化过程”为题,对俞伟超先生做了一次专访。从中国考古七十余年的历史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代考古工作者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思想与追求,而在这些不同的理想与追求中,则蕴含着某些我们学科和人类文化中共通和永恒的东西。兹将访谈内容整理成文。——题记0003讲座:魏兴涛:中原地区近年考古发现与文明化进程新认识
本文为“天下文明:中华文明肇始阶段中原与四方的互动”高端论坛第二场讲座纪要。一、考古学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历程概况探源工程魏兴涛研究员指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历程。首先是“文明古国”说兴起。1900年,梁启超提出“地球上古文明祖国有四: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是也。”这是在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中国知识界提出的一种令人振奋的学术见解。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6:22:040002汉初唯一善终的异姓王 跟刘邦这样的领导相处 我有我的方法
汉初唯一善终的异姓王是吴芮。那个年代,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历经多年浴血奋战,最终击败了项羽,登上了皇帝宝座。刘邦封了七个与他姓氏不同的王,其中包括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和韩王韩信。我要新鲜事2023-08-05 20:25:500000惠州一项目入选2022年度广东五大重要考古发现
南都讯记者李晓慧4月17日,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下,经过专家评审,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发布了5个“2022年度广东重要考古发现”项目,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的惠州市惠东县三官坑明代窑址入选。据了解,三官坑窑址所属的广东白马窑址群是广东目前考古发现规模最大的制瓷窑场,是明代重要的外销窑场之一。其中三官坑窑址是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个,对于研究广东明代陶瓷制作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要新鲜事2023-04-22 02:27:130000中国考古百年 | 石兴邦口述考古:谁发现了“半坡”
西安半坡博物馆志愿者队本文摘自石兴邦口述、关中牛编著《叩访远古的村庄——石兴邦口述考古》,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年8月第1版。在我们的面前,行走着一位老人,他半个多世纪留下的足迹,穿透了千万年的时光,给我们捎来了许多尘封的故事。他是一位不知疲倦的学者。他就是著名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7:20:5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