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文明社会起源新标准
探源工程坚持恩格斯关于“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的观点,以国家形成作为文明社会的最重要标志和最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认为,除作为直接证据的共时性文字资料以外,还可以通过遗迹和遗物,判断是否出现国家。我们主要基于良渚、陶寺、石峁、石家河等几处都邑性遗址的考古发现,结合其他中心性遗址的考古成果,并参考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的情况,归纳出在尚未发现共时性文字材料的情况下,判断是否进入文明社会的8个关键特征。

一是农业显著发展,人口不断繁衍。例如,良渚文化比较普遍地使用犁耕,并发明了多种生产工具。良渚文化的水田规模很大,灌溉系统比较完备,早已超过最初的小水田阶段。农业的显著进步可以促进人口繁衍,使少部分人脱离农业生产,专门从事手工业制作以及社会管理和原始宗教祭祀等活动。
二是手工业技术显著进步,专业化进一步发展,被权贵阶层所掌控。例如,大汶口和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制作工艺高超,龙山文化时期的蛋壳陶器壁最薄者仅0.3毫米。良渚的玉琮、玉璧制作工艺精湛,反山墓地中,被认为极有可能是“王墓”的12号墓,出土形体最大、制作最精致的“玉琮王”,其表面的人兽合体“神徽”图案,在1毫米宽度内竟有五条宽0.2毫米的刻纹。这些精致的手工业制品显然出自技艺高超的工匠之手,说明当时高技术含量的手工业出现了专业化。这些精美的手工业制品多数作为礼器,有理由推测,这些高端器物的制作已经被权贵阶层所掌控。

三是人口显著集中,形成都邑。一些发展较快的地区,聚落数量显著增加,并出现人口非自然原因的集中现象。在一些中心地区,出现了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邑,面积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平方米。聚落内有明确的功能分区,有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墓葬区、一般居民区等。例如,良渚遗址内城面积达300万平方米,外城更是达620万平方米;陶寺城址面积也达280万平方米;石峁城址面积达400万平方米。几座城址内都有比较明确的功能分区,并发现宫城或宫殿区。
四是社会分化程度高,形成贵族阶层及以礼器体现尊贵身份的初期礼制。如良渚城址反山12号墓内就随葬多件玉石钺,其中有一件制作精致、带有短柄的权杖,以及玉琮和数十件玉璧。陶寺遗址大墓中,随葬有陶鼓、木鼓、石磬、龙盘和玉石钺。在黄河下游地区的龙山文化墓葬中,发现有制作精美的陶质酒器和玉石钺以及多重木质棺椁。

五是形成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出现集军事指挥权、社会管理权和宗教祭祀权于一体的王权。这一特征,主要体现为巨型都邑、大型高等级建筑(宫殿)的出现。如良渚遗址内城中部有人工堆筑的面积为30万平方米、高近10米的高台,上有数组大型建筑。古城以北修筑了长数千米、宽10余米的水坝。陶寺城址已发掘的一座宫城内,高等级建筑基址的面积达8000平方米。
六是血缘关系仍然保留并与地缘关系相结合,维系社会发展。王及其亲族仍然与社会大众保持着名义上的亲缘关系,但实际已成为统治者,这从墓葬可以得到证明——高等级墓葬分布区域向着独立化方向发展。如陶寺遗址早期大墓就是位于公共墓地中的一个区域,由几座大型墓和几十座中型墓构成,不见小型墓。陶寺城址兴盛时期,大型墓脱离公共墓地,集中于南城墙附近,四周围墙环绕,单独成区。良渚古城内外,发现反山、瑶山、汇观山等高等级贵族墓地,说明良渚最高统治者及其亲属的墓葬,已经脱离了公共墓地。
七是暴力现象和战争频繁发生。除社会分化程度之外,还可以从另外两方面印证王权的出现。其一,战争频发。自距今5500年左右开始,墓葬普遍出现随葬石钺的现象。陶寺遗址小型墓葬几乎没有任何随葬品,但在一些青年男性的墓葬中,常随葬石钺。高等级墓葬中往往随葬制作精致、没有使用痕迹的玉石钺。随着战争频率加快和规模逐渐扩大,军事首领的地位不断提高。军事指挥权逐渐拓展到社会生活各领域,转化为王权。其二,各地都出现了暴力导致的非正常死亡现象。在陶寺遗址宫城中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内,发现了人骨和动物骨骼。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夏商时期。江苏昆山赵陵山遗址发现罕见的人殉墓葬。这在良渚文化遗址乃至夏王朝之前的墓葬中都是罕见的。
八是形成了王权管理的区域性政体和服从于王的管理机构。各区域文明都有一个比较稳定的范围,内部存在共同的生活习俗、文化基因,也许还存在共同的原始宗教信仰。不同的小区域之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以该区域最高等级的聚落——都邑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网络。
雅尔龙:欧洲小型食草恐龙(长1米/距今1.21亿年前)
说到恐龙,大家想到的应该是像霸王龙、棘龙那样的大型食肉恐龙。不过在整个恐龙时代,真正多的是小型食草恐龙,比如今天要介绍的雅尔龙,它是一种体长仅一米的小型食草恐龙,生活于1.21亿年前的英格兰,接下来一起去认识看看。雅尔龙基本资料我要新鲜事2021-08-08 22:18:420000五湖四海聚天山,乐而忘苦呼斯塔——新疆呼斯塔遗址2022考古生活随笔
2022年6月至9月,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呼斯塔遗址本年度的考古发掘工作在王鹏、文臻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展开。呼斯塔考古队是一支特殊的队伍,队员们几乎都是由两位老师从上百份招募简历中挑选出来的考古专业学生,大家因为共同的学术兴趣、研究规划和对边疆考古的憧憬与热爱,走出各自的校园,从五湖四海而来,相聚呼斯塔,问古天山。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9:07:470001李泽厚:原始歌舞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5:47:390000谁盗了元朝开国功臣墓?或与朱元璋军队有关,未腐尸被从棺中拖出
元朝开国丞相家族墓地被盗推测本文作者倪方六我在“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曾连续说了元朝开国功臣、官至丞相的史天泽家族墓地的考古发掘情况(详见《河北发掘元朝开国丞相家族墓地,发现一罕见葬法,为元墓考古首例》和《一元朝贵族墓设计成“复式户型”反盗阴宅,墓下有墓,含阴阳玄机》两篇文章),从考古发现来看,史天泽家族墓被破坏得相当严重,盗墓者相当野蛮,既不像是普通盗墓者所为,又不是专业盗墓者干的事。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8:39:230000考古学人:柴尔德与中国考古学
中国文明是如何起源的?发源于本土还是来自西方?中国文明是一元还是多元?……这一系列围绕“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都是中国考古学界热议的话题。它不仅是一场学术争论,也是关系到民族自信和身份认同的重大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文明”,什么是“中国文明”。本文要介绍的这位西方考古学家,便是一位深刻影响了“中国文明起源”大讨论的学者。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1:02: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