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学: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前身
一百年前瑞典人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村的发掘被视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究其原因是他通过现代科学的方法摆脱了故纸堆,在地下找到了史书中没有记载的史前文化。

虽然中国现代考古学只有一百年,但是考古这个词至少有近千年的历史,这个词最早可以追到北宋时期著名金石学家吕大临所著的《考古图》一书,这本书所记载的内容便是金石学。

顾名思义,金石学,就是研究金石的学问。其中,金,指的是吉金,也就是青铜器;而石,指的就是石刻碑碣。总体来说,金石学是一门以古代青铜器与石刻等文物之上的文字为研究对象的学问。这个和我们目前搞文字的,古文献以及一部分搞古代史的研究方法及方向类似。金石者,往古人类之遗文,凡甲骨刻辞、彝器款识、碑版铭志及一切金石、竹木、砖瓦等之有文字者,皆遗文也。——马衡《中国金石学概论》

对于古器物上的兴趣和研究自古都有。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孔夫子实物考证历史的事迹。写《史记》的司马迁也四处探访文物古迹的自述。汉宣帝时,“好古文字”的张敞曾考释过美阳所获尸臣鼎;而唐代,文人们对秦石鼓上文字的考释等,都是金石研究的实例。

金石学正式确立且大发展时期,还要到两宋时期,北宋王朝为了保证政权的稳固,重文轻武,鼓励经学。而金石之学的研究不仅可以证经补史,而且有助于复原古礼,自然为当时的学者所看重。

在北宋中期,“金石学”有了较大的人发展。欧阳修的学生曾巩在《金石录》中,正式提出“金石”一词。文坛领袖欧阳修《集古录》、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金石录》、吕大临《考古图》等为代表的一批著作出炉,使得金石门类逐渐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特别是北宋时期印刷术的发明,使得金石学的著作得到一定的传播。

在经历过元明时期的沉寂后,金石研究在清代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康熙时期,清人开始极力提倡儒家经典之学。以顾炎武等为代表的学者强调“通经致用”,重视古礼。为此,与考据学密切相关的金石学便随着这一风气的兴盛而蔚为大观。这个时期,最具影响的当属顾炎武的《金石文字考》、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字跋尾》等。特别是乾隆时期王鸣盛为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作的序文中,“金石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登场:“自古及今金石学名家有欧阳修、赵明诚至顾炎武、朱彝尊等七人……遂为古今金石学之冠。”

传统的金石学与现代考古学的交集是甲骨文。光绪年间,一位叫王懿荣的文官去菜市口的中药铺买药,无意中,一味叫龙骨的药材吸引了他的注意力,看似平平无奇的骨片上面,似是有刀刻类型的图案。拥有深厚金石学功力的他,认为甲骨上的字应该是比小篆更早的古文字。之后他开始系统收集甲骨文。在他之后又先后有著名的学者罗振玉和王国维收集甲骨文且有重要著作。特别是位列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宾先生最早开启了安阳殷墟的发掘。

回到最初的话题,为什么我国传统的金石学没发展成为现代考古学呢?要知道最初发掘殷墟的董作宾先生主要还是挖甲骨。而真正采用科学发掘方法的是后来留洋回来的李济和梁思永。李济曾说:“金石学与考古学正如古代的炼丹术之与(于)化学的关系”,采药学之于现代植物学的关系。”所以一般搞三代的多少还觉得金石学和现代考古学有点关系,但是搞史前的则完全觉得考古学就是舶来品。如今争议已经盖棺定论了,中国考古学能在1921年诞生,这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啊!

荐书:王子今:读白云翔著《秦汉考古与秦汉文明研究》
如果以秦汉历史文化考察为关注领域,可以看到近年问世的学术论著颇多,似有目不暇接之感。其中颇多精彩之作。而以秦汉考古为主题的专著亦可见多部,而白云翔著《秦汉考古与秦汉文明研究》是学术质量相当高的一部。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7:04:060001朱乃诚:中华龙文化意识的起源与形成(一)
在中华民族文化中,“龙”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文化意识。在历朝历代,都有许多关于龙的故事、产生了各种龙的造型。“龙”文化意识,经过数千年连续不断的发展,至20世纪,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关于龙的话题与内涵,相当宽广。其中最重要的议题是:中华“龙”文化意识的起源与形成。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6:34:230000关羽之死气糊涂了两个人,一个是结拜老大刘备,另一个会是谁?
刘备与重庆奉节本文作者倪方六这篇文章来说说刘备——前面“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聊过他的葬地真伪问题。三国故事多,话题也多。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1:56:470000南京找到一座古墓 让专家忍不住骂人(合葬墓穴)
专家在南京发现了一座父女合葬墓穴。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一位老人在南京象山附近采药时,意外跌入了杂草丛中的黑洞里,结果却发现这黑洞底下竟是一座古墓。被救后老人就赶忙将此事上报给了当地的文物部门,很快就有专家带队赶到现场进行勘测。最终专家依据墓室的规格以及陪葬品推测这应该是魏晋时期的合葬墓。一、父女合葬我要新鲜事2023-08-08 18:25:070000大谜龙:南美大型植食恐龙(幼年化石体长6米)
大谜龙是一种鸟脚亚目下的薄板类恐龙,诞生于9300万年前-8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未成年化石的体长就达到了6米,因此它很可能属于大型植食性恐龙之一,第一批大谜龙化石是在南美洲的阿根廷发现的,其中包含了非常完整的盆骨。大谜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09 23:50:2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