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百年,从彩陶的起源与发展说起
今年是中国考古百年,是中国史前考古百年,是仰韶文化命名百年,也是彩陶发现与研究百年。

彩陶这种东西,产生于距今8000年前后,代表着代代人群独特的创造能力和审美素养,但又十分实用普遍的器物。加之彩陶上包罗万象的纹饰,承载了古人的生活现实,也承载了古人的奇思妙想。数千年后当人们揭开尘土,当一切尘烟褪色,彩陶仍旧带着缤纷,带着神秘,向现代社会投射出一幕幕远古人类生活景象。

彩陶这种东西,在我们传统古籍中是没怎么记载的,它的正式发现,始于当年在北洋政府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任职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于1921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的发掘。所以,与青铜器的著录和研究始于我国宋代的金石学不同,彩陶的著录和研究完全是现代考古学诞生之后的事情。

彩陶这种东西是中国独立起源的,起源地很可能发生在包括黄河、长江在内的多个地区。在黄河流域过去人们都认为彩陶起源于仰韶文化,以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则可能是西来的。但是建国后磁山、裴李岗、老官台文化(也有人称为白家文化、大地湾文化、李家村文化、白家——大地湾文化)发现以后,为仰韶文化找到了直接的源头,黄河流域中国史前文化的本土起源说得到了有力的佐证。尤其是大地湾遗址发现的早期彩陶为仰韶文化的彩陶找到直接源头。

与西北的大地湾彩陶遥相呼应的是,在遥远的东南地区,分布在浙江南部的上山文化居然发现了年代更早的彩陶。在上山文化中晚期,大约从公元前7000年前后出现了彩陶,分乳白彩和红彩两种,一般是在器物的外面遍施红色陶衣,在红色陶衣上施乳白色连点纹或横线加连点纹、太阳纹,也有的在器物的肩部绘竖线加多道短斜线纹的。施彩的器物一般是碗、壶、圈足盘和带耳罐等。这是目前我国年代最早的彩陶,也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彩陶。

所以,公元前7000至前5000年可以视作彩陶的起源阶段,而且是多地起源,相互之间目前难以发现互相之间的交流。接着,到公元前5000~前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是彩陶的繁荣期。中原地区的仰韶诸文化、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和油子岭文化,都有丰富的彩陶。这些地区的彩陶都或多或少受到仰韶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仰韶文化中后期庙底沟阶段,彩陶影响十分广泛,所以一些学者认为这个期间中国中东部的广大地区可能存在共同的信仰,在文化上存在共性,是文化上的早期中国。

其中,处于中间核心区的仰韶文化堪称彩陶文化的巅峰的鼎盛之地。所出土的彩陶最具代表性,根据目前学界主流意见可将仰韶文化大致分为半坡期、庙底沟期、西王村期三个时期。
其中半坡文化(公元前4900~前4200年)的彩陶见诸钵、盆、细颈大腹壶、尖底罐和鼓腹罐等。彩陶纹样有宽带纹、三角纹、折线网纹、斜线纹等几何纹和鱼纹、鹿纹、鸟纹和人面纹等栩栩如生图案,多外彩,内彩也常见。以红地黑彩为主要风格,线条简练而凝重。

随后的庙底沟文化(公元前3900~前3600年)分布的范围更大,对周围地区文化的影响力更强,传播和影响的范围遍及大半个中国,被王仁湘先生视为中国史前第二次艺术浪潮。彩陶多见于各种钵、卷沿平底盆、罐、簋形器等器物,纹饰包括几何纹和鸟、蛙、蜥蜴、鲵鱼和狗纹等栩栩如生的图案。

晚期的西王村文化(公元前3600~前2900年)仍以红陶为主。彩陶见诸钵、罐等陶器,纹饰由圆点、条带纹、波折纹等组成。彩陶比例很少,线条简单,已逐步走向衰落。彩绘仍以黑彩为主,也有红彩和黑红双彩。中原地区的彩陶开始逐渐走向衰落。

公元前3000~前2000年,进入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末期,是彩陶的衰落期。此时,无论是中原地区的庙底沟二期文化、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晚期,均表现出彩陶持续衰落的迹象,终至于在随后的龙山时代完全消失。而唯一的例外是西北地区,其中甘青地区一直延续到周代,新疆地区的彩陶甚至出现在秦汉时期。

除了彩陶之外,我们还需要讲一下什么叫彩绘陶。彩绘陶是彩陶的近亲,但制作方法略有不同。一般认为这种陶器是烧制完成后才施彩的。彩绘陶以黑陶为地衣,施红、白、黄彩,或以红色为地衣,施黄白彩,纹样有圆点纹、条带纹、几何形纹、涡纹、云纹、回纹、龙纹、变体动物纹等。除了陶寺文化发现的龙盘外,在夏商时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也曾制作过兽面纹的繁缛彩绘陶,施彩的陶器包括各种鬲、罐、鼎、壶、尊、簋等。

最后,关于彩陶,还要给大家推荐新出的《中国出土彩陶全集》共十卷。据说这个图录凝结了十几位专家、数百位作者、十几位编辑的辛勤劳动和汗水。收录新石器时代早期晚段到青铜时代晚期(新疆晚至汉代)的彩陶2460多件。据说立项的时候,社科院考古所和科学出版社的领导都相当重视,说是给考古百年献礼。说是图录中会有很多彩陶的展开图,中英文说明,同时项目还打算建立三维模型的数据库。不知是不是这样,反正我买不起!

关于甘青地区的彩陶可参考:
彩陶之乡:甘肃彩陶之瑰丽神奇的精神世界
彩陶之乡:甘肃史前彩陶的研究历程
彩陶之乡:甘肃彩陶之生动形象的仿生纹
彩陶之乡:甘肃彩陶五千年(从大地湾到沙井)
彩陶之乡:甘肃彩陶之变化莫测的几何纹
新发现 | 内蒙古金斯太遗址2021年度发掘取得新收获
作者:单明超李锋等金斯太遗址是中国北方一处重要的早期人类洞穴遗址,保存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至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存。遗址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阿拉坦合力苏木巴达拉胡嘎查,北距中蒙边界约20公里。遗址所在的东海尔汗山为花岗岩丘陵山地,洞穴发育其中,海拔约1400米。遗址航拍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0:48:470000厚鼻龙:加拿大大型角龙(长6米/拥有硕大的鼻骨突起)
厚鼻龙是一种三角龙下目的尖角龙亚科恐龙,诞生于7350万年前-69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体长普遍可达5.5-6米,最大的特点就是长有非常大的颈盾,并且在颈盾上长有两个小角,第一批化石是在北美洲的加拿大境内发现的。厚鼻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0:22:550000讲座:唐晓峰:考古学与历史地理学
本文为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逸仙进阶讲堂“中国历史人文地理选讲”第二讲“考古学与历史地理学”的讲座纪要,现摘录于下,分享给大家。唐晓峰教授首先从个人经历出发,回忆了侯仁之先生在1972年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遗址和1978年安徽芜湖古鸠兹(楚王城)遗址实地考察的情景,讲述自己如何与考古学及历史地理学结缘,指出考古学和历史地理两门学科间存在天然的密切关系。接下来,唐教授从五个方面对此进行阐释。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9:26:010000讲座:孙华:《石窟寺考古方法说——以涞滩二佛寺为例》
本文为“纪念宿白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石窟寺考古系列讲座”第七讲的讲座纪要。主讲人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孙华教授,主题为《石窟寺考古方法说——以涞滩二佛寺为例》。现将讲座纪要摘录于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讲座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概述了考古学和系统论指导下的石窟寺考古方法。第二部分以近年重庆合川区涞滩二佛寺的考古工作为例进行具体分析。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3:52:310000【考古词条】 旧石器时代 · 和县人
▲龙潭洞中国的直立人化石。1980~1981年发现于安徽和县陶店镇汪家山北坡的龙潭洞。▲和县人头盖骨▲和县猿人臼齿化石包括1个近乎完整的头盖骨、2块头骨碎片、1块下颌骨碎片和9枚单个牙齿。2017年研究表明,和县直立人可能代表一种残存的原始人类。▲中华粗壮斑鬣狗下颌骨化石▲和县双角犀臼齿化石▲锯齿的剑齿虎牙齿化石▲和县人遗址出土的骨制品与角制品我要新鲜事2023-05-28 19:48:4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