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头山:“华夏第一城”的生命史
引言:距今6000年左右,武陵山向东伸入平原的最后一块岗地的东南边缘,耸立着一座外带环壕的圆形土城,它刺破了远古东亚大陆的野蛮与洪荒。折射出中华大地上第一缕文明曙光。这座古城背依武陵余脉,向东俯瞰地势平坦、河网交错、湖泽遍布的八百里洞庭,见证了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明起源、发展、鼎盛与没落的整个历史过程。它经历了汤家岗文化时期、大溪文化时期、屈家岭文化时期、石家河文化时期,直到距今 4000 年前后,在中国即将进入国家文明的前夜,悄然隐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考古工作者用他们的手铲和毛刷,让这座史前文明的“见证者” 重见天日,进入当代人的视野,它就是被冠以“中华城祖”名号的城头山遗址。随之,它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 项考古大发现”之一,被镌刻在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被设置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智慧城市”的首景,被扩展为考古遗址公园……

发现:1979年澧县文化工作者曹传松和王本浩在当地取土烧砖的土岗上发现了东周时期的青铜剑,而这个土岗基本呈圆形,且暴露出来的凸不是墓葬的花土而是城墙夯土所以当时他们判断为是一座带有护城河的古城。之后湖南省博物馆考古部的负责人何介钧先生到这处古城调查后认为其年代肯定早于东周,可能是商周时期的古城。然而,1981年在长沙开完楚文化研讨会的俞伟超先生来考察这座古城时,辨认出了屈家岭文化的陶片,从而判断该城址可能为一处距今五六千年的史前古城。

之后1991年至2002年,2011年至2015年的数次发掘,确定了城头山古城年代不晚于屈家岭文化时期,距今5000年以上。通过对城墙详细地解剖,确认了该城址的城墙有四次筑城行为,最早的一次可以早至距今6000年以上的大溪文化时期,由此确定了该城址“中国最早之城址”的地位,同时还发现了距今6500年以上汤家岗文化时期的水稻田,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水稻田。

萌芽:汤家岗文化时期的定居城头山古城最早可以追溯至距今6500年以上的汤家岗文化时期。该时期该遗址面积尚小,但已经出现了环壕和由挖壕沟的土堆筑起来的土垣,可以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在环壕之外,发现了该时期的水稻田,在稻田附近还发现可能具有灌溉作用的储水池和集水沟,这些与田埂共同构成了原始稻作农业的原始灌溉系统。

发展:大溪文化时期的筑城至距今6000年前后的大溪文化时期,基于发达的稻作农业,城头山人在开挖壕沟的同时,将堆筑起来的泥土进一步加工形成较为原始的城墙,使得澧阳平原传统的环壕围垣发生了质的转变,开启了南方地区基于水环境的城壕一体的古城传统。
大溪文化时期城头山因为城壕的出现,使得其等级明显高出了同时期其他聚落,成为整个澧阳平原区域的中心聚落,说明当时各个聚落之间的等级分化开始出现。城头山已经是“城乡最初分化意义上的城和镇”。进入苏秉琦先生总结的中国古文明起源历程“古文化一古城一古国”中的 “古城”阶段。城址内大型公共祭坛及祭祀方面的专业化与集权化,折射出人们已经有了丰富的精神信仰。少数随葬品丰厚的大墓的出现,说明当时居民内部出现了一定的贫富分化,权贵阶层或已出现。种种迹象让考古学家们意识到,6000 年前的洞庭湖畔已经在孕育着文明的胚胎。

巅峰:屈家岭文化时期的鼎盛距今5300年左右源于江汉平原的屈家岭文化席卷了整个长江中游地区,其中包括城头山古城所在的澧阳平原。这个时期城头山的城墙规模更加宏大,城墙底部宽达37米,历经数千年的风雨,至今仍保留残高4米,城外的护城河则宽达40米,整个城圈面积达8万平方米。这个规模如果按照一人一天一方的工作量计算,至少需要200个壮劳动力,工作六七年,如果计算上澧阳平原一年半数时间的阴雨天气,那么耗费的时间应该更久。

城头山古城“城—河系统”的巨大工程量折射出的是一个凌驾于一个区域内多个聚落之上,具有强大规划、协调、组织和控制能力的权威。虽然至今也无法确定这个权威的组织形式和基础,但它的存在是确定无疑的。
如果从整个长江中游的空间范围来看,城头山大溪文化的城是孤独的,一片蛮荒中,唯其一城独自耸立;但城头山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城却并不孤单,在长江中游环江汉—洞庭大平原西北部的新月形山前地带,耸立着十几座同时期的城。长江中游史前城址群是上古时代万邦林立的见证。其社会复杂化程度,已超出古城“城乡最初分化意义上的城和镇”阶段,而呈现出一派“古国”气象。

低谷:石家河文化时期的没落在距今4600年前后的屈家岭文化晚期,城头山遗址的城墙和护城河逐渐开始废弃,城内的居住区、墓葬区等区域已经不复之前的严整规划,但是还是在原来城址的各个角落发现了墓葬和小型房址,说明石家河文化时期城头山遗址虽然不再是区域核心所在,但仍然有不少人居住。但是至距今4200年之后的肖家屋脊文化时期,该遗址基本没有多少遗迹和遗物发现,这处喧闹了两千多年的古城走向沉寂。
当城头山古城沉寂的时候,处于龙山文化晚期的中原地区风起云涌,众多小团体的相互角逐正在孕育我国第一个王朝——夏的诞生。而城头山古城,这座刺破东亚大陆野蛮与洪荒,折射出第一缕文明曙光的华夏第一城,却在王朝文明诞生前夜隐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当它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已是数千年之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杰氏冠盗龙:赣州窃蛋龙(头顶长有扇形冠饰/酷似火鸡)
杰氏冠盗龙是一种窃蛋龙类恐龙,诞生于1.66亿年前的白垩纪末期,最大的外形特点就是它的头顶长有非常硕大高耸的扇形冠饰,就像是现代火鸡一样,而杰氏冠盗龙的第一批化石是在中国赣州地区的红砂岩中发现的。杰氏冠盗龙的外形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6:32:010000如何用筷子测试饭菜里是否被下毒?古人想到了一种法子
筷子如何验毒?本文作者倪方六近来,“小棍子”成新闻,上了热搜榜。这小棍子是老外的叫法,中国人称之为筷子。筷子主要是用竹子和木材做的,这从筷子各种写法的偏旁部首上即能看出来,木筷竹筷至今都是家常用具。用动物的骨头来做筷子,在早期较流行,这在现代考古中也多有发现。在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上,便曾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时代骨制品,其中就有骨箸,箸即现在流行的筷子古称。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3:09:000001殷墟考古和甲骨文研究百年耕耘、薪火赓续
安阳殷墟,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是甲骨文的发现地,中国考古学人才培养基地,也是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试验田。“殷墟考古已经走过了90多年,在各方努力下,殷商文化与中国早期国家研究不断深化,殷墟的价值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为增进民族自信自强提供了坚强支撑。”11月10日,在国家文物局召开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说。殷墟考古持续深入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7:32:250000传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杨门9女阵亡9座大墓,自筹10万发掘解开谜团
山东济宁东汉任城王墓发掘本文作者倪方六“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吧,是辽军与北宋军对阵的故事。这事发生在哪里呢?传天门阵的战场就在今山东济宁境内。济宁的“一天门”街,即为穆桂英破阵处。天门阵依“奇门遁甲”摆设,这里是第一道门。破阵时,身着六甲的穆桂英意外早产一个男孩,就是北宋名将杨文广。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4:02:090001大家可能都弄错了,张艺谋片中的“饕餮”并非神兽,那会是什么?
饕餮会是蚩尤形象吗?本文作者倪方六张艺谋历时5年打造的《长城》将于今天(2016.12.15.)晚7时整上映。我已多年未进过影院了,吸引我注意的倒不是因为这是部中美合拍的大片,也非张艺谋本人的魅力,而是片中神兽——“饕餮”。我这个怪家伙有兴趣,张艺谋会把它拍成什么样?从已曝光的爪子和独眼(见下图)来看,应该有点意思。图:电影《长城》中饕餮的形象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1:12:5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