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头山:“华夏第一城”的生命史
引言:距今6000年左右,武陵山向东伸入平原的最后一块岗地的东南边缘,耸立着一座外带环壕的圆形土城,它刺破了远古东亚大陆的野蛮与洪荒。折射出中华大地上第一缕文明曙光。这座古城背依武陵余脉,向东俯瞰地势平坦、河网交错、湖泽遍布的八百里洞庭,见证了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明起源、发展、鼎盛与没落的整个历史过程。它经历了汤家岗文化时期、大溪文化时期、屈家岭文化时期、石家河文化时期,直到距今 4000 年前后,在中国即将进入国家文明的前夜,悄然隐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考古工作者用他们的手铲和毛刷,让这座史前文明的“见证者” 重见天日,进入当代人的视野,它就是被冠以“中华城祖”名号的城头山遗址。随之,它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 项考古大发现”之一,被镌刻在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被设置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智慧城市”的首景,被扩展为考古遗址公园……

发现:1979年澧县文化工作者曹传松和王本浩在当地取土烧砖的土岗上发现了东周时期的青铜剑,而这个土岗基本呈圆形,且暴露出来的凸不是墓葬的花土而是城墙夯土所以当时他们判断为是一座带有护城河的古城。之后湖南省博物馆考古部的负责人何介钧先生到这处古城调查后认为其年代肯定早于东周,可能是商周时期的古城。然而,1981年在长沙开完楚文化研讨会的俞伟超先生来考察这座古城时,辨认出了屈家岭文化的陶片,从而判断该城址可能为一处距今五六千年的史前古城。

之后1991年至2002年,2011年至2015年的数次发掘,确定了城头山古城年代不晚于屈家岭文化时期,距今5000年以上。通过对城墙详细地解剖,确认了该城址的城墙有四次筑城行为,最早的一次可以早至距今6000年以上的大溪文化时期,由此确定了该城址“中国最早之城址”的地位,同时还发现了距今6500年以上汤家岗文化时期的水稻田,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水稻田。

萌芽:汤家岗文化时期的定居城头山古城最早可以追溯至距今6500年以上的汤家岗文化时期。该时期该遗址面积尚小,但已经出现了环壕和由挖壕沟的土堆筑起来的土垣,可以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在环壕之外,发现了该时期的水稻田,在稻田附近还发现可能具有灌溉作用的储水池和集水沟,这些与田埂共同构成了原始稻作农业的原始灌溉系统。

发展:大溪文化时期的筑城至距今6000年前后的大溪文化时期,基于发达的稻作农业,城头山人在开挖壕沟的同时,将堆筑起来的泥土进一步加工形成较为原始的城墙,使得澧阳平原传统的环壕围垣发生了质的转变,开启了南方地区基于水环境的城壕一体的古城传统。
大溪文化时期城头山因为城壕的出现,使得其等级明显高出了同时期其他聚落,成为整个澧阳平原区域的中心聚落,说明当时各个聚落之间的等级分化开始出现。城头山已经是“城乡最初分化意义上的城和镇”。进入苏秉琦先生总结的中国古文明起源历程“古文化一古城一古国”中的 “古城”阶段。城址内大型公共祭坛及祭祀方面的专业化与集权化,折射出人们已经有了丰富的精神信仰。少数随葬品丰厚的大墓的出现,说明当时居民内部出现了一定的贫富分化,权贵阶层或已出现。种种迹象让考古学家们意识到,6000 年前的洞庭湖畔已经在孕育着文明的胚胎。

巅峰:屈家岭文化时期的鼎盛距今5300年左右源于江汉平原的屈家岭文化席卷了整个长江中游地区,其中包括城头山古城所在的澧阳平原。这个时期城头山的城墙规模更加宏大,城墙底部宽达37米,历经数千年的风雨,至今仍保留残高4米,城外的护城河则宽达40米,整个城圈面积达8万平方米。这个规模如果按照一人一天一方的工作量计算,至少需要200个壮劳动力,工作六七年,如果计算上澧阳平原一年半数时间的阴雨天气,那么耗费的时间应该更久。

城头山古城“城—河系统”的巨大工程量折射出的是一个凌驾于一个区域内多个聚落之上,具有强大规划、协调、组织和控制能力的权威。虽然至今也无法确定这个权威的组织形式和基础,但它的存在是确定无疑的。
如果从整个长江中游的空间范围来看,城头山大溪文化的城是孤独的,一片蛮荒中,唯其一城独自耸立;但城头山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城却并不孤单,在长江中游环江汉—洞庭大平原西北部的新月形山前地带,耸立着十几座同时期的城。长江中游史前城址群是上古时代万邦林立的见证。其社会复杂化程度,已超出古城“城乡最初分化意义上的城和镇”阶段,而呈现出一派“古国”气象。

低谷:石家河文化时期的没落在距今4600年前后的屈家岭文化晚期,城头山遗址的城墙和护城河逐渐开始废弃,城内的居住区、墓葬区等区域已经不复之前的严整规划,但是还是在原来城址的各个角落发现了墓葬和小型房址,说明石家河文化时期城头山遗址虽然不再是区域核心所在,但仍然有不少人居住。但是至距今4200年之后的肖家屋脊文化时期,该遗址基本没有多少遗迹和遗物发现,这处喧闹了两千多年的古城走向沉寂。
当城头山古城沉寂的时候,处于龙山文化晚期的中原地区风起云涌,众多小团体的相互角逐正在孕育我国第一个王朝——夏的诞生。而城头山古城,这座刺破东亚大陆野蛮与洪荒,折射出第一缕文明曙光的华夏第一城,却在王朝文明诞生前夜隐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当它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已是数千年之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五行、四神兽作为“韩国元素”在平昌冬奥会上亮相,中国网友不服
中国的“五行说”哪来的?本文作者倪方六除了抢各种各样的红包,网友现在炸锅的话题,大概是韩国人又抢“中国文化”了。昨晚(当地时间2018年2月9日19点),韩国平昌冬奥会举行开幕仪式,引起中国网友深度关注的,并不是韩朝组团入场,而是中国元素出现在开幕中——(平昌冬奥会上中国“四神兽”之白虎)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4:20:210002中国黑龙江发现一墓,内有10余具人骨,韩国人上心日本人关注
渤海国王陵考古本文作者倪方六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在位时的道光年间,其祖宗的发迹地——东北发生了一起盗墓事件。一石工将一座墓上的封石,偷偷凿出六七十公分大小的洞,乘夜溜进去,将墓中陪葬的金银财宝等值钱东西全部盗走了。事发地位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境内。其事见于地方志书,民国《宁安县志》、《渤海国志长编》均有记载:“于道光年间被石工偷凿一孔,约二尺许,殉葬贵金品尽为盗去。”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0:20:000000欧姆殿龙:欧洲小型恐龙(长4米/仅出土三根躯干骨骼)
欧姆殿龙是一种蜥脚下目中的火山齿龙科恐龙,诞生于侏罗纪早期,体长可达4米,单单是出土的一根胫骨也能达到40.5厘米,属于中小型恐龙的一种。第一批欧姆殿龙化石是在德国发现的,其中仅仅只包含了三根四肢骨骼。欧姆殿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5:57:320000新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论坛 | 交流发言·中华文明探源
2022年8月24日至26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南沙区人民政府支持的“新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论坛”在广州召开。0001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1:09:1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