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反思早期中国文化之成因》
《反思早期中国文化之成因》是由美国著名学者吉德炜所著,全文主要为了说明两个基本问题:中国成为中国的过程如何?如何界定“中国的”一词?为了说明这两个问题,作者概括了自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中国的宗教、社会、艺术和政治习俗等方面,并穿插与西方文明的比较研究以进一步解释问题。
首先作者在解释英雄人物与社会关系的时候,认为中国的英雄人物一般为国家的生存而奋斗,具有普遍的为社会服务的品德,往往成为公众模仿的楷模,而反映人物事迹的艺术作品却往往是宏观的概括的。而西方英雄却常常为个人而战,也会时常犯错误,他们的行为往往是特别的,个人的,并不值得人们效仿,而且他们的事迹往往具有悲情和讽刺性。因为他们只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作者认为他们的手是“肮脏”的,而中国的英雄则为君主和荣耀负责所以显得高尚。
而在论述自新石器到青铜时代的转折时,作者认为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都经历了城市的演变、国家的起源、剥削与奴役制度化、具有特色的祭祀形式的合法化以及系统地表达宗教信仰等重要过程。这些首先反映在自新石器至商代的墓葬,这一时期的墓葬都陪葬有大量非实用性的石器、陶器、玉器甚至商代会随葬大量人和牲畜,这都说明当时社会的等级的分化和祭祀活动。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如江苏寺墩墓和安阳的妇好墓。通过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中国人认为死后不是一种新的开始而是生的延续。因此中国人对死亡并不怎么当成问题,认为是自然而然的事,所以在文献中也较少记载,也并不以一些神话传奇的主题出现,而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的英雄事迹为主题。
此外还表现在中国人强烈的祖先崇拜,这是一种建立在感情、义务和隶属关系为纽带的基础上的信仰。因此中国人也很少对祖先进行批判,并且十分尊敬逝者认为过去的时代总是好的,比如古代文人都很推崇三皇五帝时代。而在追溯人类起源的问题时,中国人也更乐意将问题引向朦胧状态的始祖而不是像西方的“创世纪说”以及表现在中国城市的宗族血缘和政治中心的功能。
然后早期中国的美学、社会礼仪、哲学都表明中国人更关心一般秩序而非个别描述,他们乐于接受社会习惯和一般性范畴而不注重细节以及严谨分析和精确描述。这很可能与上文所说的祖先崇拜有关。在对一个人的评价也往往将其在血缘群体中所扮演的角色相联系。而在希腊十分盛行的作为政治和艺术形式的戏剧,在早期中国却很少见,因为在中国,艺术、哲学、宗教中的个体常被普世问题所淹没,可见中国社会更注重等级及礼仪而非个体。
通过以上复杂的分析也引出两个最终的问题:为什么文明初期中国按照这些特定的方式发展?为什么她的价值观和文化类型不同于近东和古希腊?作者将原因归纳为:首先中国在文明初期的新石器时代便人口十分密集;然后中国促进人口增长的环境和人口增长本身对中国文化基调的确立有影响;再者就是中国文化相对西方的非多元性。这些因素结合中国具体的发展环境及民族特性而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发展过程。
最后我们可以将中国的文化特征总结为:等级制的社会差别;大规模劳动力的调发;强调集体主义而非个体主义;强调生活所有方面的礼仪性;重视刻板的界线和模式;一种强调贡献、义务和效仿的道德观;缺少悲剧感和讽刺感。
山东出两千八百年前墓葬 三具尸体姿势诡异(千年古墓)
山东出土的2000多年前的墓葬有三个孩子被活人殉葬。2012年专家在山东某地发现了纪王崮,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此地曾经是历史上一个叫做纪王的人的封地,在开发的过程当中又惊讶地发现看上去年代已经很是久远的青铜器碎片,专家们认为在这个遗址之下有着大的玄机,马上申请进行深度挖掘,而这一挖直接挖出来2000多年前的墓葬。周朝墓葬我要新鲜事2024-01-02 19:53:070004古代武将动辄兵器几十斤 有没有这么猛(古代兵器)
我要新鲜事2023-02-20 00:56:290000中亚姑娘出嫁时会从娘家带上这种水果,中国姑娘不带但也当吉祥物
“石榴”得名与丝绸之路本文作者倪方六通过古丝绸之路上传入中国的水果很多,上篇说了葡萄,这篇再来说石榴——与葡萄一样,石榴是眼下正当季的水果!“石榴酒,葡萄浆。兰桂芳,茱萸香……”从唐乔知之《倡门女》唱词来看,石榴与葡萄一样,是唐朝人眼里的名果。但与葡萄相比,如今通称的“石榴”一词,出现要晚一些,是从唐朝人嘴里喊出来的。(树上石榴)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7:28:060000忆大家:武大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先生病逝
著名历史学者、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冯天瑜先生,因重症肺炎、多器官衰竭,于2023年1月12日上午10点41分在武汉病逝。据了解,去年底冯天瑜先生因感染新冠肺炎一度病危,12月30日上午,武汉大学多个校友会微信群及微信朋友圈均流传着一则为冯天瑜教授献血的紧急求助短信。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2:01:490000此人是古代考古学鼻祖 一生研究古墓文物 死后竟被自己后人盗墓
相传我国古代特别尊崇祭祀先祖和死者,认为死者的灵魂仍旧存在,如果遭受到侮辱,会在意识层面上引发不快,甚至会报复。可是实际生活中,历史上也不缺乏触犯死者墓穴的例子,却也没有大面积的报应传说。吕大临的故事就像其他例子一样,即便被子孙后人盗墓,也没有出现明显的报应。反倒是被后世人通过政治手段惩罚,而非因报应遭受囚禁。这充分说明,触犯遗物引起的报应更多属于传说而非定论。我要新鲜事2023-05-08 03:30:130000